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超 丁志斌
摘 要: 本文運用韓禮德(Halliday)的批判性話語分析理論對《政府工作報告》(2017)的源語和目的語版本進行及物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主位結構三個層面的個案對比分析,挖掘政治文本翻譯過程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達到更好地指導政治文本翻譯實踐的目的。
關鍵詞: 政治語篇翻譯 批判性話語分析 《政府工作報告》
1.引言
韓禮德的批判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將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視為其語言學的基礎,探討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韓禮德(1994)認為概念功能是指語言對人們的現實世界及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及物性作為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tǒng)是語言用來再現世界的基礎,主要涉及及物性、語態(tài)和作格性,人際功能主要涉及交際者的“角色”,言語功能,語氣、情態(tài)、語調,而語篇功能則主要涉及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人際功能是指能表達作者(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及他(她)對事物的推斷的功能,體現著作者(講話者)的態(tài)度,情態(tài)是人際功能的體現形式之一,主觀情態(tài)反映話語生成者與陳述的親近性,而客觀情態(tài)則模糊了個體與團體的觀點;語篇功能是指語言將其本身與其使用者所處的情景環(huán)境相聯系的功能,其典型體現是“主位/信息”(李靜,2013:97-98)。話語是系統(tǒng)化的觀點陳述,它的主觀性讓任何話語都有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只是語言的外在形式,意識形態(tài)才是話語的內容。因此,看似更公正客觀的政治語篇較之于其他語篇而言,既含有政治信息,又隱含著更多的社會動機和政治立場,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2.批判性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政治語篇翻譯
政治語篇中蘊含著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對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全球大眾媒體的環(huán)境中,政治語篇占據了主要地位,是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載體。因此,受各種因素比如利益或者政治團體的驅使下產生的政治語篇讓讀者有時很難客觀地看待某些政治報道。為了進一步體現政治語篇中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政治語篇翻譯在批判性話語分析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即及物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和主位結構。
2.1及物系統(tǒng)分析
韓禮德認為從屬于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統(tǒng)(Transitivity System)是把人們的行為行動聽聞描述成不同的過程,并且指明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1994)。及物性是人們用語言描述現實的基石,意識形態(tài)取向正是體現在同一過程在語言上用及物系統(tǒng)中不同或相同過程描寫的敘述中。
例1.
原文:去年部分地區(qū)特別是長江流域發(fā)生嚴重洪澇等災害,通過及時有力開展搶險救災,緊急轉移安置900多萬人次,最大限度降低了災害損失,恢復重建有序進行。
譯文:Last year, parts of the country, especially the Yangtze basin, were hit by severe flooding and other disasters. We acted quickly to provide effective rescue and relief, swiftly relocated over 9 million people, minimized damage and loss, and made systematic progress with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efforts.
批評語言學家一般從兩個方面對語篇的意義進行分析,即語義和句法,句法分析包括對句子成分的不同位置和順序所顯示的不同語篇意義的分析(辛斌,2013:16)。上例中文是一種主動語態(tài),表明“嚴重洪澇等災害”是自然產生的,無可避免,并沒有將責任歸因于其他;翻譯成英語時,使用被動語態(tài)“were hit by”,將受事者“parts of the country, especially the Yangtze basin”放在句子的凸顯位置,引導受眾對發(fā)生災難地區(qū)人民的同情。中文翻譯成英文之后,主動語態(tài)轉換成被動語態(tài),客觀性增強了,但主觀能動性減弱了,給英文讀者和中文讀者留下的印象就有所不同。雖然中文中隱去了采取行動的主語,英語中則增加主語“we”,表明采取行動的參與者是一個集體,大家齊心協力,萬眾一心,后文中提到中國政府采取行動的具體措施和積極態(tài)度,進一步體現中國政府對受災地區(qū)人民的高度關心,能有效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例2.
原文:……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譯文:With this, our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 will share both the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pride of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China.
在上述材料所描述的過程中,英文中的“our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是主語,此詞指中文的“香港、澳門同胞”,表明了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的動作實施者,“With this”及“both the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pride of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China”則都可以看成環(huán)境成分,分別表明了行為過程的方式和目的。具體來說,譯者選用第一人稱復數形式“our”修飾“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想要表明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大陸人民這三者即全體中華兒女會齊心協力參加民族復興這一偉大進程,從而“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這就會讓讀者感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不是某一個人在擔負,而是與廣大中華兒女并肩奮斗,這樣的英文表達更合理,更能站得住腳。
在政治文本英漢轉換的過程中,中文的主動句在翻譯成英文時可以采用被動句,注重事理和活動的客觀敘述,力戒作者的主觀臆斷。當不需要或不可能說出施事者的時候,漢語可以采用無主語或主語省略句保持句子的主動形式,而英文則應該增加主語,保持句子結構整齊。像“香港、澳門同胞”和“民族復興”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具有特定的譯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精準表達,不可馬虎。
2.2情態(tài)系統(tǒng)分析
韓禮德提出情態(tài)系統(tǒng)可以表達說話者對說話命題真實性所承擔責任的程度,以及對未來動作的承諾或承擔的義務(1994)。借助情態(tài)系統(tǒng),語言的人際功能得以實現,同時,說話人對命題的態(tài)度也能通過情態(tài)有所標記:認知性態(tài)度和評價性態(tài)度。情態(tài)意義的多樣性反映了人們情感的多樣性。分析英譯中所使用的情態(tài)動詞,才能更透徹、更精準、更具體地判斷出譯者所要表達的情態(tài)意義。
例3.
原文: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完善主體功能區(qū)制度和生態(tài)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huán)境監(jiān)測預警機制,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出臺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譯文:We will deepen institutional reform to build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se efforts should provide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for building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文長句整段都由逗號連接,句子看似毫無邏輯,形散無序,但是認真分析后會發(fā)現,中文一般先是給出理念、指導方針或原則,即“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再具體闡述在這種方針原則的指導下都做了什么,即“完善主體功能區(qū)制度和生態(tài)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huán)境監(jiān)測預警機制,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出臺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最后給出結果或要實現的目標,即“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這樣,看似無序零散的信息邏輯立顯,句子一氣呵成。英譯文也是可圈可點,避免了很多生硬譯文,充分使用表責任的“will”和表義務的“should”體現該語篇的人際功能,將中文的一般現在時翻譯為將來時,表達決心、允諾、愿望的感情狀態(tài),讓讀者不僅能體會到中國政府對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部署的高度重視,還能以非強制性的低姿態(tài)使受眾無形中接受此政治立場和觀點,即中國政府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例4.
原文:今年要繼續(x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要保持穩(wěn)健中性。一是貫徹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戰(zhàn)略定力。二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三是適度擴大總需求并提高有效性。
譯文:This year,we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We will pursue a more proactive and effective fiscal policy. We will continue to pursue a prudent and neutral monetary policy. First,we should make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le performance and keep our strategic focus. Second,we should focus 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ird,we should expand aggregate demand as appropriate and improve its efficacy.
從以上例子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中文翻譯成英文時,充分運用了情態(tài)動詞“will”、“should”,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中國政府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滿滿的自信心,體現了情態(tài)動詞的激勵性作用、隱含在詞句中的勸說性作用,換言之,若想財政政策積極有效,則應該實行第一、第二、第三這樣的政策,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不僅無形中將政治立場和觀點傳播給了讀者或聽者,而且塑造了一個良好的中國政府形象,英文翻譯可圈可點。
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中文翻譯成英文時,不僅應充分考慮這兩種不同的語言特征,靈活切換,運用自如,還應考慮句子的時態(tài)和語氣,選擇合適的情態(tài)動詞,嚴謹地表達言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文本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恰如其分地用語言這一“靈媒”傳遞思想,表達意見和想法。
2.3主位結構分析
韓禮德的主位理論認為主位是一個句子信息的出發(fā)點,句子的主位選擇直接關系受眾能否準確接收到作者要突出的重點信息,從而影響語篇功能。從語篇功能分析看,解讀句子需要分清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主位位于句首,表示引出話題的成分,通常是已知信息;述位是一個句子除去主位剩下的部分,它用來說明主位,通常是新信息(李詩芳,2003:137-139)。
例5.
原文:今年就業(yè)壓力加大,要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
譯文:As employment pressure grows this year, we will continue to give top priority to creating jobs and implement a more proactive employment policy.
主位上的“今年就業(yè)壓力加大”引出話題,接著述位提出評論,即“要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漢語句子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話題+評論”式的語言;英文翻譯時,由As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是主位,而以we做主語的主句是述位,邏輯清晰,主位說明就業(yè)壓力增大,述位很好地表現出中國政府在發(fā)現問題時能及時采取措施,突出動作發(fā)出者產生行為的原因。
例6.
原文: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yōu)質生態(tài)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
譯文:The modernization that we pursue is one characterized by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addition to creating more material and cultural wealth to meet peoples ever-increas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we need also to provide more quality ecological goods to meet peoples ever-growing demands for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中文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與之對應的英文“The modernization that we pursue”是主位,小句的主位結構是語篇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它推動語篇向前發(fā)展,聽者或者讀者能沿著主位給出的已知信息將思想向前推進,從而在述位中獲取更多信息,因為述位圍繞主位展開敘述,此情況正是韓禮德所持觀點。主位點出了現代化建設的對象,述位表明了各自應該做什么。流水式的中文翻譯為竹節(jié)式的英文時變成了兩個句子,讓讀者對具體內容有清晰的印象與理解,充滿了邏輯性,語言體現思維,主位述位表達連貫得體,能更好地給讀者呈現一個行事有條理的中國政府形象。
由于漢英語分屬話題主位和主語主位結構,各具特點,在英漢不同文本的互譯過程中,尤其在從漢語轉譯為英語的具有豐富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語篇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根據英漢語的不同特點對主述位結構進行適當的轉換,與此同時,為使讀者更好地提取譯文所蘊含的隱蔽信息,譯者不僅應當在準確地理清文章的篇章框架結構時,還應當把握句際之間的語義關系。
3.結語
心所念,言所現,語言表達背后所隱藏的假定、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往往不容易被讀者覺察,但會于無形中引導讀者的想法,使讀者對文字所承載的思想有不一樣的看法。政治文本的中英版都代表中國,但通常情況下讀者為兩個不同的群體,在用詞方面必然會體現出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因此政治語篇的翻譯對語言的準確性要求很高(王彥,2009:23)。在政治語篇翻譯過程中,譯者不應該拘泥于某種翻譯方法或者翻譯策略,而應該是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社會、政治含義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編織”出一件合格的翻譯作品,塑造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更好地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交往。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2]李靜,高東軍.基于語料庫對奧巴馬2013年國情咨文演講的批判性話語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3(09):97-98.
[3]辛斌,高小麗.批評話語分析:目標、方法與動態(tài)[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04):1-5+16.
[4]中國政府網.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2017.4.30.
[5]李詩芳.試評韓禮德對主位——述位理論的貢獻[J].學術交流,2003(06):137-139.
[6]王彥.政治語篇翻譯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上海翻譯,2009(0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