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成 劉晶晶
【摘 要】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開展閱讀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更豐富,有助于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提高。但在現(xiàn)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要改善此問題,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及了解問題的所在,采取與之相適應的解決措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幫助教師更好地解決此教學問題。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措施
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開展閱讀教學的開端,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及寫作能力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特點,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閱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情感。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手段,不僅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還對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但在現(xiàn)階段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這就需要改進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從而更好地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果。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目前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一系列的教學問題,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失去了課堂閱讀活動教學的主體地位,過度依賴于教師對文章的講解和分析,養(yǎng)成了一種不良的閱讀習慣。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在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占據(jù)了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學習知識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失去了自主學習和分析的能力,導致學生更依賴于教師對文章的講解和分析,降低了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對于文章中的一些問題也無從解決,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懶于思考,影響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其次,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是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在實際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所有的教學流程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幾乎一致,并未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對閱讀課堂進行細致的分層教學,導致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效果難以提高。另外,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讓學生對課本教材內容進行閱讀學習,使其學習內容具有局限性,加之教師對學生引導過多,導致學生在課堂閱讀活動中失去了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能力,使課堂閱讀教學內容一直以教材課題、文章作者及寫作背景的分析為主,然后對文章進行詳細講解并進行中心思想的歸納及總結,長期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閱讀興趣,還使學生漸漸失去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改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激發(fā)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
在小學階段,要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定要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喜歡閱讀。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愛好閱讀一些適合自己以及能夠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書籍,比如有著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童話及探索科普類的書籍。通過這類書籍的閱讀,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豐富學生文學知識的積累,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及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思維更好地發(fā)展。例如,在講解《神筆馬良》這篇文章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文章,教師通過網絡收集一些有關文章內容的視頻資料,將其制作成教學課件在課堂中進行播放,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同時,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一些同類型的文章故事,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
2.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結合
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能力,還要將學生的寫作能力與之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出閱讀與寫作間的內在關聯(lián)作用。所以,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jù)閱讀內容布置相應的寫作訓練題目,幫助學生將所學閱讀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以此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更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比如,在講解《精衛(wèi)填?!愤@篇文章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課前閱讀,并將文章中能夠表明精衛(wèi)頑強不屈精神及堅韌不拔品格的詞匯、語句勾畫出來,為接下來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文章打好基礎。教師在講解文章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讓學生根據(jù)文章中精衛(wèi)的精神品格特點編寫一段話或是小故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3.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是部分教師所制訂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符,教學過程過于形式化,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特點,設定出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開展有目的的教學,充分發(fā)揮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使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比如,在講解《第一次》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學會本課所要掌握的生字;其次,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品讀文章中小男孩勇于進取、敢于大膽嘗試的精神。圍繞這些教學目標開展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及清晰文章的脈絡,從而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通過明確教學目標來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說明,對此提出了科學合理的相應改進措施,利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及讀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斷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意識,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顧林芬.關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