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琴
摘 要:導學案教學模式是新課改下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旨在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改變目前初中歷史課堂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就具體實例談談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導學案教學 初中歷史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新課標也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zhuǎn)變自身教學思路,調(diào)整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相比,導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jù)學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助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為師生學習和探究提供保證。導學案教學的主要方式有學生自學,師生共同學習和老師講解等,學生自學主要是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去查閱課本,并且能夠熟悉相關的知識點,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師生共同學習和老師講解的方式主要是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老師做出相應的提示和點撥。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調(diào)整自身的教學方法,轉(zhuǎn)變自身教學思路,積極作用導學案的教學方式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哪些積極運用呢?[1]
一、老師認真編寫導學案
導學案教學視頻的方式要求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就需要在課前認真編寫導學案,可以由整個年級的歷史老師共同編寫,每個老師分工合作,也可以由一個老師編寫完成之后,再由其他老師進行審核。目前我國初中歷史教學中,導學案的編寫一般是以教學目標為中心,明確分工,將編制導學案的工作分配到各個學校,各個年級組,將每個課時細化到由不同的老師編寫,然后再匯總起來給各個學校的初中歷史老師共同使用。這種方法使得導學案的編寫有明確的分工,但是不足之處在于,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同,對于導學案的要求也就不盡相同,如果使用了具有通用性質(zhì)的導學案,那么可能無法兼顧到每個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還應該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級學生需求的導學案,需要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這樣才能進一步滿足學生的需求。導學案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前提,導學案在編寫的過程中要求掌握三個原則,第一是主體性原則,導學案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因此導學案的編寫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第二是指導性原則,就是導學案要能夠起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作用。導學案要具有明確的思路,要盡量從易到難,從局部到整體,要對學生的思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第三是要具備層次性原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講究層層深入,知識與知識之間要有一個遞進關系,要能夠讓學生逐步接受這些新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2]
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焙茉缫郧埃覀兊墓湃司陀眠@句話告訴了我們提前準備的重要性,只有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才能將事情做好,否則就有可能使事情的發(fā)展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在學習中也一樣,需要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的工作。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來說,課本上的文字說明部分較多,學生閱讀起來比較浪費時間,但是那些內(nèi)容又是學生必須要了解的,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完成這些任務,當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之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對于課本上的內(nèi)容做一些簡要的解說,然后師生共同討論一些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學生在學習秦始皇的時候,對于秦始皇的評價,自古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他有功也有過,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一分為二地去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秦始皇。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制作導學案的時候,可以將對秦始皇的評價設置為基礎知識部分,可以設置一些空格,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借助課本將空格補充完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有一定的熟悉,就不再需要老師花費時間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課前預習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僅是歷史學科需要課前預習,所有的學科都需要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如果學生能夠按照初中歷史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工作,就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用導學案鞏固和提高
對于知識學習來說,不是一遍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反反復復地熟悉和鞏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能力。溫故可以知新,通過復習,可以從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內(nèi)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真正地得到提高。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導學案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比如說,學生在學習了陳勝吳廣起義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有哪些?陳勝吳廣雖然失敗了,但是這一起義具有什么歷史意義呢?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就需要結合課本,甚至從課外去尋找資料,這樣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導學案教學是新課改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編寫導學案,這是導學案教學的重要前提,還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預習的習慣,還可以用導學案幫助學生鞏固和提高。[3]
參考文獻
[1]虞彩萍.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及反思——以蘇州市通安中學為例[D].蘇州大學,2013.
[2]郭可飛.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為例[J].文存閱刊,2018,(4):53-54.
[3]虞彩萍.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反思——以蘇州高新區(qū)通安中學校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3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