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中璧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網絡文化出現了“頹廢化”的顯著趨勢。這種頹廢文化對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的精神面貌和行為選擇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并可能在將來造成整個社會進取心的沉淪。因此,大學思政理論課有責任對這一不良傾向展開積極引導。具體而言,應堅持弘揚主流文化,傳遞自信;盡量幫助每一名大學生建立自我認同感,并樹立合適的理想信念;同時,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亦有必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借鑒網絡文化在傳播上的優(yōu)點。
關鍵詞:思政理論課;網絡頹廢文化;積極引導;立場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3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3-0110-04
一、從萌發(fā)到流行:網絡頹廢文化的變遷
關于我國網絡文化的特點,彭蘭教授在2011年就頗有洞察力的總結到:“惡搞是目前中國網絡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瓓蕵坊彩蔷W絡作品的一個重要基調”[1]。當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后,我國的網絡文化似乎又出現了新的顯著趨勢——頹廢化。
2012年初,一個被稱為象征“庶民文化的勝利”的字頭——“屌絲”開始在網絡中廣泛流行。這個稱號通常指稱“矮銼窮”的男生(當然,‘土肥圓的女生也可以稱為‘女屌絲),與“高富帥”相對。據說該詞首先源于百度“雷霆三巨頭”吧對“李毅”吧會員的惡搞,沒想到被對方笑納。其后,越來越多的人以該詞惡搞別人或調侃自己,包括一些明星名人都曾以“屌絲”自居;還誕生了網絡劇《屌絲男士》等藝術作品;同時,“屌絲心態(tài)”一詞還登上了《人民日報》…“屌絲”遂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詞條之一,其影響延續(xù)至今,經久不衰。該詞至少有以下三個消極之處:首先,詞源上的粗俗污穢。其次,以該詞為核心的語境和心態(tài)將女性解構為物化標簽,明顯具有侮辱女性的傾向。最后,帶有嚴重的頹廢化色彩,既沒有讓以此自居的人顯得與眾不同,更沒有向社會傳遞出任何正能量。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說:“在今天,‘屌絲的敘事主流化,已經與年輕無關,與財富無關,甚至與階層無關,反諷的意味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拒絕進步和自甘墮落的暮年心態(tài)。當它以極端顯赫的姿態(tài)凸顯于公共言論空間的時候,整個語境的調性便徹底下墜,感性和暴烈的氣息統(tǒng)治一切,中國的輿論世界很可能將喪失復雜思考和理性辯論的能力”[2]。
時間來到2016年,一張名為“葛優(yōu)躺”的老劇照在網絡上爆紅?!拔也畈欢嗍莻€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其實并不是很想活”;“躺尸到死亡”;“頹廢到憂傷”…這些搭配在“葛優(yōu)躺”圖片上的文字不加掩飾的表達了新一代青年的無力和無奈。以“葛優(yōu)躺”為標志,一場表現為悲觀、頹廢、絕望、負能量的被稱為“喪文化”的網絡文化運動席卷而來。除“葛優(yōu)躺”外,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表情包“有四肢的咸(閑)魚”;動畫片《馬男波杰克》;看淡一切、無欲無求的“佛系青年”;網絡熱詞“藍瘦香菇”、“吃土”、“世界充滿惡意”;網紅飲品店“喪茶”等也成為“喪文化”運動的標簽。主流社會對于“喪文化”的態(tài)度總體比較寬容,有觀點認為“喪是青年人對這個世界的誠實表達和溫和反抗”[3]。張杰教授還認為:“我們能看到年輕人慢慢愿意展現自己無力、脆弱、失敗的一面,這確實是一種進步,說明年輕人開始慢慢擺脫了過去老一輩人‘好面子的集體心理,內心自我的一面開始彰顯”[4]。但也有觀點認為:“畢竟言為心聲,語言為人所用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緒。這種消極的解構的話語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調侃中,也相互影響著每一個人。長期在這樣的話語里生活浸潤,不免會沾染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到對待生活、周邊的態(tài)度,對于個人的成長以及社群的和諧,都有極大的危害”[5]。
網絡文化雖然萌發(fā)于網絡的枝頭,但它的根基卻來自現實社會的土壤。為什么2011年后我國網絡文化會帶上頹廢的色彩?首先,從經濟社會大環(huán)境上看,一方面,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高速增長后“新常態(tài)”的平臺期,相對而言,90后青年通過個體努力就可以實現階層躍遷的機會已經不像70后、80后那樣多了;另一方面,高房價有利于資產持有者、先富者、中年人,卻不利于勞動力持有者、未富者、年輕人。其次,我國特有的各種“二代”拼爹、炫富“景觀”更加重了90后青年的挫敗感和無力感。最后,從文化本身來說,我國目前的一些文化對社會中下層青年不太友好。在現實的壓力下,當代部分青年至少在潛意識里放棄了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人生觀。他們更認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的心態(tài)。他們選擇讓自己頹廢、卑微下去,將自己矮化為一個“屌絲”,讓“喪”稱為日常,似乎這樣就能給自己的不努力減輕一些負罪感,找回一些正當性。
二、無為而治還是積極引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立場
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fā)現,“屌絲”、“喪文化”等網絡頹廢文化在大學生中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論是在網絡社交媒體中還是日?,F實生活中,這些頹廢的文化符號都高頻率的被他們所使用。這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固有的自由性、開放性、共享性、平民性等特征使頹廢文化傳播很快;另一方面,95后大學生正處于逆反、越軌心理較重的年紀,同時作為網絡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上反主流的新鮮事物也善于模仿,樂于接受。因而有觀點認為,大學生中的網絡頹廢文化就像當年的“朋克、嬉皮士、殺馬特”或者“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溫室的花朵”,都是時代給予青年的烙印,是無傷大雅的正?,F象,教育工作者無須過于關注,保持無為而治即可。但文本并不這么認為,因為網絡頹廢文化已經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實質的不良影響。
網絡頹廢文化對大學生的直接不良影響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影響校園文化和學習氛圍。部分學生對學習知識、集體活動、社會實踐都提不起興趣;而是沉迷于虛擬世界不能自拔。這種傾向甚至有從個人向小團體(比如一個宿舍)發(fā)展的趨勢。第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進而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產生不良影響。沉溺于網絡頹廢文化中的部分大學生狀態(tài)是萎靡的、精神是空虛的、人際關系是冷漠的、社會責任感是缺失的,這顯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背道而馳。長此以往,在網絡世界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更容易被落后腐朽的價值觀所俘獲,從而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第三,最終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網絡頹廢文化使部分學生自我矮化、沒有人生目標、缺乏自信、抵觸競爭、不思進取,這對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都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心理的不健康和行為失范的重要誘因。
另外,如果教育界對大學生中的網絡頹廢文化放任自流,當95后大學生真正走上社會,他們這種頹廢的氣質又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反作用呢?日本或許就是一個前車之鑒。在20世紀60—80年代的“昭和繁榮”中,日本有九成人口自認為是中產階級,號稱“一億總中流”;然而近年來許多敏銳的日本學者都發(fā)現了該國中產階級整體的向下沉淪。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中指出“日本年收入在600萬日元以下的中低階層已經占到日本總人口的八成?!@種意識上的變化,不但沖擊到企業(yè)的市場戰(zhàn)略、個人的生活,甚至對一個國家應有的理想狀態(tài)也影響深遠”[6]。三浦展在《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一書中不無擔憂的指出,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的“下流社會”,其最大的特征并不僅僅是收入低,更在于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愿、消費欲望等全面下降,也可以說是“對全盤人生熱情底下”。[7]不難看出這正與我國當前的網絡頹廢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處。當然,應當指出的是,日本不景氣的經濟是“宅文化”的根本原因, “當整個社會形成一股上升氣流時,即使個人缺少上升意欲,也可以在不知不覺間隨大氣流一同上升,而當整個社會不再處于上升期的時候,只有上升意欲極其強烈、并且擁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最終得到上升,不具備上述動力的人便只有跌落了?!盵8] 但無法忽視的是,“宅文化”本身造成的整個社會的士氣低落、消費低迷又反過來限制了日本經濟的活力與復蘇。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9]。就我國而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現階段中華民族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雖然目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遇到了一些瓶頸,但總體上仍處于中高速發(fā)展之中,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并不存在社會整體向下沉淪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走進“新時代”,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戰(zhàn)略、新目標。以上重大判斷必將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成才產生深遠的影響。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廣大青年正是奮斗“兩個十五年”,將“中國夢”變成現實的主力軍。因而他們尤其需要保持積極進取之心,關注社會之心,發(fā)揚民族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保持昂揚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綜上,教育界沒有理由對流行于大學生中的網絡頹廢文化無動于衷,對其進行積極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網絡頹廢文化對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精氣神產生上述實質的不良影響,教育界,尤其是思政理論課教師,有責任予以堅決反對。正如意大利思想家葛蘭西所說:“每個國家都是倫理的,因為它的最重要的職能之一是把廣大居民群眾提高到符合生產力發(fā)展需要從而符合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文化和道德水平”[10]。而學校正是執(zhí)行這一職能的典型機構。如何引導大學生在經受各種“負能量”的網絡文化洗禮后依然能夠堅定不移的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并保持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初心?這無疑對大學思政教育,尤其對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三、從時代使命到個體關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對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消除網絡頹廢文化對大學生的不良影響,進而引導他們樹立認真、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政府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但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思政理論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方面,思政理論課教學宜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從宏觀方面,思政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要敢于發(fā)聲,敢于“亮劍”,激濁揚清,凝聚人心,傳遞自信。一方面要用主流文化、核心價值的黃鐘大呂壓倒頹廢思潮的靡靡之音。另一方面也要對各種消極文化進行深刻剖析,指出其與當前社會實踐的不相適應性。須知現在大家可以滿足自己的全部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的父兄一輩在黨的領導下腳踏實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用雙手實干出來的。如果青年一代放棄了這種實干的精神,沉淪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必然會遭受挫折。同時,一個人的命運既是他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必然受到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十九大提出的“兩個十五年”的奮斗目標既是國家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是廣大95后大學生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果大學生能夠不忘習總書記“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教誨和要求,志存高遠、努力拼搏,祖國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也必將為大學生自身夢想的實現奠定最堅實的基礎、提供最廣闊的舞臺。相反,如果大學生意志消沉、舉止頹廢,丟棄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品質,自身的大好機遇也必然從身邊溜走。
其次,從微觀方面,思政理論課有責任盡量幫助每一名大學生建立自我認同感,并樹立合適的理想信念。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自我認同感是“對自己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主觀感受和體驗”[11]。這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不少學者認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群體之所以沉溺于網絡,意志頹廢消沉,其直接原因就是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他們通過網絡世界中虛擬的自我尋求安慰。對此,思政理論課也許沒有辦法直接改變他們生活境遇,但有能力教給他們看待人生的正確態(tài)度。其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合適自己的理想信念。具體而言,第一,要對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一定的認知,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要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時代召喚相結合,將個人的實踐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第三,要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執(zhí)行力以及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所謂“擼起袖子加油干”。同時大學生也要防止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沒有理想和信念,他們的口號是“活在當下”,而“當下”又極易蛻變?yōu)椤疤芍媸謾C”;二是自我定位不準,目標過于理想化,而信念和行動力又不夠,遇到挫折往往心灰意冷,喪失信心,從而蛻化到虛擬世界中尋求心理慰藉。
再次,在教學內容上,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有必要借鑒網絡文化在傳播上的迅捷、及時、平等、互動等優(yōu)點,盡量擺脫留給學生的刻板枯燥印象。第一,教學案例的選取要注重時代性、新鮮度,案例庫要隨時更新。比如在講“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tǒng)一”這一內容時,介紹青年企業(yè)家汪滔的事例就比魯迅的更能吸引學生眼球;在討論“科技進步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這一內容時,使用AI(人工智能)的例子就比克隆羊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第二,授課中要避免照本宣科,在宣講理論的同時,對大學生廣泛關注的問題和困惑應有所回應。曾經有學生問筆者如何看待“寧愿在寶馬上哭也不愿在單車上笑”的婚戀觀,筆者答到:“尊重但不提倡她的選擇,同時建議她務必認真學習婚姻法知識,應對可能到來的婚姻危機”。教師宜通過使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內容詮釋略顯晦澀的深奧理論,從而贏得他們的更多認同。第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適度介紹一切人類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正如暨南大學陳聯俊教授所言:“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是事實性存在,而且多元價值彼此交融、相互滲透。極端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思維難以在網絡空間中得到廣泛認同,要想不斷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認同度,必須要對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和人民利益的價值范疇進行吸收和改造,使之成為增強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元素”[12]。
最后,在教學方式上,思政理論課要主動擁抱互聯網。網絡時代雖然給當今的思政教育帶了一定的困境,但又為思政教育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提供了可能性。頹廢文化發(fā)端于網絡,而網絡同樣可以傳遞“正能量”。具體來說,其一,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網BBS、電子郵件、微信等媒介與學生進互動,從而真正了解和探討他們的困惑與煩惱,與他們共同暢想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其二,可以制作微課上傳于網絡,利用多媒體資源,圍繞思政課中的某個知識點(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遷”、“偉大的長征”、“依法治國十六字方針”等)開展輕松、簡短、生動的教學活動。其三,可以創(chuàng)立以思政理論課及其周邊為主要內容的微信公眾號或微博,收集相關圖文、視頻資料,記錄和分享教師在課堂內外的閱讀和思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高度融合,融合了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優(yōu)點,具有線上與線下各自都不具有的整體優(yōu)勢,既是揚長避短、優(yōu)勢互補的必然要求,也是體現教育雙方主體地位的正確選擇”[13]。
參考文獻
[1] 彭蘭.網絡文化的構成及其與現實社會的互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7):152.
[2] 吳曉波.“屌絲”不是反諷而是自甘墮落[EB/OL](8/2/2017).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zl/lifestyle/20150901/114723137058.shtml.
[3] 栗建.喪,是一種態(tài)度和武器[J],數字營銷,2017(3):46.
[4] 顧星欣,馮圓芳.“喪文化”背后,我們讀懂了什么[N].新華日報,2017 -7-18(14).
[5] 夏之焱.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N].光明日報,2016 -9-30 (10 ).
[6] [日]大前研一.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M].劉錦秀,江裕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Ⅸ.
[7][8] [日]三浦展.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M].陸求實,戴錚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2,6.
[9]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EB/OL].(8/2/2017).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3035.html.
[10] [意]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葆煦,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8.
[11] Erik H.Erikson.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New York:W.W.Norton,1980:22.
[12] 陳聯俊.互聯網思維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33.
[13] 王衛(wèi)國.“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89.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