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
摘要:隨著計算機工業(yè)的迅猛發(fā)展,CUP的運行速度越來越快,發(fā)熱量也越來越高,CPU散熱器發(fā)展迅速。為對CPU散熱器具有更多的認識,本文闡述了CPU的發(fā)展歷程以及CPU散熱器的發(fā)展背景,敘述了CPU散熱器的散熱方式、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半導體制冷器;CPU散熱管理
1 CPU散熱器的應用背景及研究意義
伴隨著 CPU 性能的不斷提高, 其發(fā)熱量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那么, CPU 的冷卻問題就越來越突出, 據(jù)有關資料顯示, 對于包括 CPU 在內(nèi)的電子設備, 現(xiàn)在的失效問題的 50% 都是由于過熱引起的[2]。早期的 CPU 芯片功率不足 10W, 不需要用散熱器, 上個世紀 90年代中期以后, 隨著CPU 主頻和集成度大幅度提高, CPU 的功率和發(fā)熱量明顯提高, 到 2004年 Inte l公司推出的 P entium 4 主頻為 3. 6GH z的 CPU 功率更是達到 115W。如此大的功率嚴重威脅到CPU 的工作和發(fā)展, 而 CPU 必須借助散熱器才能工作, 雖然In tel在 2006下半年推出酷睿雙核心將功耗降低近一半, 每個核心的功耗只有 30W 至 35W, 與上一代英特爾臺式機處理器產(chǎn)品相比, 英特爾酷睿 2臺式機處理器在提供 1. 4倍的CPU 計算性能同時, 能耗降低了 40% , 但是對于現(xiàn)在一些四核的 CPU 來說, 功率仍然很高。為適應 CPU 發(fā)展過程中功耗的不斷變化, CPU 散熱器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2 CPU散熱冷卻方法分類及存在問題
散熱分為被動與主動兩種, 被動散熱是通過散熱片將CPU 產(chǎn)生的熱量自然散發(fā)到空氣中, 其散熱的效果與散熱片的面積成正比, 這種散熱方式簡單且安全可靠, 但散熱效果不理想, 難于適用當前 CPU 散熱的需要; 主動式散熱是利 用風扇或泵體等設備將散熱片上的熱量以強制對流的方式 帶走, 這種散熱方式散熱效率高, 是目前 CPU 散熱的主要方式。
2.1 熱管散熱
熱管制冷運用了熱力學的一條基本原理:當有溫差存在時,熱量必然會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至低溫部分。熱管是將一真空金屬管置于散熱片中,內(nèi)置一吸熱芯及沸點很低的液體。工作時,由于溫度升高,一端的液體吸熱汽化,飛速到達管子的另一端,而后因這一端溫度較低,從而放熱液化,并流回去。這樣通過液體在兩態(tài)之間的變化及在管子兩端之間的流動,有效地散去了從芯片吸收的熱量,達到了較好的散熱效果。
熱管散熱存在問題: 如大幅增加散 熱器表面積, 增加了散熱器的體積; 采用導熱率更高的銅鰭 片代替鋁鰭片, 增加了散熱器的質量。這些都制約了風冷 散熱器的發(fā)展為了能進一步降低散熱器的熱阻值提高熱傳導率, 將 工業(yè)中廣泛使用的熱管應用于臺式機 CPU 散熱器上。熱管 是一種高效率利用相變傳熱的熱傳導器, 其熱阻可以達到 每瓦千分之一攝氏度, 傳熱量可以超過 50千瓦[3]。 1984 年在第五屆國際熱管會議上, T. P. Co t te r等人提出微型熱 管和小型熱管 ( MHP )的理論及展望, 從而引起了熱管在電 子元器件散熱方面的廣泛應用。熱管只是導熱裝置, 其本 身并不具備散熱的作用, 它只能用很快的速度將熱量從一 端傳至另一端, 而最終的散熱還必須依靠金屬材質的底座 與鰭片。在底座與鰭片的材質也就只有這兩種。
2.2半導體制冷
半導體制冷片的工作原理是 P e ltier 效應: 當一塊 N 型 半導體材料和一塊 P 型半導體材料聯(lián)結成電偶對時, 在這 個電路中接通直流電流后, 就能產(chǎn)生能量的轉移, 電流由 N 型元件流向 P型元件的接頭吸收熱量, 成為冷端, 由 P 型元 件流向 N 型元件的接頭釋放熱量, 成為熱端。吸熱和放熱 的大小是通過電流的大小以及半導體材料 N、P 的元件對數(shù) 來決定。該方法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但始終沒有得到推廣, 近 年來在極其緩慢的增加。雖然半導體制冷的效能非常強 勁, 工作時冷端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 但由于同時在熱端 會產(chǎn)生巨大的熱量, 極易損壞, 而且耗電量驚人。有廠商曾 小批量的推出過采用半導體散熱器的顯卡, 但由于返修率 高的問題都沒有大量出貨。
3新型CPU散熱技術的提出
3.1 熱管散熱技術
熱管是一種具有極高導熱性能的新型傳熱元件,它通過在全封閉真空管內(nèi)的液體的蒸發(fā)與凝結來傳遞熱量,它利用毛吸作用等流體原理,起到良好的制冷效果。具有極高的導熱性、良好的等溫性、冷熱兩側的傳熱面積可任意改變、可遠距離傳熱、溫度可控制等特點。將熱管散熱器的基板與晶閘管、igbt、igct等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的管芯緊密接觸,可直接將管芯的熱量快速導出。
3.2 微通道散熱技術
微通道熱沉的概念最早由 Tuckerman 和 Peace于 1981 年提出的,它是由具有高導熱系數(shù)的材料構成.根據(jù) Riddle 等 的研究:流量一定時 ,矩形通道中流體總的熱傳導系數(shù)與通道水力直徑成反比 .隨著通道直徑的減小 ,換熱系數(shù)相應增加 ,同時系統(tǒng)的散熱面積與體積比也顯著增加. 因此盡管體積不斷減小,散熱能力反而得到極大的提高.從圖3中可看出 ,兩種具有相同長度和高度的微通道集熱器 ,當微管道寬度為 10 μm 時 ,CPU 溫度為 65℃,而當寬度為100μm 時 ,CPU 溫度則高達85 ℃,顯然寬度越小對散熱越有利 ,因此 ,尺寸因素對微通道散熱器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而這又直接影響了CPU 的運行性能.在微通道散熱器領域 ,比較成熟的應屬美國Cooligy 公司推出的產(chǎn)品.其生產(chǎn)的水冷式芯片 ,采用了主動微通道冷卻技術 Active Micro-ChannelCooling , AMCC .這項新技術中包含 3 個主要部分:微管道集熱器 ,用于傳送具備吸熱功能的液體;散熱器 ,用于將熱量傳導散發(fā)至空氣中;一臺電力動能泵 ,用于推動液體流過微管道集熱器.相對于傳統(tǒng)的水冷 ,AMCC 的技術核心在于兩點:一是微通道集熱器 ,一是無噪聲電動力泵.微通道集熱器相當于水冷頭 ,通過高導熱介質貼覆在核芯表面 ,甚至直接與 CPU 一體化制造.其與核芯接觸部分的內(nèi)表面通過DRIE或LIGA 工藝刻出無數(shù)平行 寬度約為 20~100μm 的微溝槽 ,再經(jīng)鍵合封裝形成封閉的循環(huán)通路 ,而液態(tài)工作介質則沿著這條通路往復流動.因為集熱器的散熱面積 比傳統(tǒng)水冷頭增加了數(shù)百倍 和熱傳導系數(shù)都很大 ,使得核心溫度與液體介質的溫度幾乎持平. 因為 Cooligy的產(chǎn)品采用了電力動能泵和微通道散熱器 ,因而擁有許多杰出的性能 ,諸如散熱性能優(yōu)越 據(jù)其官方網(wǎng)頁的數(shù)據(jù) ,散熱通量甚至可達1000 W/cm2 ,體積小重量輕 ,無噪聲 ,性能穩(wěn)定 ,可靠性高 ,壽命長 ,與芯片的集成性好 ,成本低等. 然而 ,減小微通道的寬度不僅可以增加散熱能力 ,同時也會引起壓力降升高 ,增加微通道的壓力負載及泵的功率.此外 ,微通道的堵塞問題、低雷諾數(shù)下微流體的流動問題都是極需深入探討的.隨著微通道散熱器本身的技術進一步完善 ,這種產(chǎn)品將有更大的發(fā)展?jié)摿褪袌鲂枨?
參考文獻:
[1]基于半導體制冷的小空間控溫除濕系統(tǒng)研究[J]. 楊秀榮,劉媛媛,孟凡良,裴立明. 現(xiàn)代科學儀器. 2017(03)
[2]半導體制冷微型除濕器與化學干燥劑的對比試驗研究[J]. 韓耀明. 制冷.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