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銀萍 ,郭淼 ,付朝陽 ,王喆
(1、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南 南陽473000;2、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南陽 473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NRDS的發(fā)病率可達233~455/1萬人左右,在孕周介于28~32周之間時,NRDS的發(fā)病率可進一步上升[1]。
表面活性物質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的功能狀態(tài)或者表達缺失是影響到NRDS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蛋白水平的修飾或者空間結構的改變,能夠通過影響到SP-C的合成量及生理功能,促進NRDS的發(fā)生[2]。SP-C基因exonⅡ結構基因突變能夠通過影響到SP-C的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影響到肺泡表面凝脂的分泌,降低了SP-C前體成分的卷曲、末端修飾及磷酸化等過程,增加了肺泡擴張過程中肺泡表面張力,促進了肺泡的萎縮[3,4]。部分研究揭示了SP-C蛋白的表達異常對于NRDS的發(fā)生的影響,認為SP-C的表達下降是促進NRDS發(fā)生的重要因素[5],但對于基因水平的改變研究不足。為了進一步探討SP-C基因exonⅡ結構基因突變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關系,本研究選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NRDS患兒110例,探討了exonⅡ基因突變與NRDS臨床特征的關系,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NRDS患兒110例(NRDS組),納入標準:⑴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中的診斷標準;⑵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⑴有嚴重先天性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嚴重窒息等;⑵母親孕后期有明確感染史;⑶孕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同時選取新生兒病房住院未發(fā)生NRDS患兒11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及母親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 試劑和方法 離心機minix-6k購自上海精密儀器有限公司,Applied Biosystems ABI 2720購自美國墨塞飛公司,熒光PCR試劑盒Real-Time PCR Reagents&Kits購自美國墨塞飛公司。
1.3 檢測方法 采集患者抗凝血5ml(2.5%枸椽酸鈉溶液抗凝),按照10000r/min的離心速度進行離心分離血清,每1ml的TRIZOL試劑裂解的樣品中加入0.2ml的氯仿,加0.2ml氯仿,劇烈搖動30s,室溫 3min,12000×g,4℃離心 15min 得到 RNA。加等體積異丙醇,-20℃,30min,棄上清,加75%乙醇 1ml,振蕩,20μl DEPC 水,室溫放置 5min 使其完全溶解。加入逆轉錄酶5ul,室溫下放置20min后植入37℃水浴鍋中孵育30min,在底物中加入上游引物0.5uM、下游引物0.5uM,RT-PCR反應混合液 5ul,dNTP 稀釋至 20ul, 反應條件:95℃3min、95℃15s、90℃5s,一共 40 個循環(huán),產物擴增長度為134bp。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使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SP-C基因exonⅡ基因突變篩查 SP-C基因exonⅡ基因測序發(fā)現(xiàn),第115位基因位點發(fā)現(xiàn)雜合突變c.115G>T,為錯義突變,基因型為G/T(突變型),c.115G>T突變基因測序序列見圖1。
圖1 SP-C基因exonⅡ的測序圖
2.2 兩組SP-C基因exonⅡ c.115G>T基因突變分析 NRDS組G/T基因型比例為8.18%,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P-C基因exonⅡc.115G>T基因突變基因型比較
2.3 SP-C基因 exonⅡ c.115G>T基因突變與NRDS臨床特征關系 G/T患兒胸片Ⅲ~Ⅳ級比例和病死率分別為100.00%和66.67%,明顯高于GG型患兒(P<0.05);G/T 和 GG 型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重、使用機械通氣比例和PS使用3~4劑比例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SP-C基因exonⅡc.115G>T基因突變與NRDS臨床特征關系
在孕周小于28周的早產兒中,NRDS的發(fā)病率可達65%以上,而在孕周介于28~37周的早產兒中,NRDS的發(fā)病率可達 1.5%~15%左右[6]。NRDS的病情進展,可以導致患者遠期生存預后的惡化,流行病學研究顯示,NRDS的臨床總體治療效果仍然較為局限,糖皮質激素等治療后的病情緩解率不足35%,孕周小于34周的早產兒NRDS治療后病死率仍然可達27%以上[7]。NRDS的發(fā)生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區(qū)域性差異,提示基因水平的改變可能是影響到NRDS發(fā)生的重要因素[8]?;虻母淖兡軌蛲ㄟ^影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導致磷脂成分比例的下降,降低了磷脂單分子層的穩(wěn)定性[9,10]。通過揭示NRDS患者表觀遺傳學或者基因水平改變的結局,能夠為后續(xù)臨床上NRDS的治療、預后評估或者隨訪等提供參考指標。
SP-C基因exonⅡ是SP-C上游轉錄末端的最后一個外顯子,其轉錄活性的改變能夠提高SP-C的合成速度,并穩(wěn)定磷脂及蛋白的比例,提高其對于磷脂細菌表面多糖成分的抵御能力。部分研究認為,SP-C基因exonⅡ能夠提高SP-C蛋白在肺泡表面的擴散能力,降低局部氧化應激障礙等導致的肺泡張力的增加[11]。另外,在敲除了SP-C基因exonⅡ基因的小鼠中,可以發(fā)現(xiàn)顯著的早產子代NRDS的發(fā)生或者成熟子代肺不張及肺功能衰竭的發(fā)生[12]。在人群對照試驗中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SPC基因exonⅡ基因的異常表達在部分研究中有少量報道,認為SP-C基因exonⅡ的基因點突變或者錯義突變是促進患者SP-C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但缺乏SP-C基因exonⅡ點突變與患兒臨床結局的關系研究。
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第115位基因位點發(fā)現(xiàn)雜合突變c.115G>T,為點突變,G/T位點的點突變能夠影響到下游SP-C基因的翻譯及轉錄活性,影響到SP-C蛋白的生物學功能,同時在病例組中G/T類型的表型的比例更高,提示G/T位置的點突變或者表型的改變均可能顯著參與到了NRDS的發(fā)病過程中,從機制上考慮G/T位點的點突變或者基因型的改變對于NRDS發(fā)生的影響,考慮可能與下列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13]:⑴exonⅡc.115G>T基因突變導致內質網氨基酸轉運過程的異常,影響到了SP-C蛋白的合成速度;⑵exonⅡc.115G>T基因突變的發(fā)生,能夠通過影響到G/T表型的變化,促進患者體內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末端磷酸化修飾過程的障礙,導致SP蛋白特別是SP-C蛋白生物學活性的下降。有研究者[14,15]在探討了NRDS患者的體內基因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后發(fā)現(xiàn),exonⅡ c.115G>T基因突變可以增加5%左右的NRDS的發(fā)生率,同時相應位置點突變的發(fā)生能夠導致患者Ⅱ型上皮細胞功能的代償障礙,降低肺泡表面薄膜的穩(wěn)定性。G/T患兒胸片Ⅲ~Ⅳ級比例和病死率明顯高于GG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不同的exonⅡc.115位置表型的改變能夠顯著影響到NRDS患兒的臨床預后,增加惡性臨床結局的發(fā)生風險,這主要考慮與GT基因型的改變能夠促進下游體內SP-C蛋白的錯誤折疊及四級空間結構的形成,并能夠通過影響到內質網囊泡運輸體的ATP能量利用障礙,導致患者SP-C蛋白的合成后運輸過程異常,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含量及生物學活性明顯下降,肺部實質性病變明顯增強,而病死率也明顯增加。但并未發(fā)現(xiàn)胎齡、出生體重、使用機械通氣比例等與exonⅡc.115的關系,提示exonⅡc.115可能主要影響到NRDS的遠期生存預后。
綜上所述,SP-C基因exonⅡ c.115G>T基因突變可能與NRDS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關系,并與患者的病死率等臨床特征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