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蓉蓉
(南京市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呼吸科常見疾病類型包括呼吸衰竭、慢阻肺、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癌等,病程較長,病情變化較大,對臨床護理工作質量要求較高,護理實習生進入呼吸科后,在為期1個月的實習期內(nèi),需接受系統(tǒng)化的教學,帶教老師需指導實習生學習呼吸科常見疾病、護理專業(yè)操作技能等,臨床帶教存在難度,且不同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可能造成一定影響[1-2]?,F(xiàn)選擇在我院呼吸科實習的82名實習生,分析不同帶教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6月~12月在我院呼吸科實習的實習生41名作為觀察組,實施一對一帶教方法,其中,男4名、女37名,年齡19~22歲,平均(21.0±0.2)歲,學歷水平:大專27名、本科14名。選取2016年1月~5月呼吸科實習的實習生41名作為對照組,實施排班制帶教方法,其中,男3名,女38名,年齡19~22歲,平均(21.2±0.3)歲,學歷水平:大專28名、本科13名。
觀察組護理實習生接受一對一帶教模式,實習生進入科室后,由護士長負責安排帶教老師,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即為入科至出科均由同一位帶教老師負責教學與指導,入科后制定帶教計劃,主要教學內(nèi)容包括常見呼吸科疾病知識,如哮喘、支氣管炎、肺炎知識、呼吸機使用方法、性能、常用霧化藥物等知識。帶教老師在日常工作期間,以具有典型意義的病例為實習生講解,鼓勵實習生提問,指導實習生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工作,根據(jù)實習時間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下班后帶領實習生進行技能訓練[3]。
對照組實習生接受排班制帶教方法,即由護士長為實習生合理安排班次,由每個班次的值班護士負責教學工作,進行培訓。
評估實習生出科考核結果,包括理論考試及操作技能考核,滿分均為100分,評分標準:80分及格;81~90分為較好;>90分為優(yōu)秀[4]。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實習生出科理論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0.299,t=35.593,P=0.000),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實習生出科考試結果(±s,分)
表1 比較兩組實習生出科考試結果(±s,分)
組別 n 理論考試 操作技能觀察組 41 91.25±1.22 93.41±1.02對照組 41 82.34±1.05 85.56±1.24 t 35.444 31.305 P 0.000 0.000
觀察組實習生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604,P=0.006),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滿意度[n(%)]
護理專業(yè)學生接受學校2年理論知識教學后,需進入臨床完成為期8~12個月的實習,此階段實習生輪轉于醫(yī)院各大科室,需學習不同科室收治疾病類型、病情變化及用藥治療、??谱o理技能等,而臨床帶教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實習生出科考試結果及滿意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原因與排班制帶教方法可幫助實習生快速融入科室環(huán)境,但因實習生班次不同,實習期間接受多位不同帶教老師教學,因教學方法的不同導致實習生接受知識程度不同,實習生處于被動接受疾病知識的局面,帶教老師對實習生缺乏責任心,教學內(nèi)容混亂、重復性較高,帶教老師缺乏工作熱情,導致對照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一般,實習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較低[5-6]。而一對一帶教模式指實習生入科至出科均接受同一位老師教學,增加實習生與帶教老師的聯(lián)系,有利于帶教老師及時掌握實習生對教學內(nèi)容了解程度,每日護理工作期間,及時給予實習生指導,積極糾正錯誤行為,按照教學計劃逐步完成教學,提高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與滿意度。
綜上所述,呼吸科護理專業(yè)實習生接受一對一帶教方式,實習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評價較高,且出科考核成績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