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其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比例與重要地位,要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高效化,就必須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充分發(fā)揮閱讀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其次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體現(xiàn)自主閱讀的實效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一、注重預習,鼓勵主動學習
學生課前預習是學生對新知識獲得初步感性認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前預習,能發(fā)現(xiàn)認識障礙,疑點,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增強學習行為主動性,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為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設計導學作業(yè)。教師在備課撰寫教案時,要精心設計導學作業(yè),作業(yè)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難度不宜過大,如查字典識記生字新詞的音形,理解詞義;了解作者、作品的相關常識,搜集背景資料;初步了解新課大概內(nèi)容,對文中重難點進行圈、點、劃、記,初步認識新課內(nèi)容。
2.指導學生完成預習任務。教師對低年級學生的預習任務,可以采用直接指導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預習;對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預習提要、要求,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預習;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直接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內(nèi)容,學生設預習筆記,記錄預習要點,記錄預習中疑點,以便在新課教學中有目的地提出問題,提高自學能力。
3.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上新課前,通過批改、抽查等方式,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弄清哪些知識點學生已經(jīng)掌握,哪些地方是認識盲區(qū),以便在課堂教學避免或減少做“無用功”,合理分配教學時間,集中火力攻克重難點。
二、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散學生思維
小學生偏重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教師不能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塞給學生,應根據(jù)教材特點,結合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出適應的情景,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在情景中探究學習,并在情景活動的實踐中領悟?qū)W習的方法。例如:低年級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他們在雪地里畫些什么呢?該怎樣讀爭論的語氣呢?指導朗讀:“下雪啦……幾步就成一幅畫”教師用輕松活潑的語氣范讀,喚醒孩子們活潑好玩的天性,進而全心投入學習。接下來,我們可以問:是否所有小動物都來到雪地畫畫呢?除了文中提到的,還有哪些小動物是雪地小畫家,哪些躲在家里睡覺呢?這樣他們的思維被發(fā)散開來,學生便會在運用中掌握知識,在學習中懂得思考,在情景中認真觀察,并在活動的體現(xiàn)中主動聯(lián)想、拓展思維,讓學生學會了整體感知閱讀方法。
三、創(chuàng)造機會,提升遷移能力
學習貴在“舉一反三”。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方法后,教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訓練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指導他們將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相關的學習情景中去,并多嘗試、多角度展開遷移性學習方法,領悟閱讀的真諦與快樂。如詞與詞之間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學習,學會了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猜詞,以及結合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情景,進一步體現(xiàn)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義,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運用這些方法。再如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學習遷移,小學課文中某些童話故事,往往出現(xiàn)結果或形式相似的段落,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學好“例段”,再將學習中領悟到的學習方法,遷移到“相似段”中去;篇與篇之間的遷移,小學語文課中一些寓言寓意相同或相似(如《漁夫與金魚的故事》與《狐貍與烏鴉的故事》寓言相似,“伊索寓言”往往先敘述故事,最后點名寓意),則教師精講其中一篇,將學得的經(jīng)驗、方法遷移到其他篇章學習中去,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引導學生反思,總結閱讀方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從學習的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提煉出更好的方法,讓學生在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學習,將“學習的過程”也作為反思對象,摸索閱讀規(guī)律,以便運用這些規(guī)律探究新知。如六年級課文《少年閏土》,設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學習方式,教師根據(jù)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創(chuàng)設出合適的學習情景,讓學生結合自身經(jīng)歷,將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去來,把握了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了文章主旨,初步掌握一些人物描寫的方法。學習本文主要內(nèi)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學習過程中悟得的學習方法(如分析人物形象的“代入法”,歸納文意的“小標題法”),為下一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學習,提供可資借鑒的學習方法,這樣便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技能。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學法指導,能培養(yǎng)學生對陌生文章自疑釋難的能力,掌握自學方法,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養(yǎng)成獨立思考習慣,培養(yǎng)分析問題與解決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