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文
摘 要:王安憶是一位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到現(xiàn)如今都保持著旺盛創(chuàng)作力的作家。2015年末,王安憶的新作《匿名》再一次表現(xiàn)出她創(chuàng)作上的轉變,引起文壇的注意與討論。本文以探索新作《匿名》的創(chuàng)作轉變?yōu)榛c,回顧了王安憶整體的創(chuàng)作歷程,并分別從創(chuàng)作視角、敘事結構、文化意義等方面對其創(chuàng)作進行前后期對比,從而更加突出《匿名》中所體現(xiàn)出的新變化。
關鍵詞:王安憶 《匿名》 創(chuàng)作轉變
王安憶是位迄今還活躍在文壇上并保持著旺盛創(chuàng)作力的作家,她在創(chuàng)作上的每一次轉變都為文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2015年,王安憶攜新作《匿名》歸來,引起文壇轟動,《匿名》也再一次地展現(xiàn)了王安憶在創(chuàng)作上的突破。這一次與以往不同的是,故事的發(fā)生點在當下,就像發(fā)生在你我身邊一樣的普遍。故事由一起失蹤案引出,分為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被陰錯陽差綁架的所謂的吳寶寶被人扔在荒山一點點找尋現(xiàn)代文明的過程,另一條線索為楊瑩瑛自己搜集線索尋找失蹤的丈夫。以往的小說,王安憶表現(xiàn)出明確故事的發(fā)展,讀者可循著思路一步步明晰地走下去。可是,《匿名》卻不同,王安憶在一開始便擺出一個巨大的問號,連主人公“他”的身份都讓人迷惑,“他”到底是不是吳寶寶?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被綁架之后的所謂的吳寶寶的故事是混沌的,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另一邊楊瑩瑛尋夫雖明晰,但也只是不斷地引出更多疑團,會讓讀者覺得故事展開緩慢又拖沓,或者正如王安憶自己所說的:“我慢熱,請耐心點?!惫适驴此坡裏岜澈笠搽[藏著王安憶關于文明的看法。
回顧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歷程,她一直在不斷地突破與創(chuàng)新。王安憶最初由雯雯系列登上文壇,無論是她的《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還是《流逝》等作品都表現(xiàn)出她作為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前途充滿希冀。在《雨,沙沙沙》中,王安憶借女知青雯雯迷茫又單純的內心來表現(xiàn)一代青年人的反思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與向往,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少女所有的清新。同樣作為知青的陳信,在返城后則發(fā)現(xiàn)城市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樣美好,大失所望后陳信開始意識到返城并不是“終點”,“自己追求的目的地,應該再擴大些”。而作為資產(chǎn)階級少奶奶的歐陽端麗,面對“文革”的困難情景,卻感受到了自食其力的喜悅,明白了時間“終究要留給人們一些什么,它不會白白地流逝”的道理??梢姡醢矐洺跗诘男≌f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經(jīng)受過那個時代苦難的年輕人對生活的反思、憧憬以及美好向往。
創(chuàng)作于1984年底的《小鮑莊》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標志著王安憶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到第二個階段。與以阿城、鄭萬隆為代表的一些作家對“根”——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持認同與歌頌的態(tài)度不同的是,王安憶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諷的態(tài)度重新審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仁義精神。在《小鮑莊》中,隨處可見“仁義”二字,最集中的體現(xiàn)便是撈渣舍身救人,可是撈渣的舉動并未喚醒小鮑莊的覺醒,那里依舊有很多個被壓抑的小翠子、被歧視的拾來與二嬸和被流言逼瘋的鮑秉德家的……本是仁義之鄉(xiāng)的小鮑莊卻用貧窮和愚昧筑起了對外冷漠與封閉的行為方式。在第二個創(chuàng)作階段,王安憶不僅對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反思,更對人性進行反思?!缎〕侵畱佟贰痘纳街畱佟贰跺\繡谷之戀》便是其中的代表。王安憶以“性”作為切入點來探索男人和女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通過性愛來探究生命的本體價值,從生命的原生態(tài)來尋找生命的原動力。由此可見,以《小鮑莊》和“三戀”為代表的作品構成了王安憶的“文化反思”小說體系。
進入20世紀90年代,王安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階段?!妒迨宓墓适隆烽_始出現(xiàn)新的解構性敘事模式,被看作先鋒小說代表作的《紀實與虛構》是她深味“文學是創(chuàng)作,小說是虛構”的結果,這些都預示著王安憶所開始的一系列新的嘗試。到1999年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標志著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堕L恨歌》共分為三部:第一部從上海最常見的弄堂入手引出上海弄堂里最常見的女兒:王琦瑤。王琦瑤既是個體又是一類人,她的故事也正是許許多多舊上海女性的代表。第二部是故事的高潮。王琦瑤開始進入人生的整合期,再度返回上海,上海已不再如往日繁華。王琦瑤又再次回歸為弄堂的女兒,仿佛故事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王琦瑤身邊一直圍繞著不同的男性,他們分別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于是,王琦瑤的家成為會客的聚集地,他們?yōu)榱顺院荣M盡了心思,看似熱鬧實則空虛。第三部著重描寫王琦瑤的女兒薇薇——她是新一代上海女性的代表。既是王琦瑤所代表的老一代上海女性的延續(xù),又是一種突破。上海灘再一度繁華熱鬧起來,可惜并不屬于一度想找回昔日的光彩和榮耀的王琦瑤。就像一個時代無論多輝煌也終將成為過去一樣,王琦瑤也在凄涼與寂寥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在《長恨歌》中,王安憶更加注重上海的都市文化的描寫,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繼張愛玲筆下的上海灘之后的上海模樣,也使其成為王安憶“都市小說”系列中的代表作。
綜上所述,從最新力作《匿名》追溯至最初的雯雯系列,無論最初的知青文學還是尋根文學或是都市文學,每一股文學潮流中都可以看到王安憶的身影。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歷程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和轉折,她所涉及的題材之廣泛、手法之多樣都使其堪稱當代文壇上不可多得的文學大家。
從王安憶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她比較明顯的創(chuàng)作轉變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部作品中:尋根文學的代表《小鮑莊》是王安憶由初期向中期的第一次轉變,其次《叔叔的故事》為代表的作品掀起了她創(chuàng)作的第二次轉變,而在這次轉變之中,又以《長恨歌》堪稱之最??傊赌涿分暗淖髌吩趧?chuàng)作視角、敘事結構、文化意義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點。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其創(chuàng)作視角除了與自我的價值認同及人生哲理的融入之外,還與時代這個大背景難以分離。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過程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視角與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在“文革”結束后的20世紀80年代,“文革”十年中潛在的各種文化、人性等潛在問題開始再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之中并再一次得到了審視,于是王安憶便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自覺進行文化探索的作家之一。這時,政治氣息不再那么濃郁,作家也有較為寬泛的寫作氛圍。王安憶的《小鮑莊》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缎□U莊》以對儒家的仁義之道作為創(chuàng)作視角進行切入,王安憶以冷靜的眼光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審視批判。小鮑莊里的每個人都充斥著麻木冷漠,哪怕是面對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也并沒有激起父親鮑彥山的興奮。因為有生計這個更大的難題橫在他們面前??善褪沁@個撈渣成了全村仁義的代表,也間接襯托出村里人的自私,流言的殘忍等種種反仁義的行為。最終一場洪水使撈渣成為舍身救人的小英雄,他的行為是一個大寫的仁義,可并未喚醒整個小鮑莊的覺醒。于是,王安憶從審視仁義的創(chuàng)作視角出發(fā)對人類精神家園進行新一輪的探索。如果說《小鮑莊》是對精神家園中道德墮落的涉及,那《叔叔的故事》則表現(xiàn)出王安憶對遺失的精神家園的進一步探究。這遺失的精神家園也不再發(fā)生在落后、愚昧的農村,而是在知識分子內部。王安憶以自己叔叔的故事為依托將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與人格缺失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視角。叔叔是一名成功的文學作家也是精神領袖,可作為敘述者的“我”追根溯源,企圖從頭到尾對叔叔也即叔叔那一代知識分子進行全新的拆解和闡釋。叔叔最初也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可是隨著生活的打磨也開始變得渾渾噩噩,那些最初的生活信仰全部拋在腦后。與女學生之間的緋聞是叔叔尊嚴的第一次喪失,也表現(xiàn)出他的怯懦,在自己發(fā)達的時候選擇離婚以及對兒子的逃避與應對都反映出叔叔以及這一代知識分子并不偉大之處,原本以精神領袖、成功人士來看待的叔叔其實也就是一個有諸多缺點的普通人。鑒于此,王安憶將創(chuàng)作視角緊緊地嵌在這一代知識分子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的精神世界淪喪的。到了《長恨歌》王安憶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視角轉向了上海文化與上海女人。在王安憶筆下,上海文化與上海女人是難以分割的整體,兩者互相滲透。作為上海女性的代表王琦瑤,她身上表現(xiàn)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舊上海繁華、奢靡的文化,王琦瑤的女兒薇薇則代表著新時期的上海文化,新鮮、多元。只可惜王琦瑤一直活在舊上海的一派繁華中難以自拔,十分凄慘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王安憶以上海的文化與上海女性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視角,無疑是一個新的突破。
從《小鮑莊》《叔叔的故事》《長恨歌》來看,王安憶的敘事結構呈現(xiàn)出多樣化。在《小鮑莊》中,王安憶采取了并置式敘事,在故事展開過程中,分別以文化子、小翠子,拾來與二嬸的愛情糾纏以及鮑秉德家、鮑彥山家等五組以上家庭為線索,齊頭并進、交叉敘述,帶給讀者一種事件雖眾多但并不孤立的感覺。人物設置上,王安憶采取了人物列表式,這不僅有利于敘事更加清晰明了,也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動立體,與并置式的敘述結構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叔叔的故事》王安憶另辟蹊徑,“采取的是解構性敘事模式”,這種敘事結構無疑讓人眼前一亮,它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對故事進行敘述,而是交代敘述故事的動機,將自己如何構思故事的思路呈現(xiàn)給讀者。由于叔叔他的故事并不完整,所以王安憶在敘述過程中采取主觀補充的方式,敘事結構并不以寫實為主,并且反細節(jié),將作者自己的思路與想法和叔叔客觀存在的故事片段相結合,達到了虛實結合的效果。而《長恨歌》則是將王安憶細密、圓熟的敘事結構展露無遺。《長恨歌》中最突出特點就是細密:不僅人物的內心描寫細密,就連一件禮服、一頓食物都寫得十分細密精致。《長恨歌》的敘事結構表現(xiàn)為一個圓,始于起點又終于起點,正如王琦瑤在死時才意識到原來多年前在片場看到的那個死去的女人,便是她自己,將故事巧妙地重疊在一起,也給人一種歷盡千辛萬苦,原來一切都早在最初埋下了伏筆的釋然感。綜上可看出,王安憶就像是一位手藝人,對各種敘事結構都得心應手,并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帶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在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一直都堅持著對文化的表達與探尋,所以不同時期的作品也表達著不同時期所特有的文化意義。在《小鮑莊》中用仁義的墮落來警醒著世人,小鮑莊里對拾來和二嬸的另眼相看,對鮑秉德家的不能生育的流言蜚語,直到把她逼瘋好像才有了值得可憐的地方便不忍再碎念。收養(yǎng)小翠雖是仁義之舉但也打著童養(yǎng)媳的目的……這一切都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的墮落,以及在現(xiàn)實利益面前人的利益戰(zhàn)勝了仁義。王安憶正是通過《小鮑莊》與當時高歌文化應該尋根的潮流相悖而馳,以對孔子所提倡的仁義進行反諷,激起了人們對文化的深度反思。《叔叔的故事》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文化予以關注,那一代看似風光,高歌理想的知識分子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懦弱與庸俗,他們口中所高歌的理想與信仰正是他們所遺失的,那些以叔叔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們也陷入一種文化的空虛與精神遺失的迷茫痛苦中,王安憶成功地用《叔叔的故事》引起知識分子對自身文化境遇的審度,意義非凡。作為里程碑式作品的《長恨歌》則有較為豐富和多元的文化意義,王安憶以王琦瑤沉醉于上海昔日舊夢卻最終慘死為例,蘊含了人不應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僅寄托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的曾經(jīng)這一文化內涵,同時又將上海四十年的繁華奢侈的文化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多元、多變的文化樣貌完整呈現(xiàn),形成一幅完整的上海文化圖,具有深厚的都市文化意義。
綜上所述,王安憶在創(chuàng)作視角上從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到對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探究再到對上海文化的探索,都足以表現(xiàn)出她創(chuàng)作視角的開闊;開闊的創(chuàng)作視角需要更加多樣的敘事結構來表現(xiàn),從并置式敘事到解構性敘事再到圓熟縝密性敘事,王安憶不斷地創(chuàng)新自己的敘事模式來豐富自己的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層含義,王安憶從未停下自己對于文化意義的探索,無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墮落表現(xiàn)的批判、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失落,還是都市文化的表現(xiàn)都體現(xiàn)著她創(chuàng)作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為當代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2015年末,王安憶攜新作《匿名》歸來,再度引起文壇的關注,評論界都稱王安憶這次做了史無前例的大突破,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巨大變化。連王安憶自己也史無前例地召開了人生第一場新書發(fā)布會,稱自己在寫好這部小說之后十分忐忑,于是便想迫切地聽到一些回應,并稱“自己有勇氣寫了一部不好看的東西”。
《匿名》講述的是一起陰錯陽差導致的綁架案。男主人公“他”因失憶被拋在了荒山中生存后又去了古丈被養(yǎng)老院收留。在啞子的帶領下“他”在荒山脫離了現(xiàn)代文明,但“他”卻有潛在的文明印記留下。與《魯賓遜漂流記》中獨自一人在荒野的魯賓遜不同,“他”所處在的環(huán)境并不是完全的荒野,是一種遠古文明狀態(tài),墻壁上有古人留下的圖文,啞子也用文字與“他”交流,“他”雖然處于失憶的狀態(tài),但潛在的現(xiàn)代文明還殘存在他的意識中,腦中總蹦出讓“他”自己都嚇一跳的至理名言??墒?,“他”到底是誰呢?王安憶并沒有明確交代“他”姓甚名誰,而是用“吳寶寶”這樣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稱呼來指代他,“他”自己也在不斷地尋找自己到底是誰,直至故事結束王安憶還是讓所有人都在尋找“他”到底是誰的狀態(tài)。
在《匿名》中王安憶采取的是嵌套式的敘事結構:在一起失蹤案這個大故事中嵌套了很多個小故事,如啞子身世的故事、二點玄幻預感的故事、麻和尚開辟自己領土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單獨成立,但又逃離不了失蹤案這個大背景,使整個敘述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飽滿又不單一。對于人物的設置也是以“他”為中心進行輻射狀散開,先是遇到的麻和尚和啞子,再是二點、小先天、所長、敦睦等一系列人物的出場都和主人公他發(fā)生或多或少的交集,使得整個故事的人物主次清晰。《匿名》的敘事結構與以往的作品都存在著差異,但與《小鮑莊》之間卻有著些許的相似之處:王安憶在《匿名》中對故事的設置盡管采取的是嵌套式,但在故事的敘述方面也使用了《小鮑莊》中的并置式敘事,如“他”失蹤的經(jīng)過與妻子楊瑩瑛對他的尋找這兩條主線索的敘述便是同時展開,并置而行。由此也可看出《匿名》敘事結構的豐富性。
《匿名》中王安憶堅持了她善于運用細節(jié)這一特長,延續(xù)了《長恨歌》中對物品與人物心理的描寫,如主人公“他”被綁架在車后備廂時對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的壓抑和封閉性以及人物內心的感受與想法有大篇幅的描寫。有所突破的是,王安憶將細節(jié)作為了故事發(fā)展的線索,在楊瑩瑛這里,細節(jié)是她尋找丈夫的線索,“夾子里還有一個貼袋,里面有名片。掏出來,撲克牌似的排開在桌面,一半是自己的,職務是部門經(jīng)理,又有女兒女婿各一張。余下的六七張名字陌生,總歸是業(yè)務上的往來……”由丈夫生前錢包里存留的名片這一細節(jié)一步步地找到了蕭小姐大致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在“他”這里從文字、數(shù)字、排列歸類這種種細節(jié)來找尋自己到底是誰,從哪來,發(fā)生了什么。王安憶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jié),每個人的每句話、每個動作都預示著接下來事態(tài)的走向,使細節(ji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赌涿分斜容^有趣的細節(jié)是對公路的描寫,“天光薄亮,一條省際公路橫陳眼前”,“這是一個山包,大約是過路人起的名字,叫做‘野骨,就知道多么的荒涼,后來修盤山公路,才將山包切西瓜般切開,爆出了內瓤……這公路就是穿心箭,沒什么擋得住”。王安憶之所以描寫公路是因為“她想讓一個人離開城市,而城市有發(fā)達的交通系統(tǒng),描寫交通是一種現(xiàn)實需要,并且公路是自然以外的人為象征,不僅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間,還把城市、農村、文明和荒蠻連接了起來”。足以體現(xiàn)王安憶對細節(jié)所賦予的內涵十分豐富。
有評論家稱王安憶的《匿名》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抽象性,除了主人公的身份不明確外,直至故事結尾,“他”是否還是當初走失的那個老人連“他”的家人都不確定,需要用DNA檢測來確定。一切看似水落石出、開始明確的時候,卻又隨著主人公的沉船顯得一切都撲朔迷離了起來,“他”到底是誰?在“他”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整部作品都隨著“他”間斷、重復的記憶陷入一種抽象性之中,越想看清的結局和緣由越讓人捉摸不定。王安憶還在故事的講述中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巫術等因素,讓故事蒙上了一層抽象的玄幻色彩。但是王安憶又用寫實的手法將故事拉回到現(xiàn)實中,使整部作品產(chǎn)生了強大的戲劇張力。《匿名》雖說抽象,但有具體所指:現(xiàn)代文明。王安憶以失蹤的主人公“他”作為中介,先是讓“他”“脫離現(xiàn)代文明進入到類似遠古時代的荒山中生存,這一過程可以看作是現(xiàn)代人的退化”。后來,他又經(jīng)由二點去到古丈開始從一個遠古荒山來的人接觸現(xiàn)代的環(huán)境和人,又喚醒了“他”的現(xiàn)代文明意識,這又是一個進化的過程。通過“他”關于文明的退化又到進化,將人類幾千萬年的進化過程濃縮在主人公自己身上,使讀者切身感受到文明的進程和人類的進化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表現(xiàn)出王安憶對生活在文明夾縫中的現(xiàn)代人處境的思索。當今時代可謂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文化的更新速度都異??焖?,很少有人再對歷史、過去乃至文明的進程感興趣,人們把越來越多的著眼點放在當下和未來。王安憶將主人公“他”扔在遠古文明的狀態(tài),無疑是通過“他”的視角將文明的遺跡一點點拼湊,通過發(fā)現(xiàn)前人一層層的生活積累讓我們再度領略文明的魅力。人類的文明進程復雜又偉大,在現(xiàn)代文明瀕臨塌陷的今天,更需要我們放慢腳步去學習與體悟文明的內涵和深意,并不斷地將其精華豐富與發(fā)揚。王安憶說:“因為匿名嘛,文字就是名?!薄拔淖旨仁敲?,也是明,還是銘,文明刻下來的記號?!爆F(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王安憶通過對現(xiàn)代文明這一著眼點來挖掘生活中,乃至人性中潛在的抽象美學,這是一種新的探索與突破。
綜上所述,無論是最初的雯雯系列還是新作《匿名》,王安憶一直沒有停下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前進的步伐。作為一位文學大家,王安憶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人文關懷,關注著當下人類的精神文明狀態(tài)。通過對王安憶前后期創(chuàng)作的對比,不難看出《匿名》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作突破;同時,也呈現(xiàn)出王安憶作為一名不斷突破自我的作家,她身上所展現(xiàn)的大家風范。
參考文獻:
[1] 許旸.王安憶談新作《匿名》:我慢熱,請耐心點[N].文匯報,2015-12-15(10).
[2] 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徐麗馨.論王安憶九十年代中期的創(chuàng)作轉變[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4] 丁帆.中國新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 張萍.王安憶《叔叔的故事》的解構性敘述模式[J].名作欣賞,2012(12).
[6] 王安憶.你要有勇氣寫一部不好看的東西——《匿名》新書發(fā)布會[J].收獲,2015(6).
[7] 王安憶.匿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8] 王安憶,張新穎.《匿名》對談:文明的縫隙,除不盡的余數(shù),抽象的美學[N].文匯報人文聚焦,2015-12-18(7).
[9] 梁偉.王安憶:這一次出乎你的意料[J].中華兒女,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