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人民醫(yī)院 江蘇 睢寧 221200)
個性化護理重視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的管理質量以及細節(jié)質量,有針對性的開展護理質量評估以及一般資料收集工作,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服務質量。疾病治療周期相對比較長,病人的恢復速度慢,所以病人需要接受臨床更加有效的護理服務,促進疾病的康復速度。
此次研究選取2016年的1月—2018年的6月我院所收治的89例糖尿病患者做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下:觀察組(45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18例;年齡為33~71歲,平均年齡為(55.2±6.3)歲;病程為6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4.8±2.1)年。對照組(44例),其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為34~72歲,平均年齡為(56.3±7.1)歲;病程為6個月~16年,平均病程為(4.9±2.1)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
兩組患者的基礎治療模式基本相同,對照組患者在此期間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首先,由專門護理人員輔助和其溝通,建立優(yōu)質護理基礎,掌握患者需求并評估其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
1.2.1 人性化護理 給予飲食干預,結合營養(yǎng)師的意見和患者的身體需要,確保每天熱量、營養(yǎng)充足攝入;給予運動干預,鼓勵患者適當參加運動,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增強身體素質[1]。人性化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基礎病情和合并疾病開展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在認知程度方面受限,導致在治療時配合度受到影響而下降,我們將全程健康教育由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貫徹于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在開始時為其講解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指出危險因素,強調(diào)積極參與治療的重要意義;每半個月由科室的營養(yǎng)師、康復師組織一次健康講座,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識,并說明治療方法、配合要點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在治療期間需要實施各項檢查、治療和護理操作前均先解釋清楚,每天利用晨間訪視的時間為患者答疑解問,對患者存在的疑問予以耐心解答;定期組織患者間的經(jīng)驗分享活動,方便病友間交流成功對抗疾病的經(jīng)驗;根據(jù)以往的歷史工作經(jīng)驗以及現(xiàn)在工作情況,制定管理相關制度和護理工作相關監(jiān)督制度,利用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制度,保證內(nèi)分泌科護理工作可以井然有序并且井井有條的進行;按時組織護理人員培訓,利用有效的培訓工作,顯著提升內(nèi)分泌科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保證做到無縫交接,指導進行交接班的兩名護理人員需要明確病人的具體情況之后,才可以實施交接,同時保證提前10分鐘上崗,具體交接內(nèi)容包含病人的基本病情以及用藥信息等,同時還包括病人最近時間段的情緒以及是否存在親屬探訪陪護等內(nèi)容,易產(chǎn)生負面情緒,機體內(nèi)分泌、耐受能力會受到影響,護理人員要給予重視,期間準確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采取具有針對性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釋放負面情緒。
觀察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血糖控制率及治療依從性;以問卷形式調(diào)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本文統(tǒng)計所得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并進行t檢驗;以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P<0.05的差異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在接受護理后的血糖控制率和治療依從性均更高,兩組對比可見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理后血糖控制率及治療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兩組對比可見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
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易會造成心眼部、血管、神經(jīng)、腎臟慢性損傷,尤其年齡偏大患者,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更無法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嚴重[3]。而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心理狀態(tài)均可可能是糖尿病危險因素。人性化護理模式是在現(xiàn)代醫(yī)療體系及護理技術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勢下應運而生的且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護理理念,人性化護理提倡不僅要重視患者的病情,還需深入體現(xiàn)人文關懷,要求護理人員將積極、熱情、主動、嚴謹?shù)淖o理態(tài)度和優(yōu)質護理服務運用在臨床護理工作當中。本文研究結果充分表明人性化護理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效率,強化降糖效果,促進其生活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