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亮,趙偉軍,周成偉,王玉濤,汪建華,趙曉東
近年來,我國肺癌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已居各種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首位[1]。隨著低劑量CT應用于肺早癌篩查,越來越多的肺結節(jié)病變被發(fā)現(xiàn),及早干預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然而,部分可疑惡性肺結節(jié)的患者因身體、年齡及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等因素,不能耐受或不敢接受手術、化療及局部放療等治療方法[2-3],因此,需要在這方面補充合適的干預手段。射頻消融(RFA)治療能在較短時間內使病灶內局部溫度升高到45℃以上,使腫瘤細胞內蛋白質發(fā)生變性、細胞壞死及腫瘤組織滅活,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該技術最早應用于手術無法切除的肝癌及轉移癌,經(jīng)皮RFA在臨床上應用于治療肺癌是近幾年興起的;而對于磨玻璃結節(jié),應用報道尚少。本文對15例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采用RFA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在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接受 RFA治療的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齡32~78歲,中位年齡60.8歲。3例有同側2枚結節(jié),1例有雙側3枚結節(jié);共計干預20枚結節(jié),病灶直徑0.7~1.7cm,病程3~25個月。伴隨病史中,1例有直腸癌手術病史,1例有肺癌手術病史,2例有冠心病病史,1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術前通過纖維支氣管鏡虛擬導航穿刺活檢或術中經(jīng)皮肺穿刺獲取病理6例,2例不典型腺瘤樣增生,3例原位腺癌,1例微浸潤腺癌。針對可能始終無法明確結節(jié)病理的情況,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以消除結節(jié),減輕心理負擔為首要目標。
1.2 治療方法 消融治療前給予患者適當?shù)逆?zhèn)靜劑,建立靜脈通道以備急救,行心電監(jiān)護?;颊呷⊙雠P、側臥或俯臥位,根據(jù)結節(jié)的部位選擇穿刺點和進針方向。15例都在CT下掃描定位,進針徑路以避開主要器官和大、中血管為原則。穿刺點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RITA公司生產的多極溫控射頻消融儀,消融電極針為RITA Star.BurstTM XL多極腫瘤消融電極及皮膚電極。將消融電極針經(jīng)皮穿刺進入肺結節(jié)內或鄰近肺組織中,再次CT掃描確定消融電極插入的位置是否恰當,根據(jù)病灶大小,將針芯逐步打開接通電源,將消融功率設定30~88 W,消融溫度設定為56~95℃,開始RFA,并且實時監(jiān)控射頻電極針頭部 5個方位的組織溫度,根據(jù)溫度決定RFA治療時間。治療時間26~90 min,在取出消融針前進行針道消融。為預防感染,RFA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菌藥物1 d。
1.3 療效判斷 治療后1、3及6個月復查胸部CT,并與治療前CT圖像進行對比,觀察結節(jié)是否強化及體積大小有無變化。(1)完全緩解(CR):結節(jié)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不能顯示結節(jié)或僅有條索狀影像;(2)部分緩解(PR):磨玻璃面積比治療前縮小≥50%;(3)無變化(NC):磨玻璃面積比治療前縮?。?0%或增大<25%;(4)進展(PD):磨玻璃面積比治療前增大≥25%,或磨玻璃部位變密實。
15例患者共進行20次RFA,1例行雙側3次RFA,3例行同側2次RFA。在治療過程中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感,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經(jīng)靜脈注射帕瑞昔布針后均順利完成治療;4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咳嗽,但都能夠堅持治療;4例發(fā)生少量氣胸,未行引流,9例出現(xiàn)痰中帶血,應用止血藥物后好轉。15例治療后近期療效評價均為CR,均順利出院,治療1、3及6個月后復查肺部 CT,證實病灶區(qū)域從模糊滲出到空洞、伴隨周圍纖維條索形成,目標結節(jié)消失。見封二彩圖3~4。
圖3 RFA電極針穿刺至肺結節(jié)后緣
圖4 RFA結束后,肺結節(jié)周圍肺組織呈磨玻璃樣改變,無氣胸
根據(jù) NCCN2017版非小細胞肺癌診治指南,以磨玻璃成分為主的非小細胞肺癌首選手術切除,適行放療也是可采用的有效手段,RFA是治療體系的重要補充,尤其針對那些無法耐受或不肯接受手術及放化療的患者。
圖5 NLR、PCT、Lac和Ranson預測AP合并AKI的曲線
圖6 NLR、PCT對AP合并AKI患者預后曲線
經(jīng)皮 RFA是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在應用 RFA治療時,電極尖端的高頻交流電射入電極周圍組織,組織中的離子也隨著電流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從而摩擦生熱;當組織的溫度超過60℃時,細胞死亡,在電極周圍出現(xiàn)區(qū)域性組織壞死。標準的射頻治療技術可使局部組織溫度超過100℃,使腫瘤組織及周圍的肝實質發(fā)生凝固性壞死;同時腫瘤周圍的血管組織凝固形成一個反應帶,使之不能繼續(xù)向腫瘤供血和防止腫瘤轉移。近幾年在肝臟方面國外有較多報道,它是治療無法切除肝臟等部位的實體瘤的有效方法,也用于腫瘤切除后局部有殘病變、復發(fā)或作為介入等綜合治療中的一部分。肺組織非常適合RFA,因為腫瘤周圍正常肺組織中的空氣具有良好的絕緣作用,從而可以集中RFA的能量[4]。一項單中心前瞻性研究報道,1.5年局部控制率是93%[5]。只要病灶不侵犯肺門、氣管、動脈等重要臟器,經(jīng)過多次治療,大多都能完全滅活腫瘤組織。Simon等[6]報道經(jīng)RFA治療的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為78%,2年為57%,3年為36%,5年為27%。RFA治療肺部腫瘤,出血是嚴重并發(fā)癥之一,主要由消融針穿刺的部位所致,而與消融無關,出血的發(fā)生率<1%,氣胸的發(fā)生率約為20%[7]。本組病例發(fā)生氣胸4例,與平均值相仿。
綜上所述,CT引導下肺部腫瘤RFA治療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效果明顯,具有安全、微創(chuàng)、治療時間短、療效好、可重復治療和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隨著射頻機制的進一步研究,RFA的技術進一步完善,對處于“肺結節(jié)焦慮癥”階段的患者,是一個不錯的干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