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要:專題攝影報道的質量是衡量報紙或者雜志攝影報道成熟度的重要指標,而一個攝影作品不只是呈現(xiàn)畫面,更重要的是其中要傳遞給讀者的思想內涵。本文筆者主要從專題攝影報道及其作用出發(fā),闡述專題攝影報道的觀念性表達策略。
關鍵詞:專題攝影報道;作用;表達策略
專題攝影是新聞攝影中一種重要的報道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攝影人選取一個合適的主題,通過跟蹤采訪獲得采訪事件或者人物在不同時段狀態(tài)的影像所組成的畫面,并且配上簡單的文字來描述圖片中的故事,快門按下的瞬間展示了事件和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主要用圖片的形式展示新聞攝影報道的思想內涵,進而觸動讀者。
一、專題攝影報道及其特點
專題攝影報道又被稱為攝影通訊、專題照片等,主要圍繞一個主題組合多幅畫面,加上適當?shù)奈淖?,或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或展示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或揭示社會的某種現(xiàn)象,但其中一定穿插了攝影者所要表達的某種觀念。專題攝影報道的特點首先就是主題鮮明,作為深度報道的重要形式,合適的主題是拍攝專題攝影報道的基礎,也是評價專題報道質量高低最重要的標準。比如南方周末的攝影記者曾經拍攝過一個叫做《有名字的兒童節(jié)》的專題,他將眼光放在了流浪兒童進入福利院,講述了那些孩子的生活點滴,一幅幅生動的圖畫盡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其次是故事性,專題攝影十分注重拍攝主體的生動性,要展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個體,所以要求每幅圖片也要體現(xiàn)故事性,采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報道,可以擴大受眾面,讓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下的讀者都能夠產生共鳴,并且還能給讀者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最后是連續(xù)性,專題報道中要求每幅圖片之間要存在連貫性,根據(jù)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報道,可以讓不同層次的讀者理解新聞事件,接受面更廣。
二、專題攝影報道的觀念性表達策略
(一)強化觀察力
要做出有影響力并且有思想深度的專題攝影報道,就必須具備獨特新穎的視角,跳出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的限制,體現(xiàn)創(chuàng)新點。一篇優(yōu)秀的專題攝影報道不僅需要記者長時間跟蹤采訪,更重要的是選好題材,要選擇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并且有利于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話題,讓新聞攝影在這個時代綻放它的光彩。比如王福春拍攝的《火車上的中國人》系列專題攝影作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車是人們長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車車廂是你我臨時的大家庭,是流動的小社會,濃縮了人生百態(tài):身穿各種流行時裝的青年男女乃至小狗小貓?zhí)枚手卦谂P鋪上占有一席之地,風靡全國、充斥東西南北中的麻將牌打個不停,92歲的老方丈戴著潔白的手套為小姑娘號脈,母親小心翼翼地呵護剛剛出生的嬰兒,身心俱疲為生存而奔波的打工族,手持大哥大的老板談生意……小小的車廂就是一個當時社會的縮影。王福春從1978年至今一直拍攝記錄發(fā)生在火車上的人與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火車上的人與事也與時俱進,從人們長途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火車的更新?lián)Q代到形形色色的乘客衣著行事變遷,折射出4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大變遷。在鏡頭下,那些過去平常的點滴,如今看來卻無比感人。作品一經發(fā)表,就引發(fā)了極大的關注,也引起了人們對新時代的思考,改革開放進程人人都參與其中,大到國家建設,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只有回望過去,人們才能體會到如今社會的便利與美好,從小細節(jié)去體現(xiàn)大主題,與讀者的生活緊密相關,才能引發(fā)共鳴。
(二)視覺沖擊力
采用抓拍手法記錄細節(jié),并適當加入一些創(chuàng)意,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專題攝影的審美需求。那些形象越鮮明、人物越生動的新聞照片能夠給人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也會產生更好的社會反響,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讓讀者回味無窮并產生一些思考。比如《最后的淘金者》(組照)中攝影者毅然走進深山,跟著一批“淘金者”踏上屬于他們的致富道路,目之所及有苦有樂,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已經快到了他們無法想象的地步,但這群人十分“固執(zhí)”,腳踏實地地走自己的致富道路,長達九個月的跟蹤采訪,用一整版的視覺新聞報道了“淘金者”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群默默無聞的人。作品中善于使用抓拍,迅速捕捉精彩瞬間,完美展現(xiàn)了人物的情緒變化,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也讓新聞圖片不再單調。
(三)擔當記錄歷史重任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也給新聞攝影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用鏡頭記錄歷史,成為了每一個攝影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老鐵鍋”手工制作工藝,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這種工藝已日漸消失,繁華不復存在,但仍然有一批鑄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守。2013年,記者走入這個群體,這些堅守在這里的鑄鍋人,個個身懷絕技,開模、澆筑、打磨等做起來如行云流水,但是這里面臨的問題就是后繼無人,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大多吃不了臟和累的苦。目前鐵鍋制作技藝已經被列入了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整個拍攝過程攝影者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利用光影交錯的拍攝技法記錄了聞名遐邇的瓜洲鐵鍋制造工藝過程以及堅守在崗位上的人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圖片資料。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下是一個讀圖的時代,觀念性表達已經成為了未來專題攝影報道的發(fā)展趨勢。伴隨著網(wǎng)絡化的發(fā)展,新聞攝影專題報道的重要性會愈加凸顯。因此。新時代的攝影人應該不斷精進,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明確自己肩上背負的責任,同時細心觀察,善于捕捉優(yōu)質的主題,創(chuàng)造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從而讓專題攝影報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手段,同時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攝影報道的思想引領作用,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建平.淺析專題新聞攝影[J].傳媒觀察,2014 (04).
[2]楊艷.專題新聞攝影現(xiàn)存問題分析[J].新聞知識,2013 (03).
[3]安彥華.新聞攝影應追求體裁創(chuàng)新[J].采寫編,2011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