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淑斐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的常見疾病,因腦部血栓形成而誘發(fā)供血區(qū)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誘發(fā)腦組織壞死、軟化等,臨床主要表現為偏癱、語言功能障礙及昏迷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主要包括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筆者采用丹紅注射液聯合丁苯酞軟膠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療效較好,患者的認知功能亦顯著改善,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浙江省義烏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接診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12例,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關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并經CT或MRI等臨床檢查確診;有惡心、嘔吐、眩暈、面癱及肢體無力等臨床癥狀;發(fā)病48 h內接收治療;愿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大面積腦梗死或伴有嚴重的腦出血者;深度昏迷或腦疝者;對治療藥物出現嚴重的過敏者;未遵循醫(yī)囑治療而不能判定臨床療效者;有其他嚴重疾病者等。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55~78歲,平均(65.1±9.4)歲;病程2~24 h,平均(8.1±3.2)h。觀察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55~77歲,平均(65.4±9.3)歲;病程 3 ~ 24 h,平均(8.4±3.1)h。兩組上述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硝苯地平片、20%甘露醇注射液、依達拉奉丁注射液及苯酞軟膠囊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四川升和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1021303,規(guī)格:10 ml/支)30ml/次,2次/d,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監(jiān)測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要生理指標,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壓及血小板指數等;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精神狀態(tài),總分30分,得分越高則患者精神狀態(tài)越好;采用嗜睡量表(ESS)評估患者治療前后嗜睡狀態(tài),總分24分,得分越高則患者的神經受損度越大;采用Fugl-Meyer評定(FMA)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運動狀態(tài)越佳;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等。
1.4 療效判定[4]基本痊愈:臨床癥狀和認知功能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和認知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認知功能未改善甚至惡化。臨床總有效率=(基本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使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5.7%,高于對照組的64.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6.857,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特性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小板聚集指數、血液黏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39,均P>0.05);治療后,兩組血小板聚集指數、血液黏度均低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血小板聚集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血液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23,P >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特性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MMSE、ESS、FMA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ESS、FMA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81,均P>0.05);治療后,兩組MMSE、ESS、FMA值均優(yōu)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MMSE、ESS、FMA值均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MSE、ESS、FMA評分比較 分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極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及致殘率高等特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治療后,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導致認知功能等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腦卒中65%以上,出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腦部血管會出現閉塞或狹窄,從而引起腦部組織供血障礙而誘發(fā)嚴重的缺血、缺氧,腦部神經細胞及其相應的功能將會嚴重受損,從而表現出惡心、嘔吐、眩暈、面癱及肢體無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處理,可顯著減輕神經功能受損,改善患者的預后。
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藥物比較多,常用藥物主要包括抗凝藥、溶栓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本研究中常規(guī)治療即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硝苯地平片、20%甘露醇注射液、依達拉奉丁注射液及丁苯酞軟膠囊等藥物,在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預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依達拉奉注射液通過清除腦部自由基,增強對受損的腦組織內神經的保護作用;丁苯酞軟膠囊通過縮小局部腦缺血梗死面積,減輕腦部水腫,改善腦部能量代謝,抑制神經細胞凋亡而發(fā)揮作用;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小板的生成而發(fā)揮抗血栓的作用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常規(guī)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達到了64.3%,血小板聚集指數、血液黏度及認知功能等指標較治療前改善[6]。
近年來發(fā)現,傳統中醫(yī)藥在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收效甚佳,如丹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及丹參注射液等。丹參具有祛瘀、活血、化瘀、生新及調經等功效。現代研究證實,丹參中含有的丹參酚、丹參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環(huán)及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作用,故臨床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紅花作為一種傳統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散濕去腫的功效。現代中醫(yī)藥理證實,紅花中富含的紅花黃色素可改善缺氧狀態(tài)下的腦動脈血流狀況,增加腦組織血流灌注,降低缺氧狀況下腦神經細胞死亡速度,保護腦組織免受損傷;同時,紅花黃色素還可降低血小板黏附和纖維蛋白交聯功能,抑制腦動脈血栓形成,具有較強的抗凝作用,有利于預防腦卒中復發(fā)。丹紅注射液是以丹參和紅花為原材料經現代工藝制備而成的現代中藥制劑,具有活血化瘀,通脈舒絡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瘀血閉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風,缺血性腦病及腦血栓均為丹紅注射液的功能主治范圍[7-8]。筆者在常規(guī)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經連續(xù)治療4周后,臨床癥狀、生理指標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尤其是患者的認知功能明顯提高,表明丹紅注射液能夠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部缺血狀況,減輕神經損傷,預后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