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研
內容提要 “家文化”建設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凈化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內容?!哆|寧日報》以家書這一獨特文化符號為主題推出大型新聞策劃,透過一封封普通書信看家庭、講家事、說家風,呈現“家文化”的重要意義,收獲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與宣傳效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與示范價值。
重視家庭、強調家風是當前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做好“家文化”宣傳既是規(guī)定動作,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如何克服公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審美疲勞、消除對“家文化”日用而不知的鈍感,是個難題。經過長時間思考和廣泛調研后,《遼寧日報》將目光投向了家書,這一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符號。
2017年,《遼寧日報》推出大型新聞策劃《兩地書》,用100余個專版,200多封書信,講述了數百個動人的家書故事。這些故事串起一條探尋歷史記憶的線索,并鋪就了一條通往中國人的心靈和精神、倫理世界的道路,透過他們,可以深刻感知“家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面對競爭,傳統(tǒng)媒體要另辟蹊徑,從挖掘深度入手,從文化層面入手。“家文化”宣傳報道工作,尤需站在文化的高度尋找切入點。
2016年8月,《遼寧日報》組織精干力量組成報道團隊,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調研。期間,主創(chuàng)人員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的專家求教,也尋訪了大量民間研究者,他們的思想、觀點成為確定策劃方案的重要支撐。報道團隊還實地踏訪國內多家以“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陳列館,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尋找線索。
經過近三個月的準備,最終選定以家書作為載體宣傳“家文化”。家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書里有親情、友情、愛情的凝結,有社會的變遷、命運的轉折、觀念的碰撞、價值的傳承。對家庭而言,家書是一條獨特的紐帶,以無聲的方式記述血緣的牽絆;對國家而言,家書是一條綿延不絕的脈絡,用柔韌的力量維系著民族的情感。顯然,以家書為載體解讀“家文化”,更能深刻闡釋其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反映時代精神、促進黨風政風建設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兩地書》以文化高度立意還體現在對采訪地點的選擇上。例如,首期特刊刊登的家書均來自營口,選擇營口是因其在東北發(fā)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營口是中國近代化的肇始之地,曾是重要的貿易港口和軍事要塞,也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fā)祥地之一,更是東北向世界開放的象征之所。今天的營口再度成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關鍵節(jié)點,這座城市兼具歷史氣息與現代氣質,恰與《兩地書》力求從傳統(tǒng)家書中提煉和闡釋時代精神的主題相契合。因此,以營口為起點,開啟一段追索家書文化、梳理人文脈絡之旅,具有特殊的意義。
家書背后的故事大多是老故事,但老故事并非沒有新意?!秲傻貢凡皇倾@進故紙堆寫春秋,而是從老故事中發(fā)現具有當下意義的新價值。為此,報道團隊在話題設置、出版節(jié)點選擇及報道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精心編排。
有意識地將年代各異、類型各異的書信資源按主題分類,如軍人家書、工人家書、兩岸家書、援疆家書、校園家書等,每個主題都與現實相結合。比如《那種追思之痛,永遠無法撫平》透過叔侄間幾封穿越海峽的書信,講述兩岸割舍不斷的血肉親情;《故鄉(xiāng)使我倍感溫暖,可親?。 酚眯值芗視涗浟烁母镩_放四十年鄉(xiāng)村的變遷;《小諾寫信與媽媽溝通個人問題》用一封信表達90后女性的新思維,重新審視女性社會角色和生活角色的定位;《我是援疆第二代》中援疆干部武興旺寫給女兒的信則描繪出兩代援疆人的精神世界。
有意識地挑選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春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五一勞動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等。每期特刊在同一主題下展示不同時期的家書及其背后的故事,主題更明確,情感更強烈。例如,五一勞動節(jié)前夕出版的《兩地書·咱們工人》,用20個專版刊登了20余封家書,家書的撰寫者有老一輩楷模孟泰,有離家千里、奉獻青春的三線人,有改革開放、大膽試水的老廠長,有新時代的大國工匠,他們的家書和他們的家庭故事呈現出一段別樣的共和國工業(yè)發(fā)展史。再如六一兒童節(jié)推出的《兩地書·寫給孩子》,以最受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家庭教育為主題,面對面采訪了50對父母,面向2500人進行了網絡調查,深入剖析了當下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
有意識地舉辦多種活動,為傳統(tǒng)媒體在新傳播格局下拓展新舞臺。例如邀請久未提筆寫信或從未寫過信的人寫一封家書,他們中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大學生、工程技術人員、外國在華人員、基層干部,等等。83歲的陳慶湖30年來第一次給遠在瑞典的女兒寫信;結婚8年、聚少離多的裴宏飛像當年戀愛時那樣給正在京沈高鐵工程現場的丈夫寫信;俄羅斯人薩沙第一次在中國過春節(jié),他用中國傳統(tǒng)信紙給遠在家鄉(xiāng)的妻兒寫信;環(huán)衛(wèi)工人趙玉清嘗試用寫信的方式向丈夫傾訴;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小七把對父母的感謝寫進信中……這一做法為策劃開了一扇窗,不僅豐富了報道,也成為推廣家書文化的有益嘗試。
▲ 遼寧日報策劃了一系列“寫家書、寄家書”活動。圖為2017年5月,記者在鳳城市某小學采訪。
家書是歷史的入口。深入了解一封家書背后的故事的過程,也是探尋一段歷史的過程,走進歷史現場的過程。
《兩地書》的每期特刊都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溯,每一篇報道都是一次對歷史的激活。最為典型的是2017年國慶節(jié)出版的《兩地書·家國》,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用十余封寫于不同歷史時期的書信集中詮釋了中國人的家國之思——解放前夕,袁學群和李若茜倒在敵人的槍口下,近百封通信記錄了這對革命伴侶對光明的追求;志愿軍戰(zhàn)士張恒志把戰(zhàn)場上收到的每封信一筆一劃抄在筆記本上;1974年上大學的三個王建國,不敢辜負父母為他們取名“建國”的深意,奉獻、奮斗是他們人生的關鍵詞;恢復高考讓王興眾的命運發(fā)生轉變,努力做個優(yōu)秀接班人是那一代青年的共同理想;福建人林祥坤在沈陽生活了67年,對他而言,只要國家需要,哪兒都是自己的故鄉(xiāng);鞏國威用兩個37年讀懂了父親鞏天民,讀懂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執(zhí)著與無悔;國畫大師馮忠蓮,為國作畫盡職盡責,對家人的無私付出更是令人肅然起敬;在臺灣生活了半世紀的張驊毅然決定返回大陸定居,是故土和親人的召喚,讓她下定決心……用歷史的眼光,用充滿儀式感的方式,將這些充滿家國情懷的家書呈現在報紙上,讓深藏在歷史中的愛國情懷、民族精神鮮活了起 來。
《兩地書》的編采、出版過程橫跨2016年、2017年、2018年,引起社會廣泛反響,熱度不僅僅體現在報道組接到的來電數量和新媒體平臺的數據方面,更體現在讀者真實的感動和發(fā)自內心的喜愛上。青海一位三線老工人在網上讀到《兩地書》的報道后,自發(fā)召集工友重溫家書,因為里面有他們珍存的記憶;天津一位讀者主動購買了300份《遼寧日報》寄給親戚朋友,因為來自空軍英雄余旭的家書深深打動了他……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讓更多的人認識家書,重視“家文化”,這正是遼寧日報策劃制作《兩地書》所希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