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海友 王文國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教學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與發(fā)展為目的,各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相互協(xié)調,滲透融合,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的語文學習力,適應學習型社會的需要,為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一是情境創(chuàng)設更具生動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生動的圖片、視頻、動畫和模擬仿真技術再現(xiàn)生活場景。如在“我是小小推銷員”口語交際課上,教師用多媒體模擬超市場景,學生個個爭當推銷員向顧客推銷商品。生活化的場景,激發(fā)了學生的交際熱情,使課堂變得十分生動活潑。
二是資源供給更具開放性。語文學科網(wǎng)站和專題網(wǎng)站的不斷涌現(xiàn),使語文學習資源愈發(fā)全面化與系統(tǒng)化,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如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時,教師可下載《恐龍世界》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片段,生動展示恐龍的資料;學生也可以上網(wǎng)瀏覽相關內容。開放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寬廣。
三是方法運用更具實效性。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可以變枯燥、抽象的文字為直觀、生動的具體形象,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把握[2]。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僅憑文字表述很難理解人字形鐵路的巧妙。教師用課件演示火車在這一路段的行駛,可使學生理解人字形路線的原理,進而體會到詹天佑的杰出貢獻。
四是自主學習更具探究性。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開展探究性學習帶來了便利。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習內容提出主題,由學生自主探究。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新型玻璃》《雅魯藏布大峽谷》《秦兵馬俑》,都適合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學生可在課前上網(wǎng)搜集整理資料,提出問題或形成觀點,在課上進行交流與討論,在課后可繼續(xù)利用網(wǎng)絡資源對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做進一步探究。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再現(xiàn)情景,調動情感
可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自然社會情景,利用形象、直觀的演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投入情感。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與現(xiàn)代生活相距較遠,學生對當時惡劣的斗爭形勢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導課時可先播放電影《狼牙山五壯士》的片頭,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接著讓學生交流課前在網(wǎng)上搜集到的有關狼牙山五壯士的資料,引導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情境,激起他們對烈士的敬愛。在重點段“英勇跳崖”部分,先用課件出示了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的圖片,讓學生邊觀察邊找出文中描寫這組圖片的語句,說說五壯士當時的表情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情。接著播放五壯士跳下懸崖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觀后交流內心的感受。最后播放配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視頻、圖片及配樂引讀等手段,學生在交流碰撞中深切感悟到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2.形象語言,落實語用
信息技術所賦予的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中,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具象(媒體)與抽象(文字)”結合,幫助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塑造形象和表達情感的[3];借助對比性的展示,使學生更快、更有興趣地理解和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描寫珊瑚連用了三個“有的像”,這個句式很有特點。教學時,可先播放各種珊瑚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其多姿多彩,接著讓學生想象珊瑚還像什么,讓學生用三個“有的像”練習說話。這既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又如,課文在描寫魚很多時連用了四個“有的”,組成了排比句式。教學時,可先讓學生通過看各種魚的視頻體會魚的美而多,然后讓學生想象海里還會有哪些魚以及會是什么樣子,讓學生用四個“有的”練習寫話。這樣既讓學生加強了表達,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3.拓展內容,發(fā)展思維
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絕大部分源自學生對文字缺乏相應的感性認識,對文本所描述的內容不夠熟悉。這時,可運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僅僅依靠閱讀課文使學生了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是比較困難的。而運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圓明園景觀,呈現(xiàn)今昔對比,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則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應解決的問題
1.用多少
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為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如果將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所有材料事無巨細地盡數(shù)羅列,音頻、視頻、動畫、圖片齊上陣,課堂就會被課件所束縛,形成“信息轟炸”,勢必會沖淡語文教學的要務,失去語文教學的味道,這是不足取的。
2.何時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由課堂教學的內容來決定的。教師需要確定何時真正需要技術輔助,如果是一目了然的內容,就沒有必要使用。在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力求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形成直接的學習動機[3]。
3.用多久
語文學科是一門尤其注重實踐性的課程,強調在教師的主導下,發(fā)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作用[4]。信息技術的應用要追求“畫龍點睛”的效果,使用的時間可長達幾分鐘,也可以短至幾秒種。只要用得對、用得準、用得有效,就達到了目的。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小學語文課堂更具活力,為教學創(chuàng)新點燃了智慧的“靈光”,為提高課堂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師要科學把握教材,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把語文教學提高到一個更新的水平,推進素質教育的現(xiàn)代化與信息化。
參考文獻
[1]范建軍.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2]龍維娜.小學語文教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整合策略[J].教師博覽,2015(9):51-52.
[3]張書民.例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7(2):51-52.
[4]李宏娜.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7):115-116.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