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平
摘 要:天文教學有助于培訓小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介紹了目前小學科學課程中天文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天文內容;教學方法
引言:
根據我國教育現狀,很多地區(qū)的小學天文教育很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怎么將枯燥的天文知識生動的展示給學生是值得每個小學科學老師思考研究的問題。目前,我國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就是以國家課程為基礎輔助以校本課程,這是教育適應社會性質的必然抉擇。所以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除了常規(guī)教學外,還用改積極開展與天文相關的校本課程,通過課上講解和課后實踐兩種教學方式的結合,為學生展示生動的天文知識。根據我多年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的經營驗明,天文內容教學中運用講授與實踐相結合,常規(guī)課程和校本課程相結合,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天文興趣和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的有效教學手段。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對天文教學內容有明確的表述:比如在《太陽和月球》這一章節(jié)中,《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這一課的內容課標中確定了教學目標,并給出了相應的教學活動建議,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測量向陽處和背陰處的溫度,并比較測量結果,親自感受老師所講授理論。比如《了解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這一課在講解時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形式查閱資料,了解目前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方式,并在課上分享。這種學習方式既能夠滿足知識的傳授,又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保證課堂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六年級課程中,《知道太陽系的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順序》這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捏橡皮泥模擬行星排列的位置?!吨捞栂怠y河系及宇宙的關系》這一課中可以通過觀察夏夜的星空或者通過網絡觀看相關的視頻,動手制作向外星系介紹地球情況的信息卡。這樣的既能夠強化知識,為學生夯實基礎,又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天文知識的應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工具和多媒體教學
天文教學內容較其他科學知識更為抽象,所以應用好工具和虛擬軟件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落實教學重點。
(1)全天星圖和星空傘
將所有的星和深空星體按照規(guī)律集中繪制成圖,就是全天星圖,類似于地球大小。這種星圖的整體感較強,實用性很強,既能滿足一般天文愛好者也適合天文發(fā)燒友,既可以學習使用也可以用作觀星參考。美中不足就是不方便戶外攜帶,為了克服這種缺點,人們將全天星圖繪制在傘面上,發(fā)明了星空傘。這也可以供小學生學習參考。
(2)旋轉星圖
旋轉星圖又名活動星圖,它是由一個可轉動的星盤底座與一個帶橢圓開口與時間刻度的圓盤組成,它能顯示不同日期和時間實際的星空,部分觀星者用來計劃一晚觀測的程序[3]。這種星圖具有使用便捷、攜帶方便且又便宜的優(yōu)點,適合天文學習的入門者使用。正適合與小學簡單的天文內容。
(3)虛擬天文館軟件
虛擬天文館軟件使用openGL 技術對星空進行實時渲染,是一款免費開源的 GPL 軟
件。該軟件能夠將肉眼通過小型天文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所看到的天文現象真實的通過計算機表現出來,這種軟件目前也被應用于天象館中??梢愿鶕^測者所處的時間和地點,計算天空中太陽、月球、行星和恒星的位置,并將其顯示出來[1]。它還可以繪制日食和月食、星座、流星雨等天文現象,是很好的學習夜空知識的教具。
三、開展天文觀測實踐活動
小學生的學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非常喜歡天文觀測活動。既能夠加深天文知識的學習,又能夠豐富小學生的課余生活。
(1)成立天文社團
學校應該建立“金字塔”結構的天文愛好團,愛好天文的師生組成金字塔的最底層,中間層是師生中能夠堅持參加天文活動的天文愛好者,由富有責任心的老師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根據目前多數學校的教學設施,在全校開展天文觀測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在人數不多的天文社團展開。
(2)觀測前準備工作
首先要準備好社團自己的活動場所,可以講授天文知識和播放科普視頻的場地。其次準備好觀測工具,比如天文望遠鏡等儀器。還可以購買或訂閱相應的天文讀物,通過學校的報紙、宣傳欄、廣播等多種宣傳方式發(fā)揮其輻射作用。
(3)確定觀測內容
注意在觀測內容的選擇上應該要循序漸進,在觀測初期要選擇觀測方式簡單,效果明顯的內容,比如觀測月球。因為月球視面大,表面較為清晰,有很多可以觀測的項目,只有認真觀測就會獲得理想的成果。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觀測經驗之后可以選擇類似于星座辨識、太陽黑子這種有一定難度的觀測內容。
(4)安全第一的原則
天文觀測大部分都是在晚上進行,而且部分觀測還會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觀測活動時應該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沒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寧可放棄觀測。觀測中的自然環(huán)境、觀測對象、社會治安等都會帶來不安全因素。
(5)交流與拓展
觀測活動結束之后,開展交流會,讓學生將自己在觀測中的體驗、技巧和感受分享出來。既能夠鍛煉學生的總結表達能力,也能激發(fā)他們的實踐欲望。
參考文獻:
[1]紀寶偉. 《走進天文》助力天津天文科普教育的發(fā)展[J]. 天津科技,2017,44(04):45-47.
[2]陳瑩. 小學生的宇宙天文知識前概念的調查研究[J]. 課程教學研究,2013(12):34-37.
[3]. 開發(fā)“天文科普”校本課程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索精神[J]. 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04(Z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