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里面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科幻有一個特別大的客觀背景是你的國家得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只有足夠強大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去做科幻。
我們從業(yè)人員心里應該有很強的危機感。好萊塢的學習速度特別快,它有兩種學習途徑,一種是直接挖懂行的創(chuàng)作人員合作,簡單有效。另一種是他們學會了自己來拍,他們只需要知道如何拍中國人喜歡的電影就行了。就像當年香港的武行團隊到了美國,沒過多少年我們的這些大片就要反過來找美國人做動作指導了。這種學習能力是很讓人感慨的,所以,看到它的“橫行”一點都不意外。
討論最多的還是質(zhì)量把控和如何有效管理吧,特別是科幻片,拍攝過程中的核心不是創(chuàng)作而是管理,拍攝的過程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施工的過程,沒有管理,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切都實現(xiàn)不了。
我不是特別理想化的人,不會輕易陷在里頭。比如片子剪完之后,我也會第一時間去試片,組織幾百個普通觀眾去看,然后做調(diào)研報告輔助修改。這些看起來的確是比較瑣碎的事,但務實說的也就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吧。如果你僅僅是想完成個人表達,那不如寫書、畫圖、做雕塑或者拍藝術片,那樣更直接也更徹底。但是工業(yè)片從來都是集體的行為,導演的個人表達對于大多數(shù)觀眾來講其實并不那么重要。工業(yè)電影跟做產(chǎn)品很像,我們要考慮到產(chǎn)品的屬性、包裝、賣相、功能等等。
對我影響大的就是《終極者2》,它讓我直接產(chǎn)生了做導演拍科幻片的夢想。另外一部是老片子了,當時影響力也很大,傳播很廣很深,就是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這兩個片子都屬于“太有魅力”的類型,簡直過目難忘。
《同桌的你》也不完全是命題作文,最大的創(chuàng)作在于我把我的青春和愛情放在里面了。有人說橋段狗血,但我說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我們當時找了上百個真實的故事把它們拼在一起。
在《流浪地球》里有一句話是說《流浪地球》的意義是什么,不是說我們到2500年之后那個新家園活下來,而是我們有沒有勇氣邁出離開太陽系的第一步。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工作的意義。因為2500年后能不能活下來誰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第一步,肯定活不下來。
我覺得中國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輸給海外的藝術家的,只是我們在把設計變成一個實物的過程中缺乏經(jīng)驗,我們老說自己是制造大國,但是制造大國其實只負責生產(chǎn)而已,中間這個設計流程缺位,如何從一個小的想法轉(zhuǎn)變?yōu)橐粋€具體的實物,這種變通能力還有很大的差距。
比較有啟發(fā)的是這一句:“犯了很多錯,我才知道下一次怎么不去犯這些錯?!庇绕涫桥目苹秒娪皶r,你會很快發(fā)現(xiàn)其實大家都沒有經(jīng)驗,都不知道怎么去下手,我們的概念設計師在《三體》的劇組工作過,他錯了很多,但他知道怎么去改回來。
最大的難題不是技術和成本,這些都可以完善和尋求突破。真正的難題出在語境和美學上。如果說我們跟人去拼特效是必死無疑,那么就一定要找到中國人能理解的方式和中國人喜歡的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