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萍
摘 要:高校輔導員承擔著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指導服務等工作,但最根本的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責任感教育等。責任是人之根本,是倫理學和道德規(guī)范的邏輯起點,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范疇。強烈的責任感是大學生不斷學習的助推劑。將責任感教育作為輔導員工作之重,從本質(zhì)上為開展其他思想教育工作、服務工作和管理工作做了鋪墊,也鞏固了輔導員工作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責任感;教育;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242-02
康德曾說:“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沒有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件?!盵1]高校輔導員是秉承學校發(fā)展理念,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學風和校風、始終戰(zhàn)斗在教育前線的第一責任人,是指引學生走向美好未來的導師和親密朋友。
一、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迫切性
(一)大學生責任感現(xiàn)狀
西塞羅早就斷言,即任何一種生活都不可能沒有責任,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這種責任而出,而一切無德之事皆因忽視這種責任所致[2]。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總體是樂觀的,但仍有部分學生存在主人翁意識淡薄、價值取向偏離、知行脫節(jié)等現(xiàn)象。
(二)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責任感教育是大學生自身訴求。當今是知識社會,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所承擔的責任成正比,大學生是我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核心支柱,加強責任感教育能提升和完善大學生素質(zhì)和人格,更能促使其準確定位盡早實現(xiàn)自身價值。責任感是高尚人格形成的基礎,它能指引大學生做更完美的自己。
2.責任感教育是提高思想工作實效性的突破口。思想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關于人的教育和學說,其目的都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高品質(zhì)的人,都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而責任處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中的核心位置,責任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3.責任感教育是時代所喚。首先,加強責任教育、增強責任意識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其次,責任感是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范疇,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既可以推進德育工作又可以減少大學生道德滑坡現(xiàn)象;最后,增強責任教育會推動社會和國家全面有序地發(fā)展,促進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
二、責任感教育的內(nèi)容及原則
(一)責任感教育的內(nèi)容
1.生命責任教育。古人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蔽覀兠總€人從剛一出生就需對生命負責,它是一種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而且在后天環(huán)境里繼續(xù)萌發(fā)的責任。當前,高校大學生踐踏生命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責任教育,就是對其進行尊重生命和關愛生命的教育,以科學的生命價值觀為支撐,以培養(yǎng)自我生命責任意識與他人生命責任意識為宗旨,以培養(yǎng)身心健康、積極樂觀人生的生命責任意識為終極目的。
2.行為責任教育。部分大學生表現(xiàn)出言行不一、誠信缺失、考試作弊、戀愛觀混亂等道德盲區(qū)和責任空白的局面,道德規(guī)范決定著行為責任,行為責任反映著道德規(guī)范。輔導員老師要積極主動地向?qū)W生灌輸和引導行為責任教育的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成才責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談道:“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盵3]科學的成才觀不僅關乎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更關乎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可持續(xù)。加強對大學生成才責任教育,使其意識到作為學生第一要務就是學習,珍惜在校時間認真學習,努力成為一名社會所期國家所愿的人才。
4.回饋責任教育。回饋意識和感恩意識是人類得以延續(xù)、社會得以正常發(fā)展的助推劑,是對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責任意識。加強大學生的回饋責任教育,使其意識到回饋的價值和意義,從感情上確立回饋的責任意識,從態(tài)度上明白回饋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的態(tài)度,是現(xiàn)代社會成才之人必備的品質(zhì)。
(二)責任感教育的原則
1.遞進性與層次性相結合的原則。整個責任感教育是由淺入深、由理性到感性、由低到高的認識與實踐過程。責任感教育的內(nèi)容、目標以及大學生角色的轉換決定了進行責任感教育需采取遞進性和層次性相結合的原則。
2.特定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的原則。責任感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堅持特定性原則和創(chuàng)新性原則就是在責任教育過程中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大學生的人格、結合大學生身心特征,采取創(chuàng)新的新式的教育方法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感。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通過社會實踐一方面能更好地將內(nèi)在的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志外化為責任行為;另一方面,內(nèi)在地認知、情感、意志又能更好地反作用于責任行為。
三、輔導員進行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策略
(一)宏觀層面需形成“公寓宿管、班主任、輔導員”三位一體的責任感教育體系
當代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并非是一人之力能解決的,它需形成“輔導員、班主任、公寓宿管”三位一體的責任感教育體系。公寓宿管、班主任、輔導員是與大學生接觸較多的人員。輔導員要發(fā)揮其核心作用,通過角色轉變、熱點案例分析、說服教育、榜樣效應、責任實踐等途徑切實加強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班主任老師要發(fā)揮其領帥作用,以身作則,帶領學生從點滴小事培養(yǎng)責任感;公寓宿管應發(fā)揮其橋梁作用,大學生公寓是學校管理的隱性地帶,但卻是大學生責任感養(yǎng)成的關鍵場所,宿管人員應及時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宿舍衛(wèi)生的責任意識、友愛的責任意識、團結的責任意識等,使大學生公寓管理從隱性地帶向顯性地帶轉變。
(二)微觀層面需增強責任認知、責任情感、責任意識從而提高責任行為實效性
1.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說服教育加強大學生責任認知。責任認知是一種由淺到深逐層理解和認識的過程,而責任認知主要是靠責任理解、責任分析、責任說教來維系。首先,輔導員應充分利用角色理論,讓大學生認清地位、轉變角色?!敖巧币辉~始終與權利和責任分不開,每個個體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一定角色,也相應地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利用角色轉變的方式來引導大學生增強對自身責任的認識,使其清楚地認識到承擔相應責任是他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實踐證明角色扮演的方式是輔導員進行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次,責任認知基于一定責任判斷、責任分析之上。輔導員老師以班級或者年級的形式定期開展“熱點案例”大討論,討論案例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生成責任判別的過程。案例分析是一種切實可行且效果尚好的責任教育方法,通過對案例中人物責任的分析來增強大學生對責任的理解,提高其責任認知,深化責任意志。最后,輔導員憑借自身對責任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即責任理論說服教育。在責任說服教育過程中,輔導員一方面要分層次進行責任理論說服教育,根據(jù)大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情況以及對責任的認識程度進行責任教育;另一方面,需分年級進行責任理論說服教育。剛入學的新生和大四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在進行責任教育時其偏重點截然不同。
2.通過榜樣效應、修養(yǎng)指導、情感熏陶深化大學生責任情感。責任情感不是人生來所具有的,它受責任主體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yǎng)、價值觀導向和社會經(jīng)驗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需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榜樣效應、修養(yǎng)指導和情感熏陶的新型責任教育方式,在提高大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zhì)的基礎上升華其責任情感。輔導員應做到以身作則,指引學生;慈母之心,接近學生;同時利用模范人物來激發(fā)大學生們的責任需求,引導大學生認清責任行為的正誤,在進一步修養(yǎng)指導和情感熏陶中培養(yǎng)其正確的責任取向。
3.通過創(chuàng)設責任環(huán)境、引發(fā)責任需要強化大學生責任意識。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責任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一個校風、班風、舍風都相對嚴格、處處彰顯責任的環(huán)境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定會是一個責任意志堅定、責任感強烈的學生。輔導員可以在班級和宿舍設立不同的崗位和級別,讓優(yōu)秀黨團干部、學生會干部、優(yōu)秀舍長牽頭,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會觸動其他學生的責任需要,跟著效仿,會從整體上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其責任感。
4.通過創(chuàng)建實踐平臺,踐行大學生責任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社會關系即環(huán)境,是道德品質(zhì)形成和發(fā)展的根源,而社會實踐是道德品質(zhì)形成和發(fā)展的客觀基礎。”[4]責任既是一種關系,它就必然產(chǎn)生并形成于社會關系之中,也就是說只有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方能體會到應承之責。
一是有益性與實效性原則。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上要選擇既能調(diào)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能加深其責任認知、鞏固其責任意志促進其踐行責任行為的有益活動。例如組織學生下鄉(xiāng)支教,組織學生探望、幫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這些活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對親人的感恩意識,也能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意識。諸如此類的活動一旦觸及到大學生心靈,它將成為一顆激發(fā)大學生責任意識、增強大學生責任意志的“定心丸”,時刻指引著大學生自覺地、積極地承擔責任,從根本上提高責任教育的實效性。
二是自主性與靈活性原則。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責任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選擇時遵循自主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客觀上為大學生的選擇創(chuàng)設更大的空間,充分調(diào)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來選擇活動和崗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內(nèi)心需要才會努力追求。大學生根據(jù)自身需要,自主、靈活地選擇參與活動和崗位,就會竭盡全力做好此工作,當然也能主動積極地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是層次性與目標性原則。在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時,需根據(jù)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并結合責任感教育的內(nèi)容和目標來逐層設定活動,對自己負責才會對學校、對家庭、對社會和對國家負責。
參考文獻: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2]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西塞羅三論[M].徐奕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91.
[3]習近平在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