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走班制”在小學是否可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的是,我們?yōu)槭裁匆谥袑W里推行選課走班。
簡單地說,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適合不同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而對于這樣一個目標,我們的教師從單方面用心用力都難以實現(xiàn),只能通過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主選擇,滿足他們需求的時候,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所有學科均以固定不變的行政班為單位,阻礙了學生接受不同課程。打破行政班,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然后形成不同學科的教學班,就成為解決這一痼疾的良方。
當然,不同的學科教學班則是由不同的學生重新組成的,自然需要不同的學科教師實施教學。
由此可見,走班上課是因為選擇帶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根本上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選擇,滿足他們不一樣的成長需求。當然,也實現(xiàn)了因材施教這一重要的教學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我一直不太認可一種說法,就是把這樣一種從根本上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育人模式,簡單地稱為“走班制”,這樣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如何給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教育?
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開始的問題,其實,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走班制”的問題了,而是如何給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教育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幾個方面探討。
一是小學生的特征與中學生有何差異?
我想,對一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校首要的任務是給他締造一間安全溫馨的教室,如果在這個年齡走班上課,他們很難形成穩(wěn)定的安全感。在他們內心,老師好比爸媽一樣,是他們的依靠;再有,這個時候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一般不會形成巨大的差異,當然,學習任務本身也遠沒有孩子的情感認同、人格塑造來得重要。
二是小學生的大部分選擇可以在同一個教室里得到實現(xiàn)。
我們說,由于中學生學習內容的加深和拓寬,他們每一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相對比較豐富繁復的資源,從儀器設備、標本掛圖到圖書資料等等,這些不同學科的資源很難集中在同一教室空間,而小學生就不同了,只要稍微縮小一下班額或拓展一下教室,基本可以把主要學科的教學資源集中在一間教室,如一個角為圖書繪本,一個角為樂高玩具,一個角為科學儀器,一個角為藝術器材,甚至把一些健身的器材都可以放進來。當然,如果像歐美國家那樣,建造一些100平方米以上的教室空間,還可以有一個表演的舞臺。
有了這樣的教室,學生就可以有選擇的可能,我們大可不必全班學生在學習上齊步走,也不必每節(jié)課固定30分鐘,也不用語文、數(shù)學、科學、藝術頻繁更換老師。課堂上,學生分類型、學習分區(qū)域、節(jié)奏多時段,在同一個15分鐘里,有的學生可以讀繪本,有的學生可以揮彩筆,有的學生可以做實驗,當然,還有的學生需要老師個別輔導數(shù)學、英語。
選擇,是在同一個教室甚至是同一個老師身上實現(xiàn)的。
當然,到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數(shù)學成績數(shù)學能力可能相差甚遠,科學探究需要更大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資源,此時,在某些學科或某些時候,有一點兒走班選課的內容,不僅可行,也符合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為未來奠基的需要。
(來源:微信公眾號“校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