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zhèn)西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走到哪里,我們往往都會看到一些標語:“祝賀我校某某奪得今年全縣高考文科第一名!”“祝賀我校某某奪得全市中考狀元!”“祝賀我校今年高考升學率奪得全區(qū)公辦學校第一名!”還有各種關于中考高考優(yōu)生的成績榜,可以想見,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學校將會有大學錄取榜,考上各名牌大學的學生的名字和照片被醒目地展示在學校大門外。
先順便糾正一個語病——“祝賀”一詞用在這里是有問題的!哪有自己“祝賀”自己的呢?因此,“熱烈祝賀我校高考再創(chuàng)新高”這個說法是不妥的。你難道不是本校的師生嗎?要“祝賀”也應該是別人來“祝賀”你呀!也許有人會問我,那取得了好成績,想表達喜悅該怎么說呢?應該說“慶祝”。
好,語文老師糾錯完畢。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題。
其實有的學校大張旗鼓宣傳自己的“第一名”呀,“狀元”呀等等,說的都是事實,因為他在學校的確是“第一名”,“狀元”的確在他學校。老師們流汗流淚辛辛苦苦奮戰(zhàn)了三年,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以這種方式表達一下自己的喜悅,也是應該的。取得了成績,當然應該慶祝。宣傳是可以的,“慶?!币彩强梢缘?,但不要吹得太離譜。
比如,那些有幾十個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學校,就不要吹了吧!如果你實在忍不住想吹,你就應該也說說你當初是怎么不擇手段招生的?或者你享受了怎樣的“招生特權”?你壟斷了所在地區(qū)的全部“優(yōu)質生源”,現(xiàn)在你又在那里吹你的“高考輝煌”,你的臉皮也太結實了點吧?
去年有位朋友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消息,大意是說某校某班的高三考生全部上了600分,很得意的樣子。我在她的文章后面只跟了四個字:“生源如何?”有本事,你把你當初的生源狀況說說??墒菑膩頉]有哪個學校這樣宣傳:“我們今天高考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除了老師的努力和孩子們的勤奮之外,我們當初的生源也是很好的。 ”
是的,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所學校取得了輝煌的高考或中考成績后,會說:“其實這一屆的生源也是相當不錯的,我們當初還花了錢挖了一些尖子生……”
其實,有關部門已經明確規(guī)定,媒體不能再宣傳“狀元”,甚至有些地區(qū)的高考成績都不通知學校而直接告知考生本人。比如,今天我就聽廣東中山市我的一位朋友說,他們學校的高三考生便是直接獲得高考分數(shù),招生辦不再把學生的高考成績傳達給學校。我特別為這種做法叫好!但在一些地方,宣傳中考或高考“狀元”的調門似乎并沒有降低。今年,我雖然沒見到成都的紙媒宣傳“高考狀元”了,但有媒體卻換了一個說法:“全省理科(或文科)最高分”,然后又是按以往那個套路,大談這個孩子如何學得輕松,如何全面發(fā)展……我想問問成都的個別媒體,你為什么要和中央精神對著干?
就算學校宣傳的中考或高考成績是屬實的,我也有隱隱不安:那些沒有取得中考優(yōu)異成績的孩子,還有那些高考失利的學生,就不是學校的“成績”了嗎?如果他們這段時間回到母校,看到鋪天蓋地的這些喜報紅榜,他們將平添多少自卑?他們“情何以堪”?
所有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從來都宣稱“要愛每一個孩子”,這里的“每一個孩子”當然就包括升學成績平平的學生,還包括由于基礎的原因,由于身體的原因,由于智力的原因,以及由于其他種種原因而沒有能夠在學業(yè)上那么“光彩”的孩子,有的孩子升學成績甚至還很糟糕,可到了“關鍵時候”,有的學校愛的還是那些成績好的孩子。
難道沒有輝煌的中考高考成績的孩子就不是我們的“成績”了嗎?
有人可能會對我這個問題感到不解:沒取得優(yōu)異升學成績的學生怎么能算是學校的“成績”呢?
是嗎?那我就要追問了——不是說“做人第一”嗎?不是說“多元智能”嗎?不是說“做最好的自己”嗎?怎么到了現(xiàn)在,這些話就不算數(shù)了?那“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銅字標語還在高大的教學樓墻上閃閃發(fā)光呢,怎么到了現(xiàn)在,學校的眼中就只有部分升學成績“驕人”的學生了呢?
我一直認為現(xiàn)在的教育很功利,有些學校很勢利,現(xiàn)在“勢”中考和高考之“利”,將來“勢”校友中的“局長”“廳長”“老板”“董事長”之“利”——看看每次校慶時,坐在主席臺上的那些油頭粉面的“杰出校友”就知道了。如此勢利之下,你讓那些學生如何感受“今天我以學校為榮”?
“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驕傲!”這是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生前講過的一句話。這句樸素的話,讓所有只把“尖子生”視為驕傲的教育者感到羞愧!
要承認,只要是選拔性考試,就必然有落榜者——如果人人成績優(yōu)秀,這樣的選拔考試絕對是失敗的。但從做人的角度說,從以后的人生來說,落榜者不一定就意味著是失敗者,未來的路還長著呢!只要孩子在學校學會做人,富有愛心,品行端正,熱愛勞動,他就是學校的驕傲。
在我三十五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所帶班級的高考成績,有過輝煌,也有過暗淡。但無論如何,只要學生日后善良、正直、勤勞、上進,我都視其為我最優(yōu)秀的學生。在我教過的學生中,有的后來成為所在領域的棟梁,或為國家贏得榮譽,我當然自豪;但同時那些普通勞動者,也是我的欣慰。在拙著《愛心與教育》中,我特別寫了一位高考落榜生寧瑋,這位女孩雖然沒考上大學,但因為她的善良和勤勞,在打工途中,不斷給周圍的人以溫暖,她也因此而贏得了自己的幸福。我發(fā)自內心地為她是我的學生而感到驕傲!
走進一些名校,特別是一些百年老校,會看到學校墻上掛著一些院士和名人的圖像,圖像下面會注明,這都是母?!芭囵B(yǎng)”的。每當這時,我就會想,建校一百多年了,就培養(yǎng)這么幾位“人才”?。∵@有什么值得“驕傲”的?更多的普通勞動者難道就不是學校“培養(yǎng)”的?我曾在我校教工大會上說過,我們學校還年輕,創(chuàng)辦才幾年,我堅信,以后我們學校也會走出科學家、藝術家,但即使到了那時,我希望我們的校園里,不僅僅有科學家和藝術家的肖像,同時還有從我校走出去的“中國第一廚師”的肖像,“中國第一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肖像!
我再次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讓每一個從自己身邊走出去的人,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決不只是少數(shù)有可能成為科學家、藝術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是包括了未來只能成為普通勞動者的孩子。有人曾經質疑:“蘇霍姆林斯基為什么沒有培養(yǎng)出同他一樣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進而懷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偉大。我認為,這種想法是偏頗的。一個人能否成為科學家甚至獲得諾貝爾獎,更多的和他的天賦以及家庭教養(yǎng)有關,和學校也有關,但關系不大。如果我們只盯著學生是否獲得了這樣或那樣的大獎,是否考上了清華、北大或哈佛、耶魯(甚至為此目的而不擇手段地挖別人的優(yōu)等生),而忽略了培養(yǎng)無數(shù)善良勤勞、富有智慧的普通勞動者,這是教育的悲哀!
還是回到文章的開頭。學校取得了中考或高考的輝煌成績,當然可以大張旗鼓地慶祝,但在宣揚中考第一名或高考狀元時,是不是同時也應該張榜公布并表彰一下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學生?——最善良的學生,最勤奮的學生,最樂觀的學生,最堅強的學生,最孝順的學生,最陽光的學生……這些孩子也是學校的教育成果啊!他們也是母校的驕傲!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鎮(zhèn)西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