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鄭思鈺,劉滿艷
(上饒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 上饒 334000)
接觸性陰道出血為婦科發(fā)病率較高的病癥,即為性交后或婦科檢查時發(fā)生的接觸性宮頸出血病癥[1]。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因擔心患上宮頸癌,易于出現(xiàn)生理和心理變化,從而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構成直接影響。當前,接觸性陰道出血發(fā)病率不斷增加,若沒有及時診治,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存質量。為此,應提高接觸性陰道出血的檢出率。臨床多通過常規(guī)宮頸刮片檢查,操作簡單,但檢出率較低,易于發(fā)生漏診、誤診等情況[2]。為提高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的宮頸癌檢出率、CIN檢出率,本研究以近年來實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評定經(jīng)電子陰道鏡檢查、常規(guī)宮頸刮片檢查的臨床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12月,共收治144例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結合患者就診時間情況,將144例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31.4±3.3)歲;病程2~18個月,平均病程(10.8±2.2)個月。包括經(jīng)產婦、未產婦各55例、17例。孕次1次者、孕次2次者、孕次>2次者各22例、20例、30例。對照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30.5±3.1)歲;病程3~19個月,平均病程(11.1±2.4)個月。包括經(jīng)產婦、未產婦各52例、20例。孕次1次者、孕次2次者、孕次>2次者各20例、18例、34例。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實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的臨床資料實行統(tǒng)計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入組研究對象均符合實驗要求。
1.2 方法 觀察組通過國產數(shù)碼電子陰道鏡,對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實行檢查,經(jīng)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嚴格按照陰道鏡檢查步驟操作。然后,密切觀察檢查的圖像,對四點、異常區(qū)域取材4~7塊組織,將檢查結果送至病理檢查。
對照組通過常規(guī)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經(jīng)巴氏分級,在肉眼下活檢取材,將其送至病理室檢查。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實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宮頸癌和CIN檢出情況,實行觀察、比較,并對陰道鏡異常表現(xiàn)和病理診斷的關系加以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的144例實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的臨床相關數(shù)據(jù),均通過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陰道鏡異常表現(xiàn)和病理診斷關系的分析 觀察組72例實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中,包括宮頸癌者、原位癌者、CIN者、宮頸息肉者、宮頸乳頭狀瘤者、宮頸炎者各8例、3例、12例、10例、2例、37例。對照組72例實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中,細胞檢查巴氏分級>Ⅱ級者,均通過肉眼下活檢、病理診斷,其中宮頸癌者、CIN者各2例、5例。陰道鏡下,常見的異常表現(xiàn)主要包括:醋酸白色上皮、乳頭狀樣變、腺體白環(huán)、點狀血管異型血管等,陰道鏡異常表現(xiàn)和病理診斷的關系,見表1。
2.2 兩組宮頸癌、CIN檢出情況的對比 觀察組和對照組宮頸癌檢出率、CIN檢出率實行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接觸性陰道出血,即為性交過程中或婦科檢查后物理接觸,所產生的陰道出血癥狀[3]。接觸性陰道出血發(fā)病機制,與陰道炎、宮頸糜爛、宮頸癌、宮頸息肉、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有直接聯(lián)系。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的出血顏色為鮮紅色,部分患者存在少許血絲,易于發(fā)生誤診情況[4]。接觸性出血和排卵期出血的鑒別,后者出血量較少,且存在咖啡色的分泌物,3~7天可自行停止出血;而前者多在性生活后或婦科檢查后,產生陰道出血癥狀,同時白帶中帶血[5]。接觸性出血,為宮頸外翻、宮頸息肉、子宮頸癌的早期信號。因為分娩、引產、流產時,出現(xiàn)宮頸撕裂現(xiàn)象,沒有在第一時間實行修補處理,易于引發(fā)宮頸外翻情況。宮頸息肉較大時,就會發(fā)生白帶增加、血性白帶、接觸性出血情況。接觸性出血,為子宮頸癌的早期癥狀。近年來,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不斷增加??梢姡佑|性陰道出血可能為宮頸癌、癌前病變的信號,臨床方面需給予重視,及早實行診治接觸性陰道出血,以便提高患者的檢出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接觸性陰道出血病變早期,經(jīng)肉眼檢查宮頸,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通過常規(guī)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漏診率、誤診率較高。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屬于群體宮頸癌普查的常用方法,但診斷準確率較低。追其原因,和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患者,在宮頸細胞學檢查過程中,采樣本的產生宮頸接觸性出血情況有關,進而發(fā)生標本中血液成分過多狀況,加大閱片的難度,降低檢查結果的準確率[6-8]。
當前,我國醫(yī)療診斷技術不斷完善,促使陰道鏡設備、陰道鏡功能存有較大的進步。電子陰道鏡在早期病變檢查、辨別腫瘤和炎癥方面,均存在重要的臨床價值。從陰道鏡檢查、病理學活檢流程看,病理學活檢需電子陰道鏡配合,所以可將電子陰道鏡檢查,作為接觸性陰道出血的首選診斷方法[9]。電子陰道鏡檢查的應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趨于這種檢查模式下,可將宮頸陰道位置的黏膜放大20倍左右,因此能夠清晰的觀察到通過肉眼無法觀察的微小病變狀況。與此同時,還能夠明確肉眼難以觀察到的非正常上皮、血管區(qū)、疑變區(qū)。經(jīng)組織病理檢查,可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在第一時間明確宮頸病變情況,對可疑異常位置進行活檢,進而參照病理學檢查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宮頸四點活檢的準確率約為55%,而在陰道鏡下對宮頸微結構加以觀察,能保證活檢項目定位的精準,可提高活檢的檢出率。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早期病例不斷增長,采用電子陰道鏡檢查可達到較好的效果,尤其在宮頸糜爛、久治不愈的接觸性出血史患者中應用,檢出情況非常理想。電子陰道鏡操作簡便,不會使患者承受較大的痛苦,因此能重復檢查,為早期篩查宮頸病癥的有效手段[10]。
表1 陰道鏡異常表現(xiàn)和病理診斷的關系[n(%)]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normal manifestation of colp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n(%)]
表2 兩組宮頸癌、CIN檢出情況的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cervical cancer,CIN detection[n(%)]
本研究中,觀察組活檢、病理檢查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宮頸癌檢出率、CIN檢出率實行對比,觀察組優(yōu)勢更加突出,這和相關報道基本一致,可見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中,通過電子陰道鏡檢查,可做好異常區(qū)域活檢工作,提高宮頸癌的檢出率,以及CIN的檢出率,以便及早排除宮頸不良病變情況。同時,經(jīng)電子陰道鏡檢查,能觀察到患者宮頸病灶表面構型、邊界情況(邊界顏色、邊界形態(tài))、血管征象、碘反應,進而反映出病灶異常情況。電子陰道鏡下,異常圖像主要包括:醋酸白色上皮、鑲嵌、碘陰性區(qū)等。組織學表現(xiàn):慢性宮頸炎、宮頸CIN、宮頸乳頭狀瘤、宮頸癌等。陰道鏡下上述異常圖像會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這時就需要操作醫(yī)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可對不同的陰道鏡檢查患者異常圖像實行分析,以做出準確的診斷,提高組織病理學的診斷效果。及早實行電子陰道鏡檢查,可明確宮頸病變位置、宮頸病變范圍。為此,需及早實行診斷,從而提高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在陰道鏡下,明確宮頸的形態(tài)結構,合理區(qū)分病變的性質,防止發(fā)生活檢、子宮錐切術所致過度治療情況。由于電子陰道鏡檢查,屬于無創(chuàng)檢查,可在治療后作為長期隨訪的重要手段。對外陰病變、陰道病變的診斷效果,也比較理想。需要注意事項:應叮囑患者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每日采用適量PH4弱酸性女性護理液清潔陰道,勤換衣物和內褲,保證性生活適宜。此外,應加強機體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電子陰道鏡在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中應用,能夠確保診斷的準確性,提高宮頸癌檢出率、CIN檢出率,為接觸性陰道出血檢查的金標準。為此,應及早對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實行診斷,以便采取針對性治療方案治療,提高接觸性陰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