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俊,王志璽,張欣,李萍,崔晶,趙飛,松江勇次,楠谷彰人,崔中秋,4,通信作者
?
移栽期對優(yōu)質稻米產(chǎn)量及食味的影響
呂文俊1,王志璽1,張欣1,李萍1,崔晶1,趙飛1,松江勇次3,楠谷彰人2,崔中秋1,4,通信作者
(1. 天津農(nóng)學院 農(nóng)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天津 300384;2. 香川大學,日本 香川 761-0795;3. 九州大學,日本 福岡 812-8581;4. 天津市農(nóng)作物研究所,天津 300384)
為明確優(yōu)質水稻的最佳移栽期,探討移栽期對優(yōu)質水稻品質的影響,豐富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依據(jù),提高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按照現(xiàn)行的天津移栽時期提前或推遲移栽期,進行產(chǎn)量和產(chǎn)量構成要素的調查,同時進行糊化特性和食味品嘗試驗,并結合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對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要素和食味品質特性的影響分析,對‘津川1號’、‘津原E28’和‘津原45’3個品種進行移栽期試驗,分析了移栽期至出穗期積溫和產(chǎn)量、產(chǎn)量構成要素、糊化特性及食味品嘗試驗綜合評價值之間的相關性,旨在獲得天津地區(qū)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的理論基礎和數(shù)據(jù)支撐。結果表明:食味品嘗試驗的綜合評價值與移栽至出穗積溫之間呈極顯著性負相關(≤0.001);移栽期的推遲導致產(chǎn)量降低,但水稻食味品質得到相應提高。因此,適當推遲移栽期有利于提高優(yōu)質水稻食味品質。
水稻;栽培;食味品質;產(chǎn)量;產(chǎn)量構成要素
我國作為世界上粳稻生產(chǎn)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高產(chǎn)、優(yōu)質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1]。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們由吃飽轉向吃好,稻作研究由注重產(chǎn)量轉變?yōu)樽⒅仄焚|。
大米品質主要分為加工品質、外觀品質、食味(蒸煮)品質、營養(yǎng)品質、貯藏品質[2-3]。目前,水稻品質食味的研究日益受到農(nóng)業(yè)部和消費者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水稻食味不僅受品種自身遺傳因素影響,還受栽培技術影響,水稻的移栽期、灌漿溫度、土壤、倒伏、水管理、收獲期、儲藏條件等都會影響大米的食味[4]。近年來,印度、中國等產(chǎn)稻國受干旱、高溫等影響,中國、菲律賓等產(chǎn)稻國受臺風等影響,水稻面積和單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5]。移栽期是水稻生育的關鍵時期,由于國內(nèi)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術,前期集中育秧,后期移栽到大田,移栽期是水稻進入大田生育的第一個生育期,適宜的移栽期和秧苗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水稻后期長勢,移栽期對水稻生長特性、稻米品質等均有一定影響。姚義等研究表明,播期會影響直播稻的產(chǎn)量及其構成、干物質累積和群體生長率[6];盧錦榮等研究表明,隨著播期推遲,稻米的堊白率、堊白度明顯下降[7]。移栽期延遲,往往會導致蛋白質含量及直鏈淀粉含有率增加、最高黏度值及崩解值降低,進而導致水稻品質食味降低[8]。此外,由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品種自身遺傳特性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需改良品種提高食味,而環(huán)境條件尤以溫度對于水稻產(chǎn)量和食味的影響較大[9]。溫度影響水稻的生殖生長及營養(yǎng)生長,適宜的移栽期可使水稻接受較大積溫的光合作用,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稻的食味。因此有必要研究移栽期對水稻食味影響的規(guī)律,探索移栽期對水稻食味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確定適宜的移栽期,完善水稻栽培技術。
近年來,水稻以灌漿期高溫條件下大米品質戰(zhàn)略研究為主。水稻灌漿期高溫耐性遺傳解析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等成果對育種研究影響很大[10]。改善栽培技術和強化粳稻食味品質育種具有重大意義。金正勛等研究表明,氣象因素對稻米品質有一定影響,其中溫度對稻米品質影響最大[11]。本研究選取‘津川1號’、‘津原E28’和‘津原45’3個品種,分析移栽期至出穗期積溫和產(chǎn)量、產(chǎn)量構成要素、糊化特性和食味品質的相關性,以獲得天津地區(qū)優(yōu)質水稻栽培技術的理論基礎,為天津地區(qū)水稻生產(chǎn)提供實踐指導。
試驗于2017年在天津市寶坻區(qū)雙王寺(北緯39°38′20.35″,東經(jīng)117°15′22.44″)試驗田進行,試驗田肥力適中,適合水稻生長。
供試品種為天津農(nóng)學院育成并審定通過的品種‘津川1號’,全生育期170 d;天津原種場育成并審定通過的品種‘津原45’,生育期178.8 d;天津原種場育成并審定通過的品種‘津原E28’,全生育期177 d?!蛟璄28’和‘津原45’作為‘津川1號’對照品種。
試驗設5個移栽時期,標為I、II、III、IV、V,分別對應5月9日、5月19日、5月28日、6月10日和6月30日5個移栽時期,各時期間隔10 d(第4期至第5期間隔20 d),以5月28日(III)移栽期為對照,田間規(guī)劃見圖1。南北兩個方向重復,取消田間差異。每個移栽期設2個重復,每小區(qū)面積為18 m2(3.0 m×6.0 m),22.2株/m2,株距為0.15 m,行距為0.3 m,播種時間根據(jù)移栽日期提前30 d左右,分別為3月22日、4月6日、4月20日、5月8日和5月28日。出穗時期見表1。單株手插種植,移栽秧齡為3.5~4.5葉,田間肥水管理同當?shù)爻R?guī)大田水平。
圖1 田間規(guī)劃圖
注:A代表‘津原E28’;B代表‘津川1號’;C代表‘津原45’
表1 出穗期調查 月-日
1.4.1 溫度調查
調查2017年天津市寶坻區(qū)3個水稻品種移栽至出穗期間積溫和平均溫度、出穗至收獲期間的平均溫度(氣象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氣象數(shù)據(jù)網(wǎng)》)。平均溫度取當天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平均值,積溫取平均溫度總和。
1.4.2 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要素測定
在出穗期40 d后進行收獲,每小區(qū)取10株進行室內(nèi)考種,調查有效穗數(shù)和總稻谷數(shù),經(jīng)鹽選后(鹽水密度為1.06 g/L),測定實粒數(shù)和千粒重,結實率=(下沉稻谷數(shù)/總稻谷數(shù))×100%,再收獲50株進行產(chǎn)量測定及食味品嘗試驗。
1.4.3 收獲后理化指標測定
RVA特性值中的最高黏度值(peak viscosity)和崩解值(breakdown,最高黏度值-最低黏度值)采用澳大利亞Newport公司制造的RVA-4型(Rapid viscos analyzer, RVA)黏度分析儀測定,單位是RVU(rapid visco units)。
1.4.4 食味品質感官品嘗鑒定
品嘗試驗前1天將稻谷碾磨成精米,取500 g左右精米過篩,除去碎米與雜質,精確稱重,測定水分含有率,按照天津市食味水稻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試驗總結出的《品嘗試驗加水量》表計算用水量,見表2。用專用淘米用具淘米,由多人同時開始,淘洗時不斷用手輕輕揉搓,淘洗3次后瀝干水分,把米倒入鍋中,精確加入水量,見表3。浸泡30 min后,放入型號一致的電飯煲中蒸煮,米飯煮熟后燜10 min,打開鍋蓋,由外向里輕輕翻動米飯,再蓋上鍋蓋燜10 min,使米飯的香味均勻擴散。
本試驗依據(jù)天津市食味水稻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10份法(新)進行。將試驗材料根據(jù)品種分成3組,對照品種(正常移栽收獲的天津地區(qū)主栽品種‘津原45’)和同一品種不同移栽期試驗材料同一組進行比較,評價項目包括米飯外觀、味道、飯香、黏性、硬度及綜合評價等6項。將對照品種的各項指標設定為0,每個食味品嘗試驗指標分為7個等級,所測材料指標與對照相仿的,定為0分;比對照好的為正,依據(jù)對比程度,將供試材料分為1、2、3;同理,比對照差的為負,分別是-1、-2、-3。1號為 ‘津原45’,按當?shù)卦耘喾椒ǚN植收獲,2~6號為同一品種不同移栽期,序號和時期自由組合(參與食味品嘗試驗的品鑒員由天津農(nóng)學院具有一定辨別能力的教師和學生組成,人數(shù)在20人左右,男女比例約為1∶1)
表2 品嘗試驗加水量
注:加水量根據(jù)300 g精米換算得到
表3 品嘗試驗實際加水量
1.4.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3辦公軟件對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
2.1.1 溫度考察
由圖2可知,2017年平均溫度符合天津寶坻區(qū)歷年平均溫度趨勢,2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溫度略低于歷年平均溫度,5月中旬至6月上旬平均溫度略高于歷年平均溫度,6月中旬至9月下旬平均溫度均高于歷年平均溫度。
圖2 2017年平均溫度考察
注:----代表歷年平均溫度(1981—2010);◇代表2017年平均溫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氣象數(shù)據(jù)網(wǎng)》
2.1.2 不同品種移栽期溫度變化分析
3個品種移栽期生育期溫度平均值及方差分析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3個品種移栽至出穗期間積溫均隨移栽期的推遲而降低,‘津原E28’和‘津原45’移栽期至出穗期積溫具有顯著性差異(≤0.05),‘津川1號’除第2期也具有顯著性差異(≤0.05);3個品種移栽期至出穗期平均溫度隨著移栽期的推遲升高,3個品種移栽期至出穗期平均溫度均具有顯著性差異(≤0.05);出穗至成熟期平均溫度隨移栽期推遲而降低,3個品種各時期均具有顯著性差異(≤0.05)?!虼?號’移栽至出穗期積溫較同期的‘津原E28’和‘津原45’低;‘津川1號’前兩期移栽,至出穗期平均溫度較同期的‘津原E28’和‘津原45’低,后3期較同期其他2個品種高;‘津川1號’出穗至收獲期平均溫度較同期其他2個品種高。
圖3 不同移栽期生育期溫度
注:圖中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時期在0.05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同一時期從左往右分別代表‘津原E8’、‘津川1號’、‘津原45’,下同
2.2.1 不同品種移栽期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要素分析
由圖4可知,隨著3個品種各時期移栽至出穗時間逐漸縮短,‘津原E28’穗數(shù)逐漸減少,第1期和第5期具有顯著性差異(≤0.05,下同);‘津川1號’穗數(shù)逐漸減少(除第2期),無顯著性差異(>0.05,下同);‘津原45’穗數(shù)逐漸減少(除第1期),第2期與其他4期具有顯著性差異;‘津原E28’每穗粒數(shù)逐漸增加(除第5期),第4期和第1期具有顯著性差異;‘津川1號’每穗粒數(shù)逐漸增加,第1期和第4、5期具有顯著性差異;‘津原45’每穗粒數(shù)逐漸降低(除第4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原E28’結實率逐漸增加(除第4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川1號’結實率逐漸增加(除第5期),但無顯著性差異;‘津原45’結實率逐漸增加(除第4期),第5期和第1期具有顯著性差異;‘津原E28’千粒重逐漸增加(除第4期),第5期和第4期具有顯著性差異;‘津川1號’千粒重逐漸降低(除第3期);第1期和第2、4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原45’千粒重第5期最小,第3期最大,無顯著性差異;‘津原E28’理論產(chǎn)量以第3期最高,第5期最低,無顯著性差異;‘津川1號’理論產(chǎn)量第3期最高,第5期最低,無顯著性差異;‘津原45’理論產(chǎn)量第2期最高,第1期最低,第3期和第4、5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原E28’實際產(chǎn)量第4期最高,第5期最低,第2期和第3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川1號’實際產(chǎn)量第3期最高,第5期最低,第3期和第4期無顯著性差異,第1期和第2、5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原45’實際產(chǎn)量第2期最高,第5期最低,第1期和第3、4期無顯著性差異,第2期和第4期無顯著性差異。
2.2.2 不同品種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和實際產(chǎn)量的關系
由圖5可知,實際產(chǎn)量和移栽至出穗期積溫=0.597**,呈極顯著正相關(≤0.01),隨著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升高,實際產(chǎn)量增加;且‘津原E28’和‘津原45’呈顯著正相關(≤0.05)?!蛟?5’的實際產(chǎn)量高于‘津川1號’和‘津原E28’。
圖5 不同品種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和實際產(chǎn)量的關系
注:◇代表‘津原E28’; □代表‘津川1號’; △代表‘津原45’; ……代表‘津原45’; ——代表‘津川1號’; ---代表‘津原E28’; ns表示無顯著差異(≤0.05), *表示有顯著性差異(≤0.05),**表示有極顯著性差異(≤0.01);下同
2.3.1 不同品種移栽期對糊化特性的影響
由表4可知,‘津原E28’最高黏度值以第2期最高,第4期最低,第1期和第2期無顯著性差異,第3期和第4、5期無顯著性差異;崩解值第2期最高,第5期最低,第1期和第2期無顯著性差異,第1期和第3期無顯著性差異,第4期和第5期無顯著性差異;‘津川1號’最高黏度值為第2期最高,第3期最低,第1期和第2期無顯著性差異,第4期和第5期無顯著性差異;崩解值第2期最高,第5期最低,第5期和前4期呈顯著性差異;‘津原45’最高黏度值第2期最高,第4期最低,第1期和第2期無顯著性差異,第4期和第5期無顯著性差異;崩解值第2期最高,第4期最低,第1期和第2、3期無顯著性差異,第3期和第4、5期無顯著性差異?!虼?號’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均高于同期‘津原E28’和‘津原45’。
表4 不同移栽期糊化特性值的平均值及其顯著性差異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時期間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2.3.2 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和糊化特性的關系
糊化特性是理化特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jù)崔晶等研究發(fā)現(xiàn),理化特性因品種不同而存在差異[12]。由圖6可知,崩解值和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呈極顯著正相關(≤0.01),=0.576**,隨著移栽至出穗積溫的增加,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逐漸增加,且‘津原45’最高黏度值和移栽至出穗積溫呈顯著正相關(≤0.05),3個品種崩解值和移栽至出穗積溫均呈顯著正相關(≤0.05),且‘津川1號’和‘津原E28’崩解值和移栽至出穗積溫呈極顯著正相關(≤0.01)。‘津川1號’最高黏度值大于同積溫的‘津原E28’和‘津原45’,‘津川1號’崩解值也大于同積溫的‘津原E28’和‘津原45’。
圖6 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和糊化特性值的相關性
2.4.1 不同品種移栽期對食味品嘗試驗的影響
食味品嘗試驗是依據(jù)個人感官對米飯作出的評價,具有實際參考意義。楠谷彰人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品鑒員運用日本式的品嘗方法對中國產(chǎn)水稻品種進行品嘗試驗是可行的[13]。圖7顯示了不同移栽期對稻米食味品質的影響。
圖7 不同移栽期的綜合評價值
由圖7可知,隨著移栽期推遲,‘津川1號’食味品嘗試驗的綜合評價值增加(除‘津川1號’第3期),‘津原45’綜合評價值也增加(除第1期),‘津原E28’第2期綜合評價值最高,第3期最低。‘津川1號’綜合評價值較同期的‘津原E28’和‘津原45’高。
2.4.2 不同品種綜合評價值和食味品嘗試驗各評價值之間的關系
崔晶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食味品嘗試驗中,綜合評價值和外觀評價值隨品種不同存在差異[12]。由圖8可知,食味品嘗試驗中,外觀、飯香、味道各個單項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765**、=0.543**、=0.869**,呈極顯著正相關(≤0.01),食味品嘗試驗硬度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呈負相關,且‘津川1號’外觀評價值、飯香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值呈極顯著正相關(≤0.01),=0.941**、=0.954**;‘津原E28’味道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值呈顯著正相關(≤0.05),‘津原45’味道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值呈極顯著正相關(≤0.01);‘津原E28’硬度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值呈顯著負相關,‘津川1號’硬度評價值和綜合評價值呈顯著負相關(≤0.05)。品種間,‘津川1號’外觀評價值和飯香評價值與綜合評價值之間相關性較高,‘津原45’味道評價值和硬度評價值與綜合評價值之間相關性較高。
圖8 綜合評價值與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2.4.3 不同品種收獲期食味品嘗試驗評價指標和糊化特性的關系
由圖9可知,最高黏度值和食味評價值呈顯著正相關(≤0.05),=0.458*,‘津川1號’和‘津原E28’ 食味評價值和最高黏度值呈正相關,食味評價值和崩解值呈正相關,‘津原45’食味評價值和最高黏度值呈顯著負相關(≤0.05),食味評價值和崩解值呈顯著負相關(≤0.05)。
圖9 食味感官評價味道與糊化特性值的相關性
2.4.4 不同品種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和綜合評價值的關系
由圖10可知,綜合評價值和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呈極顯著負相關(≤0.01),=-0.634**,移栽至出穗期積溫降低,相應的移栽期延遲,綜合評價值變大。
圖10 移栽至出穗期積溫與產(chǎn)量和綜合評價的相關性分析
章秀福等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好,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14]。培育優(yōu)質高產(chǎn)的水稻品種成為我國水稻產(chǎn)業(yè)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方向,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需要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栽培條件對水稻生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適宜的溫度是水稻生長不可缺少的栽培條件。敖芹等[15]研究表明,隨著播期的延后,全生育期明顯縮短,所需積溫越少。對不同播期水稻生長性狀與積溫進行相關性分析,≥10 ℃積溫每增加100 ℃,將會增加1~2 莖分蘗數(shù),株高將會增加3 cm左右。本研究進行了產(chǎn)量構成要素分析,結果表明,隨積溫降低,穗數(shù)有減少的趨勢,每穗粒數(shù)和結實率有增加的趨勢?!虼?號’千粒重是先增后減,移栽期提前,導致千粒重減少,可能由于營養(yǎng)生長時間過長,導致生殖生長營養(yǎng)不足;移栽期延遲導致千粒重減少,可能由于積溫不足,導致籽粒灌漿不充分,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實際產(chǎn)量和千粒重一樣,呈先增后減趨勢。移栽期的改變會影響水稻移栽至出穗期積溫。隨移栽期推遲,移栽至出穗期積溫減少,其中‘津原E28’和‘津原45’分別為=0.671*和=0.687*,達顯著水平(≤0.05)。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對3個品種實際產(chǎn)量有較大影響。王宇等研究發(fā)現(xiàn),推遲播期及移栽期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主莖總葉片數(shù)。播期相同,移栽期過于推遲,易造成秧齡過長,秧苗過大;播期推遲,易造成秧齡不夠,秧苗過小,秧苗素質低,植傷重,秧苗抗逆性偏弱,緩苗期長[16]。播期和移栽期具有一致性,但移栽期不能簡單的隨播期推遲而延長,需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李方勇等研究表明,適當提早播種期和移栽期,‘甬優(yōu)2640’苗期出葉加快、總葉齡增加,增強了光合作用,增加了養(yǎng)分的形成與積累,促進了營養(yǎng)生長,有利于后期產(chǎn)量提高[17]。與本試驗結果一致,移栽期適時提前有利于提高水稻產(chǎn)量。
米飯糊化過程即為水分子進入淀粉結構中,溫度升高,水分子與淀粉分子形成氫鍵,破壞了淀粉結構,使米粒變軟富有嚼勁;水稻的糊化特性等理化指標是衡量食味的重要指標,張欣等研究發(fā)現(xiàn),最高黏度、崩解值越大,消減值越小,食味值就越高,食味越好[18]。本試驗中,‘津原45’、‘津原E28’和‘津川1號’移栽至出穗期積溫和崩解值=0.714*、=0794*、=0.889*呈顯著相關(≤0.05),‘津川1號’綜合評價值和食味品嘗試驗的外觀評價值、飯香評價值分別為=0.941**、=0.954**,呈極顯著相關(≤0.01),‘津原45’崩解值和最高黏度值分別與綜合評價的味道評價值單項=-0.922*、=-0.935*,呈顯著相關(≤0.05)。精米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質,其中淀粉占比較大,通過糊化特性分析,移栽期的改變可能改變了淀粉結構,從而改變和水分子的結合,對水稻食味品質有一定影響,具體影響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李潔等研究表明,播種期延遲,會造成直鏈淀粉含量升高、黏度降低[19]。移栽期影響水稻食味品質不言而喻,結合試驗結果,移栽期延遲,水稻食味品質得到改善,與上述食味品嘗試驗結果一致。
本試驗研究表明,移栽至出穗期積溫的降低,移栽期相應延遲,實際產(chǎn)量降低,食味品質得到改善。因此,適時延遲移栽期有利于改善優(yōu)質水稻的食味品質。
[1] 徐正進,陳溫福,黃瑞冬,等. 水稻穗型改良的生理與遺傳基礎研究進展[J]. 自然科學進展,2007,9:1161-1166.
[2] 日本食糧庁. 米の食味品質試験実施要領[M]. 東京,196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糧油檢驗稻谷、大米蒸煮食用品質感感評價方法 GB/T15682—2008 [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4] 松江勇次. 栽培條件對食味的影響[J]. 北方水稻,2007(4):69-77.
[5] 朱德峰,程式華,張玉屏,等. 全球水稻生產(chǎn)現(xiàn)狀與制約因素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3(3):474-479.
[6] 姚義,霍中洋,張洪程,等. 播期對不同類型品種直播稻生長特性的影響[J]. 生態(tài)學雜志,2010,29(11):2131-2138.
[7] 盧錦榮,游晴如,董瑞霞,等. 不同播種期對超級稻“兩優(yōu)616”產(chǎn)量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 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2015,30(4):318-321.
[8] 松江勇次,水田一枝,古野久美,等. 北部九州産米の 食味に関する研究——第1報 移植時,倒伏の時期が米の食味および理化學的特性に及ぼす影響[J]. 日本作物學會紀事,1991,60(4):490-496.
[9] 崔晶,森田茂紀. 水稻食味品質學[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10] 松江勇次. 作物生産からみた米の食味品質學[M]. 養(yǎng)賢堂,東京,2012.
[11] 金正勛,秋太權,孫艷麗,等.結實期溫度對稻米理化特性及淀粉譜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2001,22(2):1-5.
[12] Cui J,Zhang X, Cui Z Q,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evaluation of palatability by sensory test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Chinese japonica-type rice[J].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2016,61(1):53-58.
[13] 楠谷彰人,赫兵,崔中秋,等. 中日兩國品嘗員對中日水稻品種的食味評價研究[J]. 北方水稻,2016,46(4):1-5.
[14] 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等. 中國糧食安全和水稻生產(chǎn)[J]. 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05(2):85-88.
[15] 敖芹,谷曉平,姚熠,等. 不同播栽期的溫度對水稻‘宜香優(yōu)1108’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6,32(36):11-15
[16] 王宇,呂小紅,李旭,等.播期與移栽期配置對機插水稻群體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4(9):78-82.
[17] 李方勇,黃根元,張求軍,等.播栽期對水稻甬優(yōu) 2640 產(chǎn)量和經(jīng)濟性狀的影響[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5,56(8):1160-1161.
[18]張欣,施利利,丁得亮,等. 10個日本水稻品種食味特性的研究[J]. 種子,2010,29(3):103-104,108.
[19] 李潔,張欣,崔中秋,等. 不同播種期對‘津川1號’產(chǎn)量及品質食味影響的研究[J]. 天津農(nóng)學院學報,2015,22(2):21-24.
責任編輯:宗淑萍
Effect of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period on rice yield and palatability
Lü Wen-jun1, WANG Zhi-xi1, ZHANG Xin1, LI Ping1, CUI Jing1, ZHAO Fei1, Yuji Matsue3, Akihito Kusutani2, CUI Zhong-qiu1,4,Corresponding Author
(1.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Kagawa University, Kagawa 761-0795,Japan; 3. Kyushu University, Fukuoka 812-8581, Japan; 4. Tianjin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384, Chin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optimum transplanting period of high-quality rice, with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hange in transplanting peri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quality rice to be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basis of high-quality ric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o be enriched, and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igh-quality rice to be improved, by making the current transplanting period in Tianjin advanced or delay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and some measuring items, including the yield, yield components, the palatability quality, gelati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e test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ransplanting to the spike stage, ‘Jinchuan NO.1’, ‘Jinyuan E28’ and ‘Jinyuan 45’ varieties were used. This experiment is aimed at obtain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data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ric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Tianjin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the sense test and the transplanted(≤0.001), and the postponement of transplanting period decreased yield, but the quality of the quality rice was correspondingly improved. 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er yield and high-quality rice varieties,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ice with the proper postponement of transplanting period.
rice; cultivation; palatability quality; yield; yield components
1008-5394(2018)03-0001-08
10.19640/j.cnki.jtau.2018.03.001
S511
A
2018-05-21
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14RCGFNC00102,ITTRRS2018013)
呂文俊(1994-),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水稻品質(食味)改良研究。E-mail:1078402502@qq.com。
崔中秋(1986-),男,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水稻食味品質研究。E-mail:158229582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