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麗 郭超妮
近年來“大思政”已經成為各高校普遍認同的一種較全面的教育實施體系。在此背景下,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著手,對高職院校如何在“大思政”教育體系下上好思政課進行一些有益探討。
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法治觀和道德觀的塑造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高校對思政教育水平提高的不斷探索,教育界提出了打造“大思政”教育體系的目標規(guī)劃。這就為突破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瓶頸”,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提供了更加詳實可行的解決思路。
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大國工匠”的搖籃,也是在理論和實踐上傳播“工匠精神”的主陣地。隨著我國人才發(fā)展需求層次的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只是單純具備職業(yè)技能還遠遠不夠,他們更需要具備開闊的眼界和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才能在走向社會后,擔當社會使命實現個人價值。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開展也遭遇了種種尷尬局面,整體教學效果還很難盡如人意。
1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多元化,主體為普通高中畢業(yè)生,還包括一部分職高生和中專技校生,以及小部分的單招社會生。除普通高中生具備較扎實的理論知識外,其他生源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的現象。加之現有的社會評價機制不成熟,人們對高職教育的認知存在誤區(qū),致使學生存在自卑心理,最終影響學習效果。同時“90”后具有明顯的個性行為特征,具備強烈的獨立意識,卻又缺乏真正獨立的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缺乏。
第二,高職院校教學“強技能培養(yǎng),弱人文教育”的特征明顯。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以應用型學科人才培養(yǎng)為主,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普遍存在基礎薄弱和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隨著辦學規(guī)模擴大,加之大量民間資本投資辦校,使得院校間招生、就業(yè)的壓力越來越大。學校樂于將經費和教育資源投注于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分配到思政課教學科研領域的經費及資源極其有限。大學生培養(yǎng)的成功與否,更多地取決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眼界,而不單純是掌握某項職業(yè)技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更離不開人文社科知識的滋養(yǎng)。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的領導認為思政課只需完成上級教育主管下達的教學任務即可,忽視了該學科應有的教學研究和發(fā)展,使得教育資源流向出現了傾斜。
第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普遍存在教學投入不足的現象。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教學規(guī)定,但仍有院校在實際教學投入上避重就輕,“縮水”嚴重,較為明顯的就是大班上課。為了減少教學開支,學校進行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課現象普遍。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很難將新的教學方法實踐于課堂,而單一的教學方式,會影響授課效果,降低了思政課的趣味性,也極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的“大調研”反饋中都有所體現。
第四,師資結構不盡合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年齡層次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年輕教師課堂教學活力有余而知識儲備不足,教學經驗欠缺,加之思政課教師因發(fā)展、薪酬等因素的影響,日常流動很大,很多思政課是由輔導員轉崗或兼職擔任,未進行專業(yè)的培訓照本宣科現象較為普遍。年長的思政課教師在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上顯得游刃有余,但由于當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多為“90”后,師生間較大的年齡差距,使得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及吸引力明顯不足。
2 “大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改進策略
第一,樹立人文修養(yǎng)和職業(yè)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在“大思政”背景下,更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在思政課的教學計劃安排中,應結合時代發(fā)展特點細致體現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內在訴求?!皭垡蛩固拐J為,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首先應該是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而不只是具備某一專業(yè)知識的人。”①單純依靠“一招鮮吃遍天”的單一技能,也有可能被智能科技所取代?,F代職業(yè)教育不單純是為了打造出具備單一技能的技師,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出具備終身學習、全面、創(chuàng)新、自主、合作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想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具備這樣的人才培養(yǎng)全局觀念是首當其沖的,進而合理分配該學科的教學資源。
第二,探索思政課與職業(yè)教育相促進的新型教學體系。思政教學要結合受眾群體的學習特點、知識層次和培養(yǎng)目標等關鍵因素展開。但是,在以往的思政課教學中并沒有體現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區(qū)別。思政課在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職業(yè)理想的確立、職業(yè)定位及走向社會身份轉變的心理調適方面都大有可為,為學生塑造務實創(chuàng)新、敬業(yè)擔當的現代職業(yè)理念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第三,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及考核方法。思政課在現有的理論框架基礎上,內容應適時更新,融合時代特點,使其更加貼近學生及生活。學生能夠在思政課上有所領悟,最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應避免傳統(tǒng)的重理論灌輸輕事實分析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交流及互動。在考核中宜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管齊下綜合考察。
現代高等職業(yè)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輸送優(yōu)質人才的使命,未來我們更應開拓教學思路,注重教學實效,爭取將思政課打造成學生愛聽、價值觀認可、指導實踐的復合型素質教育學科。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