王青云
《何以傳世藝術文叢》是中國美術出版總社期刊傳媒集團于2017年策劃推出的一套大型叢書。“何以傳世”就是要揭示歷代彪炳史冊的藝術家的為人、為學、為藝,展現(xiàn)藝術巨擘的人格魅力、深厚學養(yǎng)與藝術造詣。
2017年初,中國美術出版總社期刊傳媒集團成立?!吨袊佬g》等刊物共同入駐“中央廚房”,在內容上集中采編、多個產品、多元發(fā)布,刊物質量大幅提升。其中,《中國美術》“專題”欄目,以傳世藝術巨匠的個案研究為主要內容,吸收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與熱捧,當期刊物一度脫銷?!逗我詡魇浪囆g文叢》即以改版后《中國美術》的“專題”為基礎,進一步完善、提純,并增補了藝術家年表。各篇文章之間形成由外及內、由廣入微、由淺入深的緊密結構,從而將歷史人物立體呈現(xiàn)。叢書以史為鑒,語言平實,適合藝術界業(yè)內人士及廣大藝術愛好者。
《何以傳世藝術文叢》先以單行本面世,隨著不斷豐富,將按不同歷史時段集結成套。2017年率先出版的是文叢第一輯中的前四本:《朽者不朽—陳師曾和他的時代》《家住蒼煙落照間——陳半丁的藝術世界》《翰墨煙云——金城與京派畫學社團》《青藤白陽作品的基因密碼》。
《朽者不朽——陳師曾和他的時代》是叢書的開篇之作,以陳師曾為圓心,輻射出20世紀北京乃至全國藝壇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歷史面貌。陳師曾(1876-1923),出身名門望族,祖父陳寶箴、父陳三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的改革家、學者,開明土紳。陳師曾深諳東西方的文化藝術,并堅守中國傳統(tǒng)畫學精髓。他的《文人畫的價值》作為“傳統(tǒng)派”的綱要,成為中國“現(xiàn)代性”多元選擇中的代表文本之一,時至今日依然影響巨大。
與陳師曾同年出生的陳半?。?876-1970),是另一位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大家,而因其長壽歷經了晚清、民國、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各個時期。他年少時父母雙亡,19歲去上海以拓圖章為業(yè),后結識吳昌碩、任伯年等海派大家,走上了從藝之路。1906年,陳半丁應邀北上,在京城以鬻書賣畫為業(yè),遂開“南風北漸”之潮流,與陳師曾、金城、周肇祥、齊白石等過從甚密。對于這樣一位長壽畫家,《家住蒼煙落照間——陳半丁的藝術世界》以“精?!睘橹髦迹骖櫲?,主要落墨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抗戰(zhàn)期間,對陳半丁前半生的“藝”與“游”進行集中深入地考察、研究。
與“二陳”同時期的金城(1878-1926),是另一位北京畫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相比于學者型畫家陳師曾與兼善多能的陳半丁,金城更凸顯出其作為藝術管理者、策劃人、經紀人的角色。1912年,金城發(fā)起并參與籌劃北平古物陳列所,是中國現(xiàn)代博物館的奠基人之一。1920年,金城與周肇祥等人籌辦中國畫學研究會,并聯(lián)合陳師曾等人與日本傳統(tǒng)畫界共同舉辦“中日聯(lián)合繪畫展覽”,對于推介京派傳統(tǒng)畫家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逗材珶熢啤鸪桥c京派畫學社團》即以此為切入點,通過金城所辦藝術社團、展覽、出版物以及其著述、作品展現(xiàn)他的藝術理念,鉤沉出20世紀北京畫壇的雪泥鴻爪。
《青藤白陽作品的基因密碼》一書是對明代寫意花鳥畫的代表畫家徐渭(號“青藤居士”)和陳淳(號“白陽山人”)作品的深度解讀。書中系統(tǒng)收錄國內各級公立美術館所藏青藤白陽的代表作,如南京博物院藏徐渭《雜花圖》卷、天津博物館藏陳淳《罨畫山圖》卷,被坊間并稱為“最好的徐渭與最好的陳淳”,配合國內一線學者的研究文章完美地呈現(xiàn)了兩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脈絡及各自登峰造極之處。明中期以降,“吳門畫派”興起,在文人畫復興的影響下,寫意花鳥之風大開。徐渭、陳淳在南唐“在野”花鳥畫——北宋“尚意之風”——元代“逸筆草草”的語言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筆墨情趣,強調表現(xiàn)對象與藝術家主體精神的統(tǒng)一,形成強烈的時代特色,被后人合譽為“青藤白陽”。
《師古還是創(chuàng)新——趙孟頫的藝術與時代》與《水中鹽——文化藝術視角下的王國維》與上述四本同屬《文叢》第一輯中,目前正在策劃編輯當中,預計在今年晚些時候和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