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婧
摘 要:沈炳震,字寅馭,自號東甫,浙江歸安竹墩人,娶姚氏,育有七子。他生于康熙己未(1679)正月十四日,少時即聰慧過人,籍學宮后日有名,然省試八次均未中進士,遂謝舉子業(yè)。他篤志古學,后被舉薦參加乾隆元年(1736)博學鴻詞科,復不遇,歸二年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但是目前學界對于沈炳震的研究較少,且大多集中在其著作《新舊唐書合鈔》上,而對于人物生平未有詳細研究,故撰此文,從家族和社會(科舉)兩方面進行考察。
關鍵詞:沈炳震 竹墩沈氏 丙辰詞科
一、家族溯源
沈氏名炳震,字寅馭,自號東甫,浙江歸安竹墩人,娶姚氏,育有七子。他生于康熙己未(1679)正月十四日,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沈氏家族可謂明清江南望族之一,而竹墩沈氏是近世最有影響的吳興沈氏族支,清儒全祖望稱曰“歸安之沈為吾浙西閥閱世家第一”?!皡桥d”取“吳國興盛”之意,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孫皓為護衛(wèi)亡父孫和在烏程的陵墓,升設吳興郡。這標志著平原地區(qū)地位的提升,同時也是沈氏望族的來源。正如《竹溪沈氏家乘》稱:“竹墩支者,子長卿居千金,世孫子敬贅施氏居此。后少司馬子木謚恭靖,憲副子來,大司空儆炌謚襄敏。是為竹墩之源。”在明代,沈氏有子木、儆炌、胤培祖孫三代皆名列九卿,尤其子木、儆炌二尚書,創(chuàng)造了竹溪沈氏第一個輝煌的巔峰。其家族溯源如下:沈子木,字汝南,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歷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贈兵部尚書,謚“恭靖”;沈儆炌,字叔永,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歷河南左布政使、光祿寺卿、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右侍郎、工部尚書,謚“襄敏”;沈莊卿,字君端,廩生蔭太常寺典簿沈儆炌長子;沈鐘元,字體長,貢生,授知縣,未上而卒,沈莊卿長子;沈角,字麟兮,庠生,沈鐘元子;沈雍,字升孫,貢生,選授平陽儒學教諭,沈角子。沈雍為沈炳震之父,原名棟衍,入清后改名為雍。他原本應承襲錦衣衛(wèi)百戶,但時值鼎革之際,文稱“公原諱棟衍,承高祖蔭,應襲錦衣衛(wèi)百戶。年三歲時報名兵部,得旨出幼之日承襲。不數年,明社已移人”。上文可感其凄涼無奈之意,這種受挫也可看作是沈氏家族衰落的一個原因。沈雍原配金氏,金氏病亡后繼配董氏,家中有四子。長子炳貞(1664—1721)字朗恒,號潔庵,庠生入國學,據書記載:“沈炳貞以子生遴贈奉直大夫,陸涼州知州。”另外,在《湖州府志》中亦有記載:“沈雍以孫生遴贈奉直大夫,陸涼知州?!敝僮訛楸?。叔弟炳巽(1681—1756)字繹旃,號權齋,為國學生、候選州同,曾效力于河工,并致力于《水經注》研究,著有《水經注集釋訂訛》四十卷,此書“凡從前篇簡脫漏,文字蹐駁,首尾顛躓,句讀轉易者,一一正之,復還道元之舊觀……且其發(fā)端,本出東甫,繹旃實竟其緒。篤學嗜古之勤,終不可沒焉”,此外還有《權齋老人筆記》四卷、《權齋文稿》一卷、《續(xù)唐詩話》和《全宋詩話》。幼弟炳謙(1685—1751),字幼牧,號勞山,亦貢生,并于乾隆元年(1736)與炳震共舉博學鴻詞科。
由此可見,雖然康乾時期竹墩沈氏已經處于衰落期,沈炳震兄弟皆為生員,科舉不顯,但都是著名學者,在文化方面成就頗大。沈炳震性仁孝,其父沈雍卒于官舍,炳震兄弟皆在家侍母而不知,趕到之時已是卒后二日。當時有風俗客死者靈柩不宜入家,然炳震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焉。有父死異鄉(xiāng)而柩不歸故居之理?”他力排眾議奉中堂,旁觀者咸服其知禮。等到將其父下葬之后,又廬居盡哀,“盡禮蔬食三年……家祭上冢,必愾慕慘戚,四十年如一日也”,可謂君子知禮也。他又敬愛其弟,時稱昔有蘇氏子瞻、子由兄弟師友,古今艷稱,于今再見其人哉。贊曰:“歸安之沈為吾浙西閥閱世家第一,自明時恭靖、襄敏父子二尚書稱名卿……東甫兄弟三人固其中碧梧翠竹也。”
二、科場失意
沈炳震幼年時便聰慧過人,及至稍長喜歡博覽群書,記憶力超群,年十五受知于學,以明經補貢生后,日有名。然而從康熙丙子至甲午(1696—1714),他八次參加省試均不得一遇。其友人在碑文稱:“甲辰綁藺,已被蔗入彀,終以策問語過激見黜?;蛴戎?,東甫笑曰:‘吾知盡言無隱而已,得失何問哉。嗣是亦不復應試矣。”從碑文可知,策問言語過激是沈炳震科舉不中的原因之一,沈氏亦笑答自己乃是盡言所知無隱也。但據其弟炳巽所言“兄少凝重簡默,言笑不茍,在父母側怡聲下氣,進止不失尺寸”可知,一方面炳震本身簡默少語,又恪守禮制,事父母尚不失分寸,另一方面,古代士子寒窗苦讀無非是望考取功名,尤其是沈氏家族此時衰落,想必重振家族的愿望十分強烈,不然也不會出現省試八次之多,卻為何在科舉應試中因言語過激而見黜?個中緣由耐人尋味。沈氏當年應試策問文字已無法看到,筆者猜想大概是東甫與周遭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愛好理想與當時政治環(huán)境及社會風氣的相悖、沖撞之下的必然。其弟炳巽亦稱:“而先生之至亦倦矣,遂謝舉子業(yè),專攻古學?!?/p>
乾隆元年(1736)詔舉博學鴻詞科,沈炳震因錢陳群故乃得詹事王奕清舉薦,其弟炳謙為右副都御史程元章所舉,炳震遂攜《新舊唐書合鈔》與弟二人共同赴京。丙辰詞科先后應召者二百六十余人,而其著作之富莫如炳震,眾人皆論此科為東甫開。然而召試廷殿仍不遇,兄弟二人一并放還,沈炳震也于歸后二年去世。究其懷才不遇之由,當從朝廷和沈炳震自身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乾隆元年(1736)的博學鴻詞科(即丙辰詞科)之背景,是因為雍正皇帝“以康熙特開博學鴻詞科,已越數十年,當修曠典,嘉予旁求”,于雍正十一年、十三年二月及十一月多次下詔書令內外臣子舉薦“博學鴻詞”之選。然而事未竟而山陵崩,最終由乾隆皇帝“繼世宗憲皇帝之志”,玉成其事。此次共錄十九人,可見錄取率很低。如孟森先生所說:“己未唯恐不得人,丙辰唯恐不限制……己未為上之所求,丙辰為下之所急?!?此外,“乾隆丙辰詞科,有嘉興張庚,僅剩二句未謄完,日以暮,被逐;吳江迮云龍,早完卷,因足癢脫靴欲搔,侍臣以為失儀,亦被逐”的記載中,略可見丙辰詞科取士的苛刻,可見官方對待士子的態(tài)度帶有一定的傲慢性。
另一方面,沈炳震八次省試不中后,遂專心于古學,吳斯洺稱其:“鄙棄帖括,自樂以古文為制義。”其一生致力于考證求索,“自六經三史以及諸子百家,無不究心博覽。丹鉛批閱者數十部。鉤纂考訂者亦二十余種”。然而在當時朝中八股取士的風氣下,這種古貌古心之研究并不為時風眾勢之人所喜。因此雖然沈炳震個人所著甚豐且得多人賞識,其時“子取東甫諸書以呈戶部侍郎臨川李公,臨川驚喜曰:‘不意近世尚有此人!亟欲推挽之”,最終卻在臨川李公左遷后不了了之。炳震失意而歸,歸二年卒于乾隆丁巳(1737)十二月初三日,享年五十有九,終其一生,始終未能得意于科舉??梢姡孔雍翱嘧x往往只學應試之八股文,問其經史古學卻驚愕不讖何語也,而正是這樣的人卻能高中科舉,淵博如東甫卻只能郁郁而終,不得不說是當時社會的悲哀。后論曰:“八股興而古學廢,有問以經史而瞠目拄顎不讖何語者,然其人往往取科第去,而枕經作史之人湮郁以終,東甫其一也。古人有云:各從所好。士之輕一時志千古者,尚堅其志哉?!?/p>
三、結語
沈炳震一生科場失意,以明經充貢生卒,未能在仕途官場上重振沈氏家族“祖孫三代皆名列九卿”之榮光。作為文人士子,沈氏并非懷才不遇之輩獨一人,實乃是當時社會風氣下失意者之一。然而作為一代史學家,其著述等身,其生平最用心之作《新舊唐書合鈔》在生前雖然未曾看到刊行,但在卒卻后流傳于世且廣為參考征用,首開《唐書》整理之風氣,并且影響了乾嘉考據學派。如墓志銘所云:“郁于生前,榮于身后,士論重之?!?/p>
參考文獻:
[1] 龔肇智.嘉興明清望族疏證[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2] 周揚波.從士族到紳族 唐以后吳興沈氏宗族的變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 沈秉成.竹溪沈氏家乘[M].光緒十年本.
[4] 沈炳巽.權齋文稿(卷一)[M].吳興劉氏嘉業(yè)堂.
[5] 陸心源修,丁寶書纂.歸安縣志(卷三十)[M].光緒八年刊本.
[6] 宗源瀚修,周學濬纂.湖州府志(卷十六)[M].同治十三年刊本.
[7]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M].長沙:岳麓書社,1998.
[8] 錢儀吉.碑傅集(卷一三三)[M].揚州:揚州古籍書店,1984.
[9] 沈炳震.唐書合鈔[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10]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11] 邱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2] 宋永祥.乾隆元年博學鴻詞科及其與學術、文學之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