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顯幗
學校教育是與社會教育相對的概念。專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這里要談的主要是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
何為“教”?以孝為先,以文相授。何為“育”?雖不能讀書識字卻比無知多一點努力,身體力行。小學教育是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fā)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原則,然后根據教育原則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并通過教師的實踐教學來“傳道授業(yè)解惑”。
一、正確小學教育原則的是以人為本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但我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在上課的過程中滲透正確的思想觀念對小學生尤為重要。我認為小學教育的原則是以人為本,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6~12歲,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充滿想象力,往往也會萌發(fā)稀奇古怪的想法,對學校的秩序由不適應到適應需要一個過程。低年級的孩子和高年級的孩子差異比較大,無論是從智力發(fā)育還是身體發(fā)育方面,都應當結合他們的成長特點調整教育方式。所謂原則的制訂目的,就是用來遵守的。尊重個體,團結集體。
例如,在小學中,孩子們的個人協調能力參差不齊。我去花都區(qū)紅棉小學見習,完整地看完孩子們的課間操。他們在隨著廣播里的音樂跳兔子舞“左右、上下、左左左、右右右”。前面高臺上有高年級的孩子示范??墒俏乙豢磁_下,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大多做得一塌糊涂,老師不得不在隊伍中帶著他們做。年紀小,不能對他們要求太高,主要是培養(yǎng)他們運動的興趣,跑跑跳跳。但是在高年級的學生中,有的孩子手腳明顯不協調,在班級中顯得很突兀,而且往往被教師安在最后一排。有的個子小,就把他插在隊伍中間讓前后同學擋著,也有排在做得好的同學后面跟著拍拍手,跑跑跳跳的,這每一個學生都不應被放棄,哪怕他的確完成起來有困難,教師應給予鼓勵和幫助。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到學生本身。低年級的同學,有的剛從幼兒園升上一年級,還迷迷糊糊呢,所以要讓老師帶著他們跳,并及時發(fā)現隊伍中的情況并處理,因為他們的行為能力還相當有限。比如有一個同學腳一滑摔倒了結果后面的同學被絆到也跟著倒下去,這時候教師就會趕緊過去看看有沒有受傷,傷得重不重。隊伍發(fā)生擁擠的時候,教師會在一旁調整隊伍速度。
再比方說,某小學的一個五年級男生很愛踢塑料瓶子。有一次他把教室門口的燈管踢碎了,碎片落下的時候另一名男生經過,所幸沒受重傷,只是手被稍稍刮了一下。這時候,教師趕來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責備肇事的男生,而是把教室前部的同學們疏散,防止剩下的碎片掉下來傷人。弄清事情原委后讓肇事的學生陪著受傷的學生一起去醫(yī)務室,派遣學生去找學校里相關維修人員。處理完現場,事后再嚴厲教育肇事男生,并要他向受傷男生正式道歉。如果教師只顧著訓斥肇事的孩子,就會忽略其他圍觀的孩子,這看似在公正處理,實則沒有顧及到孩子們的安全。
二、正確的小學教育內容是德育與智育兼?zhèn)?/p>
根據現在通認的教育節(jié)奏,3-9歲,植入情理原則,培養(yǎng)目標以“興趣”為本;
9-12歲,植入邏輯思維,培養(yǎng)目標以“準確”為本。在我看來,小學教育的整體教育內容還是應以感性方式為主的,孩子們對親自看到,摸到,問到,聽到的東西印象比較深刻,由此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發(fā)孩子們的智力和想象力。同時品德教育要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這就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滲透為人處世的正確思想觀念。無論孩子的智力方面發(fā)展如何,都要引導他們品行端正,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和行為習慣。比方說,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喜歡偷東西,那么一定要嚴厲教育,有的時候偷東西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外化表現,這時候應當采取適當教育方式,讓他明白不能倚仗自己的小聰明干壞事。雖然小學的教育內容是德育與智育兼?zhèn)?,但我主張以德育為主,盡量幫助孩子們克服各種各樣的品德毛病,這對他們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遠離罪惡的深淵。還要教導他們學會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養(yǎng)成好習慣,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改正壞習慣,有助于他們學會堂堂正正做人。
三、正確的教師角色是引導為主交互為輔的教育者
在廣州花都區(qū)紅棉小學見習時,我聽了二年級和五年級各一節(jié)語文課。低年級的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導,也安排了一些課文角色扮演之類的交互活動。而高年級的課則是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上臺作學習報告,臺下學生向臺上學生提問,臺上學生解答,教師則只在一旁稍加點評,有時對報告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闡釋和修正。教師仍然是主導者,由教師掌控課堂的節(jié)奏,盡管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占主要部分,為的是培養(yǎng)高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等,這些都是在搜索引擎中無法查詢到的。有的時候,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還是得以個人講授為主,教師的眼界和知識面及理解力,有助于學生更快的掌握知識。在小學中,教師角色應為引導者,指路人,不是權威,類似導師或者教練,有權威而不以權威自居,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思考和學習能力,真正能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
當然,教師畢竟不是萬能的,但是教師可以在現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往積極的方面培養(yǎng)學生。
正確的東西不一定是固定的,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在現階段的條件下,我所認為的正確的學校教育原則、教育內容、教師角色就如上文所述。在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支撐下的小學教育有助于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畢竟,教育興國,人才興邦,國民教育從娃娃抓起,小學教育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