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委婉語作為一種世界性文化現(xiàn)象,沉淀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西方文化意識形態(tài)中普遍存在,并且使用極為廣泛。但是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中,委婉語的使用也存在顯現(xiàn)的差異。 文章通過對中西方委婉語的對比研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教、等級觀念以及價值觀三方面的差異,便于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彌合不同文化間鴻溝,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
【關鍵詞】跨文化;委婉語;中西差異
【作者簡介】侯婷婷,池州學院外國語學院。
一、引言
委婉語(euphemis)又被稱之為“含糊詞”(weasel words),單詞來源于希臘語。其中前面兩個字母“eu”的代表是“好的”意思,而后面部分“phemism”是 “言語”的意思。二者合在一起組成的意思是“words of good omen”( 吉言) 或“good speech”(好的說法)。委婉語簡單的說,就是用一種迂回婉轉的表達方式來避免某些詞語或概念給人帶來的不快。同時。使用委婉語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和語言修養(yǎng)。而且某種程度能夠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民族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中,委婉語的使用正如D.J.Enright所說,“如果沒有委婉語,世界的運轉會因摩擦而停止,人間也將充滿怨恨。”委婉語同時也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語言不可拋棄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指示著其所在的文化形態(tài)。即委婉語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委婉語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和交際作用指示出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了其民族文化的特點。
二、委婉語分類及產(chǎn)生的原因
委婉語一般情況下可分成兩大類:傳統(tǒng)委婉語(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體委婉語(stylistic euphemisms)。傳統(tǒng)委婉語又被稱作諱飾性委婉語(negative euphemisms),它的產(chǎn)生是刻意對某些事物的避諱。與禁忌語密切相關,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避諱都是產(chǎn)生委婉語的主要心理基礎。當人類處在不發(fā)達的早期文明社會里,人們普遍對疾病、死亡、自然災害等人類無法控制的事物倍感恐懼,不敢輕易提及,唯恐招來災禍。例如,在英語中為了避開提及癌(cancer) 這個詞。 人們用the big C 或 long illness來代替。同樣的,在漢語中,患上癌癥的人通常被稱為得了“不治之癥”;英語中,我們用單詞 crazy 。insane 或 dysfunctional來指某人瘋了。漢語中用 “精神病人”來婉指某人“瘋了”。
文體委婉語,又被稱為恭維話、溢美之詞。西方人在交際過程中,為了避免刺激或者取得合作,有時會采用夸飾手法,對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稱。在這一層面上,委婉語產(chǎn)生的原因是為了達到禮貌交際的效果。在英語中,教師通常把被稱作“educator” 非“teacher”,而gardener(花匠)也被稱作為landscape architect(園藝師),而 file clerk(檔案員)稱之為 research consultant(研究顧問),中國自古以來尊師重教,教師被尊稱為“先生”,傳授技術的人則被稱作“師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說?,F(xiàn)代社會,我們尊稱老師為“園丁”,學生被稱為“小樹苗”。
除了起“避諱”和禮貌的作用外,委婉語還經(jīng)常充當裝飾和美化的角色。又被稱之為“cosmetic words”(化妝詞)。這種用法一般出現(xiàn)在政治術語中,例如,在英美報刊中及新聞報道,經(jīng)常用strategic action 來代替concentration camp,用police action 替換aggression,用the peace keeper 來婉指“MX missile”等。目的都是為了掩蓋真相。在漢語中,這種現(xiàn)象也是屢見不鮮,用“負增長”來表示下降,“失控”來代替通貨膨脹、“市場疲軟”來指代市場蕭條,“讓賢”表示下臺,用“左遷”來指降職等。這種委婉語在新聞傳播和大眾傳媒中發(fā)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三、中西委婉語文化差異原因
1.中西方的宗教差異。西方國家人們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對西方宗教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基督教普遍認為人的一生必然要經(jīng)歷罪惡、墮落、贖罪三個階段,只有贖清罪惡在英語中,靈魂才能得到拯救 。于是就有了“to be with God;go to heaven;the call of the God; to pay Saint Peter a visit;the final summons”等表示死亡的委婉語。而中國文化中,受佛教文化影響深遠。佛教宣揚“諸行無常 。 諸法無我 。 一切皆苦”。 因此 。 在漢語中,關于死亡的委婉語有“乘鶴西去”、“轉世”、“升天”、“入土”、 “坐化”、“轉世” 等。從這一點上看 。中西方人對于死亡的婉曲之詞有共通之處 。都是借用了宗教術語來避諱死亡。
2.中西方等級觀念的差異。語言禁忌既體現(xiàn)了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階級差別的特點。不同的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某種程度反映了等級觀念的差異。而英語語言更多的體現(xiàn)宗教的特征,漢語更多的表現(xiàn)為階級差別。從封建社會的國諱、家諱、圣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華民族十分重視長幼尊卑,所謂國諱。指的是要避開皇帝本人的名姓及服飾。比如和皇帝名姓相同的字音要回避。 如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名為 “嬴政”,為了避開 “政”名, “正月”改為 “端月”,直至今日,“正月”的 “正”字的發(fā)音仍然讀作“ zhēng”,而不讀 “zhèng”。家諱是家族內(nèi)部遵守的避開父祖名的做法。北宋文學家蘇軾的祖父名序,蘇洵文章改”序”作”引”,蘇軾為人作序又改用”敘”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族的血親祖先是最重要、最該供奉的。中國人的家諱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在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的新社會,現(xiàn)今在給新生兒命名的時候,都是要必須要避開長輩的名諱的。圣諱,指的是對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圣人賢者的名諱,受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漢文化中,關于“死亡”二字的委婉語因階層、身份和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天子之死稱為“崩”,諸侯或后妃之死叫做 “薨”,大夫之死為 “卒”,士之死為 “不祿”,庶人之死才稱為死。由于西方實行的是實行民主制,人們崇尚自由 、平等理念,西方人對于在姓名稱謂沒有太多的避諱。人們通常直呼其名,新生兒的名字一般以長輩的名字來命名以表示敬重與愛戴。美國語言學家William Safire(威廉·薩丕爾)曾指出:“Many words indicate caste in our society”(我們社會中許多詞匯指示著社會等級),這一類委婉語在現(xiàn)代英語中層見迭出,例如,英語中出現(xiàn)的disadvantaged people(弱勢群體)指代的是poor people(窮苦人民),而我們經(jīng)常說的economy class(經(jīng)濟艙)實則指Second class(二等艙);又如,compact cars(精巧汽車)是指small cars(小汽車)等。
3.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文化的最深層次是價值觀。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賦予了其語言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自古以來推崇儒家思想,人們信奉集體主義,講究謙虛知禮,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性,在中國社會中,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年長者普遍受到尊重。普遍認為。“ 老”字代表著閱歷、經(jīng)驗,甚至是地位的尊貴,比如“ 老師傅、老板、老總”等稱呼并沒有年齡內(nèi)涵。 只是借以表達說話人的敬意。在中國文化里有“金秋年華”、“古稀之年”、“夕陽紅”表示對老人的尊稱,同樣還有成語“老當益壯”、“老成達練”、“老馬識途”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倡導個人主義,要求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深信并接受“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個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這樣的人生信條。“老”字意味著“ 衰朽殘年”、“來日不多。是“不中用”的代名詞。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所以。 英美人和其他西方人最忌“ 老”。人們總是想法設法的借用其它詞語“senior citizen”“the mature”“seasoned man”“advantage in age”之類的詞匯來婉指“old people”(老人)。
四、結論
委婉語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 又一種文化現(xiàn)象。委婉語的表現(xiàn)形式和交際作用的不同折射出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在跨文化交際中,這些文化差異不可忽視, 同時要盡量克服交際中斷(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和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的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了解并吸收這些文化差異,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intercultural sensibility), 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正是本論文從委婉語透析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顧佳希.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
[3]李桂媛.英漢禁忌語及委婉語探討[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 (5).
[4]邵軍航,樊葳葳.從委婉語的功能分類看利己委婉語的語用特點[J].外語學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