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除了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原則外,從可操作和課堂有實效的角度,作為常態(tài)課,還要突出課堂“形散而神不散”的有限開放性,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相結合,因生制宜、實事求是的重要原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常態(tài)課;課堂教學;有限開放性;價值干預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27-0035-03
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日益規(guī)范化、科學化,一些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技術引入課堂,如校園心理劇、意象繪畫、沙盤等,增強了心理教育課堂的專業(yè)化水平[1]。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除了要遵循一般的課堂教學規(guī)律與原則,還必須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原則,例如,發(fā)展性與預防性相結合的原則、開放性原則、民主性原則、活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體驗性原則等。我經(jīng)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心理健康教學研究活動發(fā)現(xiàn),為使課堂教學與輔導取得預期成效,除了上述原則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在操作層面還應著重突出以下原則,這些原則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tài)課更貼近學生的實際,保證課堂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形散而神不散”的有限開放性
中小學的心理教育課沒有各種形式的考試,沒有升學壓力,甚至連課下作業(yè)也沒有,它活動性強、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特點決定了其課堂形式是自由的、開放的。
踐行開放性的原則時,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心理教育課無論從課堂教學還是活動都不應無條件、無限制地“開放”,而應該是一種有限的開放,正如“教學不是一種自在的存在,而是一種自為的存在。但是教學的自為決然不是任意妄為,特別在教學越來越制度化的今天更是如此。”[2]否則,無原則、無限制的開放會讓心理教育課變成學生隨心所欲的玩耍課、娛樂課。這種有限度開放的“度”應該怎么把握呢?這就需要心理教師在教學中像寫散文那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這是心理教育課堂開放的自由度。顧名思義,“形散”就是上課的形式多種多樣??梢圆捎糜懻摗⑥q論、游戲、活動等方式,既可以在教室內(nèi),也可以在教室外。但是,教師一定要明確,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上課的主題思想不能變——“神不散”。
心理教育課的開放性決定了課堂的不可預知性。學生在討論時會說什么,課堂會發(fā)生什么,教師都不可能完全預料到,學生的回答和活動的結果比較零散,需要教師在結束本次課時做系統(tǒng)梳理。當一系列的活動結束,教師需要給學生理清一條線索,把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零碎資料歸納和總結成完整的資料,讓學生從中獲得完整與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給學生更多的啟發(fā)。即便是做游戲也要講清規(guī)則,讓學生知道即便是“玩”也有“玩”的規(guī)矩,從而保證“神不散”。
二、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相結合
有的心理教師為了顯示其課堂的開放性與民主性,體現(xiàn)人文關懷、以人文本的理念,將心理咨詢領域咨詢師不作任何干預,讓來訪者領悟自主決定的價值中立原則盲目地搬到心理教育的課堂上,認為課堂上學生表述得越多、越真實、越開放越好。于是就敞開了讓學生肆無忌憚地講,不論學生說什么都接受,即便學生在課堂上嘩眾取寵也不做出批評指正。誠然,這個原則與做法在對學生進行個別化心理咨詢是必要的手段,但是運用到課堂這個公開場所,不僅是對價值中立的誤解,也是價值中立的誤用,更是教師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的失職。
1.心理健康教育課需要價值干預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徹底中立,需要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流露出的價值觀念進行指導、干預、矯正。如果學生出現(xiàn)消極或者不合理的價值觀而不作干預的話,就會造成不良影響,留下后患。
(1)觀點明顯錯誤,會帶來負面影響時。一節(jié)名為“負面情緒,我該怎么辦?”的心理課上,教師問:“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該如何走出郁悶的情緒?”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一個人去河邊散散步?!薄罢覀€人揍他一頓出出氣?!比嗪逄么笮?。還沒等教師說話,更有大膽者說:“跳樓!”“給出題老師寫恐嚇信……”這樣明顯的錯誤,如果教師不做任何干預的話,會給其他學生帶來極壞的影響。機智的教師應該順勢接住學生“出格”的發(fā)言,先不表態(tài),讓全班學生討論這些方法是否合適。從而做到價值中立與干預相結合。
(2)學生的發(fā)言對別人有傷害時。一節(jié)“異性交往”活動課上,教師讓學生列舉自己不喜歡的異性的某些形象,然后讓學生讀出來。有個女生開頭就是“我最討厭我班的男生劉××”(該生不在場),然后指名道姓地列舉一堆“劣跡”。有個女生說自己不喜歡“娘娘腔”的男生,一個男生哈哈大笑,然后指著自己的同桌大聲說:“我同桌王××就是個娘娘腔!”長期從事一線心理教學的教師對這些出現(xiàn)在常態(tài)課上的情形并不陌生。這些發(fā)言這些舉止已經(jīng)明顯地傷害了其他學生,教師如果不及時干預、制止的話,后果會愈加嚴重。教師應立即中止這些發(fā)言,并讓發(fā)言者向被傷害的同學道歉,必要時根據(jù)情況課下再單獨談話。
(3)學生的言行舉止嘩眾取寵,影響課堂秩序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要營造一個寬松、信任、自由的環(huán)境。但有的學生將其理解成為所欲為。不少善于惡作劇、學科教學課堂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學生往往充分利用心理課的這一特點,課堂上為顯示自己,引起大家的注意,大放厥詞、嘩眾取寵,搞得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詢問“大家對什么感興趣?”每次總有后排的男生大喊:“吃飯,睡覺!”此時,教師必須進行干預,應追問:“除了這兩樣,還有別的嗎?”“那好,下邊咱就討論一下為了吃好飯、睡好覺,一個人該怎么做……”
2.必要時保持價值中立
課堂需要價值干預,但并不意味著一遇到學生與教師的觀點或者觀念不一致時就進行干預,有的地方需要價值中立。
(1)無定論、尚存爭議的觀念或觀點。有些時候,“有些價值觀還存在著爭議,本無所謂對錯,教師切不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學生。”[3]例如,有一節(jié)“網(wǎng)絡交友大家談”的輔導課,教師最后申明自己的觀點:“網(wǎng)絡交友會給你帶來傷害,甚至是終生的傷害?!币痪湓捑头穸司W(wǎng)絡交友這種交友方式。其實通過網(wǎng)絡結交朋友只是一種交友的渠道,它本身并不存在好與壞,教師把自以為正確的價值觀強加給了學生。
(2)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會自行修正,又不會給他人、給社會帶來危害的觀念或者觀點。同是“異性交往”活動課上,教師讓學生說自己心目中優(yōu)秀的少男少女形象,不少男生說喜歡漂亮的女生,女生說喜歡長得帥的男生。這時,該教師說:“漂亮的一定好嗎?”然后講了一大堆理論極力地想讓學生接受“心靈美才是更重要”的觀點。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的本性,尤其是少男少女交朋友時,外表的吸引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并不會因為教師的教導而改變自身觀點。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交朋友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內(nèi)在的某種特質(zhì)。因此,此時教師的價值干預是多余的,應該保持價值中立。
(3)有些觀念或觀點并不完善,但是在接下來的心理教育課中會涉及。有些觀點可能不正確或者不完善,可是它并不會給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并且在接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有專門針對這方面問題的探討,這個時候,教師就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干預了。
三、因生制宜,實事求是——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一定要從本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有些報刊、網(wǎng)絡上時不時地冒出一些“可怕”的字眼:我國有60%的學生心理不健康,30%的學生有心理疾病,有5000萬“差生”……[4]我們暫且不用去管這些可怕數(shù)字的來歷,心理輔導教師必須清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
每個心理教師的工作對象基本就是某所固定學校的學生,自己的學生與他校的學生雖然都是小學生、中學生,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學生所處學校、家庭以及生活經(jīng)歷的差異,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會有許多不同之處。心理教師應通過必要的測量、觀察、訪問等途徑,建立本校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弄清楚本校有心理異常、心理困擾、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分裂傾向等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發(fā)展性指導與心理問題預防教育,此時更應該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本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與心理問題,然后立足學生的現(xiàn)實開發(fā)、設計有針對性的專題教育內(nèi)容,并選用適合的方法。否則,根據(jù)媒體的報道,認為自己的學生中也有60%的學生心理不健康,30%有心理疾病,于是據(jù)此開展心理疾病預防與治療活動,用他人的標準套自己的學校,就犯了機械、盲從的錯誤,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的工作原則,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
所以,堅持“從本校學生實際出發(fā),因生制宜,實事求是”,將自己學校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與普遍存在的問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開發(fā)與設計的重要來源,讓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普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解決,個別化的問題開展心理咨詢,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共性與個性相結合重要原則。
參考文獻
[1]岳愛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九化一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28-30.
[2]徐繼存.教學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理解與超越[J].教育科學研究,2005(1):16-18.
[3]劉鵬志.對心理輔導課“價值中立”原則的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0):12-14.
[4]范心勝.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踐探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濟南,250001)
編輯 / 于 洪 終校 /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