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琴 湯 琳 趙玲麗
(合肥學院 外國語言系,安徽 合肥230601)
最近,復旦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蔡基剛教授在安徽大學一次學術講座中的一句話很雷人:“再按五年前的教法教外語就完蛋了!”實際上不止一位外語教育專家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信息化高度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外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禢MC地平線報告:2017高等教育版》指出,全世界高等教育機構普遍相信利用數字化環(huán)境提供新思想、新服務和新產品的時機業(yè)已成熟,在線學習和面授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在高等院校中也日益盛行,在未來1~2年內將成為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核心趨勢[1]。混合式學習具有靈活、便捷、能夠整合復雜的多媒體技術等優(yōu)勢以及很高的實用價值。由后MOOC時代的SPOC平臺與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相融合所構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建設了大量的教學資源,為混合式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旌鲜浇虒W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我國大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所以本研究借力SPOC,利用優(yōu)質海量的網絡資源,采用傳統(tǒng)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它是基于課程與教學論、網絡與移動技術發(fā)展起來的且可廣泛共享的在線微課程,其基本理念是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性、智能化以及便捷性等特點,讓教育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也能分享全世界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與此同時,MOOC面臨著制作成本高、教學方式單一、高輟學率等困難與挑戰(zhàn),在大學實體教學中實踐操作性不強。
針對MOOC存在的弊端,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OOC實驗室主任Armando Fox率先提出了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的概念。Small和Private是相對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指學生規(guī)模一般在幾十人和幾百人之間,“private”指對符合準入條件的學生開放課程。SPOC縮小學生規(guī)模、限制準入條件的做法,既有助于促進學生更多參與學習、彼此互動,體驗個性化的、完整的、深度的學習,也使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及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SPOC是融實體課堂與在線教育于一體的混合教學模式,克服了MOOC學習的不足,是許多國內外名校當前正在嘗試的一種授課類型。從MOOC到SPOC的運用轉移,SPOC正逐步取代MOOC,“后MOOC時代”已經來臨[2]?!癝POC是高校應用教育技術完成其使命的現實路徑,也是在線教育在高校校園教育中的真正價值所在”[3]。
當前英語精讀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在教學理念上,未能緊跟時代潮流和科技發(fā)展步伐,固守傳統(tǒng)教學方法,忽視了信息時代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意識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趨勢。其次,在教學手段上,在科技落后或設備匱乏地區(qū)仍沒有擺脫粉筆、教科書、黑板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僅僅強調教師輸出以及學生輸入的過程,沒有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輸入輸出體系。第三,教學形式單一。設備完善的學校師生過于依賴多媒體和PPT,其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仍然不能合理地借助數字化平臺安排每個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以及英語學習的興趣。最后,課程評價體系與考核方式單一,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反思和辯證思維。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的精讀課教學數年來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語篇教學法、活用詞教學法、功能主義情景教學法、句型教學法、交際教學法、認知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法等各種理論與教學法層出不窮,為精讀課教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內容依托式教學改革(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的提出,對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知識面、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4]。將體裁教學法引入精讀課教學,使學生結合語境理解和賞析課文的體裁、特點等[5]。文體學理論也被用于精讀課教學,尤其在語音、詞匯和句子三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文本解讀和鑒賞的能力[6]。還有很多學者研究了語篇建構教學模式在精讀課教學中的應用[7-8]。任務型教學法是強調在精讀課教學中鼓勵學生從做中學,以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9]。2016年11月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的“英語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研究會議”上,鄒為誠教授提出合理利用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任務型教學環(huán)境,對英語專業(yè)精讀課教學進行改革的思路。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及移動設備的普及,如何做到既能有效實現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培養(yǎng)語言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的總體目標,又能借助最新的網絡信息技術使精讀課教學更具科學性、時代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已經有不少學者從網絡環(huán)境入手研究精讀課教學,提出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精讀課課堂教學[10]。網絡資源的極大豐富以及數字化智能移動設備更新?lián)Q代的速度,對師生角色以及兩者在教學中的關系、教學思路和方法、語言技能培訓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學評價體系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SPOC作為集課堂與網絡教育優(yōu)勢于一體的新的教學模式,被引進高校精讀課程教學是大勢所趨。
合肥學院作為全國重要的服務于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正推廣實施模塊化教學改革,且課上、課下的自主學習形式、內容及其評估方式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與成熟的體系。E-learning平臺在合肥學院已經被廣泛使用,已借助E-learning平臺輔助傳統(tǒng)課堂進行英語精讀課中級英語的教學,且在功能開發(fā)與使用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可為SPOC采取混合教學方式提供借鑒。SPOC將充分利用E-learning平臺把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精讀課的線上、線下教學融為一體。教學過程不僅要考慮SPOC、教學資源、翻轉課堂與技術的關系,還要考慮師生能動性和學生共同體的關系,使教學硬件與軟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模塊化、結構化和立體化的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SPOC、教學資源、翻轉課堂、師生與生生之間的關系
依據SPOC和英語精讀課的特征,本文設計線上課前教學內容、線下課內教學內容和線上課后教學內容,并將其應用于翻轉課堂。參考遼寧師范大學王朋嬌[11]等學者的觀點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活動見圖2。
圖2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設計模型
1.線上課前教學
教師事先設計與本單元課文主題相關聯(lián)的話題,發(fā)布公告,建立聊天室;學生登錄E-learning中心平臺參與話題討論,各抒己見,作為學習課文正題的導入與過渡。教師與學生共同開發(fā)、制作教學資源,包含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知識點和學習方法、以知識點講解為主的SPOC微講義、微課件、微項目、微作業(yè)等,其中由學生制作的PPT或者微視頻材料要經授課老師審查、反饋、認可后,隨同教師制作的教學資源一起上傳至E-learning平臺。以及在線答疑、在線測試、在線系統(tǒng)評分等自主學習活動的學習反饋。并布置學生在實體課堂教學之前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學生參與話題討論,瀏覽教學資源,進行單詞拼寫或基于課文的閱讀理解、判斷正誤的訓練與測試,測驗結果在SPOC平臺系統(tǒng)實時自動反饋。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一部分來自學生線上課堂與實體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及任務完成質量,一部分來自線上線下課程的測試成績。為防止學生“主動”作弊,可以設置自主學習順序以及通過測試,檢測學生是否親自收看視頻。訓練、測試過程中或者結束后,請學生提出自己未能理解的疑難問題、課文疑難句式、修辭、主題等,通過E-learning平臺站內論壇、郵箱或者微博、微信、QQ等交流平臺發(fā)布,與教師和其他同學探討。對于未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比較典型的問題,教師在實體課堂上組織學生集中探討、解決。
2.線下課內教學
參考曾明星、李桂平[12]等學者的觀點設計的線下課內教學模式見圖3。
圖3 SPOC翻轉課堂線下課內教學模式
學生課內主要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如導入話題討論,背景知識展示,課文結構、風格、寫作技巧分析,重難點句式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專項訓練,交流辯論,課后練習處理等,可分為課堂導學、課堂研討、課堂評價三個部分。
課堂導學部分會再次重復學生已經參與的網絡平臺有關課文的討論話題,結合語言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目標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通過作為網絡話題討論的延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闡述觀點,訓練其口語與邏輯思維能力。同樣,請分組負責背景知識準備的同學上臺演示其PPT作品,鍛煉學生的演講與表達能力,展示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其他同學通過課前線上瀏覽課件對將要學習的課文有初步的了解,特別是有些比較抽象的背景知識點如犬儒主義、殖民主義、烏托邦思想等,更容易跟上課堂的節(jié)奏,鞏固理解知識點和文化常識。
課堂研討部分集中處理篇章結構、寫作風格賞析和部分課后練習的處理,教師通過E-learning平臺的記錄與統(tǒng)計分析功能、社交平臺問題討論情況等,總結歸納出學生遇到的主要問題,在課上精講,重點分析疑難復雜句式及其語法現象,集中解決典型問題;期間播放學生事先制作的微視頻介紹構詞法、修辭法和某一語法現象等,穿插教師制作的微視頻??梢酝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共同研討的方式分析課文的結構與寫作風格;有不同意見者可以提出來在課堂上集體討論,或者課下與教師單獨交流。鼓勵、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修辭手法和文體形式等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去。另外,分角色表演、主題辯論或者情景模擬也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想象力、增強對課文體裁特點與主題的理解等作用。
課堂評價部分根據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的活躍度、討論問題的深度與廣度,或者課件展示效果、研究成果展示、表演與辯論的表現等進行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
3.線上課后教學
學生鞏固課前、課上所學內容,在平臺上提交課文續(xù)寫或者仿寫的作業(yè),錄制課文情景劇表演視頻并在平臺上共享,課后練習中的語法現象、同義詞近義詞用法總結在線展示等,閱讀教師或者同學在線推薦的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書目或者影視作品,完成在線專項練習,在線討論與評價師生共同表現,教師展示優(yōu)秀習作,參與討論與點評等。
線下還安排單元測試與期末總結性測試,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
合肥學院英語專業(yè)模塊化改革方案中基礎英語2屬于綜合英語2模塊的子模塊,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方法及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特別突出聽、說、讀、寫、譯的全面培養(yǎng)。授課對象是英語專業(yè)本科一年級下學生,學習總學時168學時,其中理論學習與自主學習比例為4∶3,分別為96學時與72學時。
本文選取外研社楊立民主編《現代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二課“Say Yes”的學習內容為個案研究,通過集中訪談與調查問卷獲取調研數據,并對學習效果與數據結果進行分析。依據該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學生學習和認知特點以及SPOC課程活動理論與教學設計思路,設計出具體的基于SPOC課程的教學內容翻轉課堂教學活動。活動時間、學習主體、教學活動內容、活動層次等見表1。
SPOC課程至少9學時以上,翻轉課堂12學時。學習內容如下:
·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熟悉課文寫作手法,分析對話中話語隱含及所反映的問題;
表1 SPOC環(huán)境下現代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二課“Say Yes”翻轉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基于文中對話,啟發(fā)學生探求文章包含寓意;
·結合課文重點,設計話題討論社會或自身可能存在的歧視現象;
·課文具體分析與講解;·運用所學的詞匯及表達對文章進行總結;
·練習講解及作業(yè)布置。
學習目標如下:
·熟悉本文寫作手法及寫作特點;
·通過問答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寓意;
·通過討論,啟發(fā)學生探討自身或者真實社會中存在的歧視問題;
·理解并掌握with和the way的具體用法。
學習活動評價由以下部分組成:SPOC筆記學習心得,作品展示,課堂演示,組員互評,教師點評,SPOC系統(tǒng)評價
對2016級英語(1)班在大一下學期進行了一學期的混合式教學的應用與實踐,學期結束時對班級35名學生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了解SPOC課程教學的效果。結果顯示學生100%完成分組負責的背景知識課件制作、有關修辭、構詞微視頻、課文情節(jié)劇、相關話題討論、相關寫作等任務。其中在已經開發(fā)的網絡平臺項目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課文情節(jié)劇表演視頻和推薦圖書與影視作品,分別占31.4%和34.3%;獲益最多的欄目為討論區(qū)話題討論、作業(yè)與優(yōu)秀作品展示,均為28.8%,其次是背景知識介紹,占17.1%。對于網絡平臺學習的作用,20%的同學確定有利于端正學習態(tài)度與激發(fā)學習動機,有助于提高課堂聽課效果,22.7%的學生認為需要教師合理地對自主學習給予指導與監(jiān)督,有8.6%的學生因接受能力較差、信息素養(yǎng)不高,很難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接近50%的學生肯定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自主學習能力和求知欲強的同學功效明顯,而對自控能力差、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同學收效甚微,他們有疲于應付、投機取巧之嫌。訪談中學生表示希望能開發(fā)更多網絡平臺的功能,建立與外校同專業(yè)交流渠道,設定必須完成題目的順序和時限,及時督促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簡化手機或電腦上登錄程序,提高校園免費wifi的覆蓋率,完善網絡自動評分功能等。這些數據顯示,SPOC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應用與實踐對現代高校教學既有促進作用,又有許多亟須完善的問題。
SPOC是吸取MOOC優(yōu)勢之后基于一種“互聯(lián)網+”的“在線課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隨時隨地學習。SPOC與規(guī)定時間、地點及對象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結合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必然結果,也將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而各門課程都有各自的教學目標與內容,無法套用同一種范式,而且各門課的混合式教學自身也在不斷調整與優(yōu)化過程中,需要團隊、同行和廣大師生集思廣益,共同開發(fā),分享成果,共同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