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禎
閨蜜說,昨天晚上她跟老公羞羞的時候,被4歲兒子撞見了。兒子當(dāng)即大哭,嚇得兩個人趕緊爬起來,場面一片混亂。
哄了一會,兒子倒是不哭了,但是非要他爸爸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對媽媽,是不是在欺負媽媽?小家伙替媽媽叫屈,又要哭了。閨蜜跟孩子說那是爸爸跟媽媽做游戲呢。這下可好,孩子也要脫衣服,加入游戲,她和老公簡直哭笑不得。
很多家長都有過房事被孩子撞見的尷尬經(jīng)歷。
一位媽媽說:女兒4歲,昨晚我跟她爸爸羞羞,被睡在小床上的女兒發(fā)現(xiàn)了。我只好裝作肚子疼,可是她半信半疑。我該怎么辦?這對4歲孩子的心理有影響嗎?
還有一位媽媽擔(dān)心:就是怕驚了孩子,我跟他爸爸半夜才羞羞的。結(jié)果孩子起來上廁所,聽到動靜后,一推門就進來了,別提多尷尬了。孩子問我們在干什么,我支支吾吾說不出話。還是爸爸比較鎮(zhèn)定,說你媽發(fā)燒了,我給她冰冰。孩子答應(yīng)了一聲,就出去了。可是這個解釋孩子會信嗎?會不會對孩子青春期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
看得出來父母對自己的大意感到自責(zé)的同時,更怕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對于這種尷尬,有些父母會對孩子的問題避而不答,甚至斥責(zé)孩子,哪來這么多問題。殊不知,孩子好奇心很強,你越是回避,孩子越是想知道。
再就是像我那位閨蜜,簡單地說爸爸媽媽是在做游戲,并沒有對這個游戲做進一步合理的解釋,使得孩子產(chǎn)生:為什么我不能玩這個游戲的疑問。更糟糕的是以五花八門的謊言來糊弄孩子。大人一味搪塞,孩子便會誤以為父母經(jīng)常偷偷半夜“打架”“爸爸媽媽不相愛”,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又怎么會健康呢?
孩子對世界的感知除了通過自身不斷地摸索之外,主要就是通過大人的言傳身教來獲得。比性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性榜樣的樹立。父母相親相愛,溫馨和諧,無疑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不妨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擁抱和接吻,包括之前那種行為,都是爸爸媽媽表達愛的方式。而這種行為,只有兩個相愛的大人之間才能有。
孩子對于人體的好奇與生俱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想知道:我是怎么來的?為什么男孩有小雞雞女孩卻沒有?面對孩子的各種疑問,要從科學(xué)的角度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
比如“我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父母不妨誠實地告訴孩子:爸爸身體里有個叫精子的小蝌蚪,要和媽媽肚子里一個叫卵子的小球球結(jié)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小寶寶。這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慢慢成長,到了一定時間就會從媽媽的產(chǎn)道里出來。你就是這么來的。或者帶寶寶讀一些性教育繪本,就很好地解釋了孩子從哪里來。
專家指出,性教育可分為3個階段:幼童階段(0歲~6歲)、童年階段(7歲~10歲)、少年階段(11歲~14歲)。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yīng)的性教育任務(wù)。
幼童階段,我們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性別觀。大約在孩子3歲左右,性別意識開始形成,他們會對爸爸媽媽的身體做出區(qū)別,同時也會對性產(chǎn)生極大的好奇心。當(dāng)孩子有這方面的好奇,不妨大方地讓孩子了解:外觀上男孩有小雞雞,女孩沒有;著裝上女孩可以穿裙子,男孩穿褲子;行為上男孩站著尿尿,女孩蹲著尿尿等??梢越o孩子讀一些繪本,如《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我們的身體》等。
童年階段,應(yīng)著重于孩子的性保護和性自覺意識的建立。在進一步強化性別觀的同時,教孩子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比如,不論男孩女孩,都應(yīng)堅守一個重要原則:隱私處絕不能隨便給人看。比如,男孩子不能因為好奇而去掀女孩裙子,女孩也不應(yīng)偷看男孩上廁所等。
少年階段,則應(yīng)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此時孩子已經(jīng)有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大人可以從專業(yè)角度給孩子以點撥。爸爸媽媽要通過非語言行為向孩子傳遞正面信息,比如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忠誠等。
早期性教育,尤其對于男孩的身心成長有著至為重要的作用。這關(guān)系到孩子的家庭幸福和社會安定。所以,當(dāng)夫妻房事不小心被孩子撞見時,不妨冷靜下來,趁這個機會,給孩子上一堂性教育課。讓孩子懂得更多的性知識,能夠更好地保護孩子。不回避、不搪塞、不斥責(zé),給孩子一個科學(xué)合理的解釋,才是你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摘自凱叔講故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