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鋒
“藝術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說沒有生活中的原形或者現(xiàn)象,就沒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頭和靈感。一切所謂的“藝術”都是人們眼中的藝術,而人是生活中的人,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而人的一切鑒別標準當然也是生活的產物,所以說完全脫離生活的藝術,是不可能與人的鑒別標準接軌的??傊?,一切藝術均來源于生活,藝術如此,語文教學也是這樣的。
一、根據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理論來構建語文大教學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理論,使每位語文教師都明白語文教學不是在封閉、有限的環(huán)境中進行,而是在開放的、無限的時空中實施。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互聯(lián)系的,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該著眼于課堂,放眼于社會生活,從大的角度來構建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陶行知先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理論認為教育的真正中心既不是學校,又不是書本,更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學生不是小的大人,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不能把成人的意志強加到他們身上。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教學內容不能超出學生所熟知的范圍和能力水平,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內在需求。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需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還原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到知識。特別是低段學生,他們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如果一味地脫離生活背景去開展語文教學,往往會事倍功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信息資源或實物,再現(xiàn)生活情景,從而激活學生頭腦中積累的生活信息。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語文教師要努力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全面拓寬語文教學的渠道。課堂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場所,利用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開展語文教學是一個新途徑。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條件,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走進社會生活去觀察和思考,動手實踐,動腦學習。特別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要盡可能把學生的思維從作文帶到實際生活中來。比如,布置作文“我的家鄉(xiāng)”時,學生在謀篇布局的階段就陷入了對家鄉(xiāng)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等寫作素材的思考,這些碎片化的零散記憶,都是形象化、直觀化的文字符號,缺乏整體性。
二、以創(chuàng)造論構建語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的教學觀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手腦并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實踐!他把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作為改革傳統(tǒng)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他十分明確地指出:“仿我者亡,創(chuàng)我者昌?!碧招兄雅囵B(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宗旨,學生是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者,而不是舊時代的繼承者。開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能不斷思考,必須把束縛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裹頭布一層層地撕下來。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必須讓學生學會聯(lián)想和想象,一幅好畫,其絕妙之處,往往在無畫處皆成妙境。經過多年的研究,我認為一篇好的文章,其感人之處,往往不在一字一句上,而是在文外。要品味空白處的意境和神韻,只有通過想象去品悟。同時,由于語言藝術的形象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文學作品常常通過暗示性的語言來激發(fā)讀者的想象,有意識地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藝術空白,讓讀者發(fā)揮想象來加以填充,這就是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的“象外緣”“景外之景”“外之旨”等。中學語文教材中精心挑選的課文,有很多給學生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在課堂上按照自己的思路,不厭其煩地照本宣科,往往會消耗學生的想象時間。筆者以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讀,并且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習慣,逐漸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課堂上要逐步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多看,在多看中讓學生無意識地多想。學生的眼睛是純真的,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去偽存真的眼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求真務實的語文課堂氛圍,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切忌一味地迷信教材。當學生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教師的板書有錯誤時,應該讓學生大膽地提出。這個時候,教師不能顧及自己的尊嚴去呵斥他們,應該對大膽提出錯誤的學生進行公開表揚,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錯就改,而不是有錯就回避。這樣做,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教師要鼓勵學生擦亮眼睛,實事求是地看。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暢所欲言,特別是有“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三、讓富有生活意識的訓練走進語文課堂教學
訓練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所學過的知識,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然而,教師應當注意不能把語文訓練當作百科全書來對待,將一系列的知識點簡單羅列出來,否則學生會對語文訓練產生厭煩情緒。通過理論研究以及平時的教學觀摩,我認為語文訓練最好以競賽、表演等充滿趣味性的形式開展,使學生感覺好像在參加電視節(jié)目中的知識競賽,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掌握大量知識,將來成為知識淵博、視眼開闊的人。比如,我們在華池縣幾所中學進行教學觀摩時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在講授《扁鵲見蔡桓公》等文章時,采用即興表演法,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課程目標也完成得好。在總結其他教師訓練經驗的基礎上,有的教師還開展了趣背古詩文這類活動,效果也非常好。
總而言之,將現(xiàn)實生活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生活,了解生活,更好地將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他們心靈深處形成主動求知與探索的強烈欲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們的品質和境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質,從而點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