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群,王振奮,周衛(wèi)平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胃腸外二科,???70311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遠期生存預后較差,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可達(233~455)/10萬[1],尤其在有家族性腸息肉等的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可進一步上升[2]。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與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及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等密切相關,對腫瘤患者的病情進展具有重要影響。IL-6、TNF-α、C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作為細胞因子的重要成員,均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凋亡,促使腫瘤細胞由G1期向S期進展,提高腫瘤病灶的血流灌注速度,進而促進消化道腫瘤的病情進展[3]。為了進一步揭示IL-6、TNF-α、CRP與結直腸癌的關系,為臨床上結直腸癌高危人群治療后臨床轉歸的評估、隨訪等提供參考,本研究探討了結直腸癌患者的IL-6、TNF-α、CRP水平變化及其與患者臨床特征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60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結直腸癌組。納入標準:①年齡≥50歲;②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原發(fā)性結直腸癌;③未合并其他原發(fā)腫瘤。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②結直腸轉移癌者;③拒絕參與本項研究者。另外,選取同期于本院體檢的健康體檢者160例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結直腸癌組男95例,女65例;年齡52~78歲,平均(66.32±5.37)歲;直腸癌55例,左、右半結腸及乙狀結腸癌105例;有淋巴結轉移50例,無淋巴結轉移110例;組織學分型:管腺癌28例,黏液腺癌132例;TNM分期:Ⅰ~Ⅱ期110例,Ⅲ~Ⅳ期50例;腫瘤直徑:<5 cm 42例,≥5 cm 118例。健康對照組男100例,女60例;年齡55~78歲,平均(66.35±4.98)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項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評審通過,所有入選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于入院后8 h內和體檢當日分別采集結直腸癌患者和健康體檢者的空腹靜脈血約5 ml,分成2管。一管自然抗凝后3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中IL-6水平,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有限公司,具體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另一管置于枸櫞酸鈉抗凝管內,加入TNF-α和CRP檢測試劑盒后,利用膠體金法檢測TNF-α和CRP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奧普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具體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比較兩組IL-6、TNF-α、CRP水平的差異,觀察IL-6、TNF-α、CRP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特征的關系,分析影響結直腸癌患者IL-6、TNF-α、CRP水平的因素。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多重逐步回歸分析法分析影響結直腸癌患者IL-6、TNF-α、CRP水平的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直腸癌組的IL-6、TNF-α、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結直腸癌組和健康對照組IL- 6、TNF-α 、CRP水平的比較(±s)
表1 結直腸癌組和健康對照組IL- 6、TNF-α 、CRP水平的比較(±s)
組別健康對照組(n=160)結直腸癌組(n=160)t值P值CRP(mg/L)7.65±1.21 25.87±2.59 80.619<0.01 IL-6(mg/L)8.18±1.35 32.28±3.26 86.395<0.01 TNF-α(pg/ml)10.42±2.24 35.47±3.35 78.627<0.01
CRP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組織學分型、TNM分期、腫瘤直徑有關(t=23.82、22.90、19.39、23.49,P<0.01);IL-6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組織學分型、TNM分期、腫瘤直徑有 關(t=7.65、12.50、11.13、8.67,P<0.01);TNF-α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組織學分型、TNM分期、腫瘤直徑有關(t=13.02、8.62、8.91、6.88,P<0.01)。CRP、IL-6、TNF-α水平均與結直腸癌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部位無關(P>0.05)。(表2)
表2 不同臨床特征結直腸癌患者IL- 6、TNF-α 、CRP的表達水平( n=160)
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4個因素(淋巴結轉移情況、組織學分型、TNM分期、腫瘤直徑)作為自變量,以結直腸癌患者的IL-6、TNF-α、CRP表達作為因變量,進行多重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TNM分期均是影響結直腸癌患者IL-6、TNF-α、CRP水平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表3~表5)
表3 結直腸癌患者IL- 6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n=160)
表4 結直腸癌患者TNF-α 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n=160)
表5 結直腸癌患者CRP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n=160)
目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總體有效率不足25%,手術治療或聯合放化療等綜合性治療的臨床緩解率均較低[4]。目前,臨床對于結直腸癌的早期發(fā)病過程缺乏有效的篩查指標,雖然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等上皮腫瘤糖蛋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結直腸癌的診斷效率,但其篩查的靈敏度、特異度等均不夠理想,因此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局限性。本研究對IL-6、TNF-α、CRP的研究,旨在為結直腸癌的分子診斷學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為揭示結直腸癌的發(fā)病原因提供參考,為后續(xù)臨床藥理學實驗提供治療靶點。
IL-6、TNF-α、CRP等細胞因子不僅能夠參與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過程,同時還可以通過多種病理學效應影響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相關研究表明,IL-6表達水平的升高,能夠通過誘導下游腫瘤相關信號通路如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信號通路或 Notch信號通路的激活,提高腫瘤細胞的轉錄活性,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5]。TNF-α對核糖體C端[用于生化]具有修飾作用,可以提高染色體DNA的錯配風險,抑制錯配修復因子CYC的活性。同時,TNF-α還能夠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分化,增加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提高腫瘤細胞對血管內皮或淋巴管內皮的黏附能力,增加腫瘤細胞通過淋巴管或血行進行轉移的風險[6-7]。CRP能夠影響腸道上皮細胞核分裂象的發(fā)生,促進腫瘤細胞對基底膜的浸潤,提高腫瘤組織突破基底膜的風險,加重腫瘤的臨床分期,增加治療后的復發(fā)風險[8]。
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癌組IL-6、TNF-α、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提示以上指標可能參與了惡性腫瘤的病情進展過程,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高表達的IL-6、TNF-α和CRP可以通過改變腫瘤細胞的轉錄活性,促進腫瘤細胞生物學特征的變化等,進而影響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有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較晚的結直腸癌患者的IL-6、TNF-α、CRP水平較高,這主要考慮與IL-6、TNF-α和CRP能夠提高腫瘤細胞對腸道黏膜肌層或皮下組織的浸潤等有關。有研究發(fā)現,腫瘤直徑較大的結直腸癌患者中,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明顯上升,但關于細胞因子對腫瘤直徑的影響,還需要后續(xù)研究的進一步探討[9-10],而有研究認為,其可能的機制為細胞因子影響了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影響局部腫瘤病灶的血流灌注有關[11],但本組研究尚未證實,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危險因素分析也可以發(fā)現,淋巴結轉移、TNM分期與IL-6、TNF-α和CRP的關系為密切,進一步提示了IL-6、TNF-α和CRP與結直腸癌患者的病情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的IL-6、TNF-α、CRP水平較高,且與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和TNM分期密切相關。本研究的前景在于能夠為臨床上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預后評估提供新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