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明 張銳鋒 王少春 劉喜恒 李擁軍
劉 靜 王會來 汪 劍 吳晨林 淡偉寧
(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 )
走滑拉分盆地在世界范圍內是重要的含油氣盆地,其形成與走滑作用有關,高角度走滑斷裂發(fā)育,伴有花狀構造,常見雁行狀排列的褶皺與斷裂。烴源巖分布受走滑斷裂控制,構造、地層多類型圈閉發(fā)育,具有優(yōu)越的石油地質條件和成藏特征。
河套盆地是在前寒武系花崗巖、石英巖及變質巖基底基礎上發(fā)育的中—新生代弧形走滑拉分盆地[1],但勘探成效并不理想,一直未獲工業(yè)性突破。2017年礦權流轉后,在對前期地質認識快速消化的基礎上,通過深化關鍵地質問題研究,按照低成本、高效快速勘探的思路,鎖定吉蘭泰潛山及其圍斜部位,采用多項經濟適用性技術開展科學部署與決策,2017—2018年實施二維地震1099km,完成鉆井6口,其中4口井獲工業(yè)油流,實現(xiàn)了臨河坳陷油氣勘探的重要發(fā)現(xiàn)。本文通過對古蘭泰潛山及圍斜區(qū)勘探發(fā)現(xiàn)的回顧,旨在對新區(qū)高效勘探提供借鑒與參考,同時也為臨河坳陷的持續(xù)探索、落實規(guī)模儲量提供重要依據。
河套盆地油氣勘探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面積約40000km2,可劃分為“兩隆三坳”5個二級構造單元(圖1)。其中,盆地西部的臨河坳陷是最主要的沉積坳陷,東北方向長約320km,西北方向寬約70km,面積為22400km2(圖1)。盆地由老到新主要發(fā)育了下白堊統(tǒng)固陽組、上白堊統(tǒng)畢克齊組、始新統(tǒng)、漸新統(tǒng)臨河組、中新統(tǒng)五原組、上新統(tǒng)烏蘭圖克組和第四系河套群(圖2),碎屑巖沉積地層厚度上萬米[2]。
圖1 河套盆地臨河坳陷區(qū)域位置圖
截至2018年8月,臨河坳陷完成二維地震4909km,測網密度為4km×6km~16km×20km,各類鉆井24口。其中2017年前,長慶油田完成二維地震3810km,各類鉆井18口,落實基本地質條件并奠定資料基礎。
回顧河套盆地40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主要經歷了石油普查勘探、油氣探索勘探、油氣勘探快速發(fā)現(xiàn)等3個階段。
1.1.1 1979—1987年石油普查勘探階段
主要落實基本石油地質條件、構造格局,評價有利區(qū)帶。共鉆探7口井,其中,臨深2井、臨深3井、臨深4井、臨探1井、臨探2井等5口井在古近系漸新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見到油氣顯示,臨深2井在漸新統(tǒng)試油見油花,臨深3井下白堊統(tǒng)累計出油24.84m3,未獲得工業(yè)性油氣流。
1.1.2 2004—2017年油氣探索勘探階段
由于臨河坳陷主要目的層埋藏較深,2004—2008年,以生物氣“新類型”為目標,評價淺層勘探潛力。展開針對坳陷淺層的第四系生物氣勘探,完鉆生物氣探井2口,均見氣測異常,試氣產量較低。2010—2017年,以漸新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太古宇為主要勘探目的層,采集二維地震2680km,完鉆探井3口,找礦鉆孔4口見到油苗,勘探未獲工業(yè)性突破。
1.1.3 2017年至今油氣勘探快速發(fā)現(xiàn)階段
圖2 河套盆地臨河坳陷地層綜合柱狀圖
2017年8月礦權流轉給華北油田,開展高精度重磁3676km2、時頻電磁69km、重點目標二維地震265km,完鉆HZK1井、JHZK2井、JHZK4井、JHZK7井和吉華2x井5口井,在古近系、白堊系、太古宇3套含油層系中均見到了良好的油氣顯示,其中3口井獲工業(yè)油流,實現(xiàn)了臨河坳陷油氣勘探的重要發(fā)現(xiàn)。
以往的勘探實踐和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認為[3-4],臨河坳陷是一個北深南淺的半地塹,南北差異較大。北部深坳區(qū)下白堊統(tǒng)固陽組一、二段,沉積有較厚的半深湖相深灰黑色泥巖、泥質粉砂巖,有機質豐富,具有資源規(guī)模大、生烴時間晚、熱演化程度高的特點,深層次生孔隙發(fā)育,儲集性能較好;北部深坳區(qū)漸新統(tǒng)較南部斜坡區(qū)沉積水體加深、地層加厚,烴源巖有變好的趨勢,與其內部砂巖儲層與中—新統(tǒng)泥巖蓋層可構成良好的生儲蓋組合。中新統(tǒng)中上部厚層紫褐色泥巖是一套良好的區(qū)域性蓋層,不同層系內部多套泥巖也提供了有利的封蓋條件。相比之下,臨河坳陷南部斜坡中—新生界的濱淺湖相及河流相砂體雖然物性好,但淺埋易剝,油氣易于逸散,不易保存成藏。
實際上,臨河坳陷內發(fā)育多個與斷層活動相關的半背斜、斷塊、斷鼻、斷背斜、背斜圈閉[5],十分有利于油氣聚集成藏。早期研究初步推測杭錦后旗以及五原以北地區(qū)的臨河北部深坳區(qū)為有利油氣勘探區(qū),油氣多為原地生油、短距離運移為主,淺層可見生物氣藏[5],凝析油氣及天然氣勘探潛力較大,但由于目的層埋藏較深,鉆探困難,加之對石油地質條件的認識不夠全面,勘探一直未獲突破。
2017年礦權流轉以來,勘探人員基于對臨河坳陷石油地質條件的整體把握,系統(tǒng)梳理該盆地油氣勘探久攻不克和鉆探井失利的主要原因,聚焦4個關鍵問題:一是對盆地性質和形成演化模式的重新認識問題;二是對盆地內圈—源關系和不同層系油氣運聚特征深化研究問題;三是對吉蘭泰潛山形成演化與成藏模式建立的問題;四是如何選準油氣勘探快速突破口及科學部署勘探思路的問題。
由于礦權流轉區(qū)的勘探時限非常有限,因此針對臨河坳陷的勘探思路必然不同于以往盆地,必須突出一個“快”字、強調一個“準”字、落到一個“實”字:適時加快勘探節(jié)奏,短期內選準勘探突破口,后期扎實推進部署與實施。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科研人員對上述制約勘探突破的關鍵問題進行精準把控,從而實現(xiàn)了以下4個方面的“轉變”,為勘探突破口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河套盆地的構造背景處于華北地臺西北緣,位于內蒙古陸核(伊盟隆起)、賀蘭裂陷槽、白云額博裂陷槽與阿拉善古隆起區(qū)接合部[6]。前人研究認為該盆地屬于中—新生代斷陷盆地(主動裂谷),本次研究基于二維地震資料斷裂構造精細解釋,并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背景,綜合分析認為該盆地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特征明顯(被動裂谷),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向西北弧形凸出的巴彥烏拉山—狼山、黃河一級控盆邊界走滑斷裂帶。地震剖面上可見由高角度張性走滑斷層控制的半地塹和負花狀構造樣式(圖3)。
圖3 臨河坳陷半地塹式斷陷結構與負花狀構造樣式地震解釋剖面圖
結合前人對狼山形成演化的構造年代學和物源分析及變形特征等研究成果[7-10],認為河套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經歷了早—中侏羅世伸展裂陷階段、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擠壓抬升剝蝕階段、早白堊世中期—晚白堊世早期的弱伸展左行走滑拉分階段、晚白堊世中期—始新世早期區(qū)域性隆升剝蝕階段、始新世中期—漸新世中等強度右行走滑拉分階段、新近紀強烈右行走滑拉分階段。
根據重力與地震資料解釋,臨河坳陷發(fā)育北東向、東西向兩組斷裂,以北東向斷裂為主,負花狀斷裂構造發(fā)育,具有“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構造格局,可劃分為吉蘭泰潛山帶、吉蘭泰東翼逆牽引構造帶、磴口北構造帶、杭五斷壘帶及4個洼槽(圖4)。
對盆地性質及其演化階段的重新認識為后續(xù)石油地質條件評價特別是烴源巖的發(fā)育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支撐。
2.2.1 主要烴源巖
鉆井揭示臨河坳陷發(fā)育下白堊統(tǒng)固陽組、漸新統(tǒng)臨河組兩套暗色泥巖層。以往認為,臨河坳陷北部深凹陷埋深大,熱演化程度高,無論是漸新統(tǒng)還是下白堊統(tǒng),可能達到了過成熟階段(Ro>2.0%),具有很強的生氣能力,生氣強度最大可達(60~80)×108m3/km2,以生天然氣為主[11]。
本次研究根據二維地震資料解釋和已鉆井揭示烴源巖資料,推測下白堊統(tǒng)、漸新統(tǒng)兩套烴源巖分布面積廣,厚度大,其中下白堊統(tǒng)沉積中心面積為1800km2,烴源巖厚度達200~900m;漸新統(tǒng)沉積中心預測面積2100km2,烴源巖厚度達300~800m,資源基礎好。另外主洼槽區(qū)雖然埋藏較深,但地溫梯度低,推測沒有達到過成熟階段,因此以生油為主。
2.2.1.1 下白堊統(tǒng)烴源巖特征
下白堊統(tǒng)烴源巖為深灰色泥巖或灰黑色泥巖,有機質豐度中等偏高。松探1井固陽組深灰色泥巖總有機碳含量(TOC)平均值為1.29%,最大值為3.55%;生烴潛量平均值為5.41mg/g,最大值為19.87mg/g,評價為中等—好烴源巖。臨深3井灰黑色泥巖TOC平均值為1.16%,最大值為1.64%;生烴潛量平均值為1.39mg/g,最大值為2.26mg/g;總烴平均值為0.051%,最大值為0.091%;氯仿瀝青“A”平均值為0.0789%,最大值為0.1268%。固陽組有機質類型主要以Ⅱ2型干酪根為主,綜合評價為中等—好烴源巖(表1)。
圖4 臨河坳陷主要構造區(qū)劃圖
表1 臨河坳陷下白堊統(tǒng)固陽組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評價表
2.2.1.2 漸新統(tǒng)烴源巖特征
漸新統(tǒng)烴源巖以深灰色泥巖和灰黑色泥巖為主,有機質豐度整體比較高。隆1井深灰色泥巖TOC平均值為1.34%,最大值為5.1%;生烴潛量平均值為6.55mg/g,最大值為 39.72mg/g;總烴平均值為0.092%,最大值為0.199%;氯仿瀝青“A”平均值為0.2461%,最大值為0.5656%。松5井深灰色泥巖TOC平均值為1.41%,最大值為2.06%;生烴潛量平均值為8.16mg/g,最大值為13.87 mg/g;總烴平均值為0.117%,最大值為0.148%;氯仿瀝青“A”平均值為0.3226%,最大值為0.367%。漸新統(tǒng)烴源巖有機質豐度很高,有機質類型以Ⅰ—Ⅱ1型干酪根為主,綜合評價為好烴源巖(表2)。
表2 臨河坳陷漸新統(tǒng)臨河組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評價表
隆1井3500m左右的烴源巖,飽和烴+芳香烴超過40%,Tmax達到435℃,OEP接近1.2,表現(xiàn)為成熟烴源巖的特征,據此確定古近系烴源巖成熟門限約3500m。
2.2.2 油—源關系
基于臨河坳陷內已鉆遇不同層系儲層中原油地球化學特征的實驗分析,并與盆地內下白堊統(tǒng)和漸新統(tǒng)兩套主要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進行對比研究后認為:
(1)古近系儲層中的原油來自同層系臨河組烴源巖。臨深1、臨深2、臨深3、松5等井飽和烴氣相色譜特征表明,臨河坳陷臨二段烴源巖環(huán)境相差不大,姥鮫烷/植烷(Pr/Ph)比值為0.11~0.59,主要表現(xiàn)為強還原環(huán)境,原油與鄰近烴源巖的環(huán)境指標較一致,皆屬于強還原環(huán)境,但原油的鏈烴相對含量高于烴源巖(表3)。
表3 臨河坳陷古近系原油、烴源巖飽和烴氣相色譜特征對比表
(2)杭五斷壘帶下白堊統(tǒng)儲層中原油來自同層系固陽組烴源巖。臨深1、臨深3、臨深4等井飽和烴氣相色譜特征表明,臨深3井白堊系原油來自于成熟度高、弱還原環(huán)境的烴源巖,原油密度小,油質較輕,與臨探1井、臨深3井、臨深4井同層段烴源巖的熱演化程度和沉積環(huán)境相似(表4)。
表4 臨河坳陷下白堊統(tǒng)原油、烴源巖飽和烴氣相色譜特征對比表
(3)吉蘭泰潛山帶太古宇變質巖儲層中原油推測來自北部洼槽下白堊統(tǒng)烴源巖。HZK1、JHZK2、JHZK4等井原油飽和烴氣相色譜特征表明,正構烷烴分布完整,主峰碳為nC22,具有明顯的偶碳優(yōu)勢和明顯的植烷優(yōu)勢,符合下白堊統(tǒng)烴源巖特征。但是高植烷優(yōu)勢和偶碳優(yōu)勢說明烴源巖沉積環(huán)境為強還原環(huán)境,與目前斜坡帶鉆遇下白堊統(tǒng)的井地球化學特征有明顯的差異。
吉蘭泰潛山帶原油推測來自高鹽度的咸水湖相沉積環(huán)境烴源巖,雖然松探1井所揭示的下白堊統(tǒng)暗色泥巖具有高鹽度咸水湖相的沉積特征,但在萜烷特征上與原油存在差異,烴源巖缺失三環(huán)萜烷(圖5)。
圖5 臨河坳陷吉蘭泰潛山帶原油萜烷特征對比圖
吉蘭泰潛山帶原油甾烷正構C27含量在40%以上,反映了母源含有豐富的低等水生生物。異構化程度20S/(20S+20R)-C29和 β β-C29/∑C29約 為 40%,說明烴源巖已經成熟,而松探1井的烴源巖缺失孕甾烷(圖6)。
吉蘭泰潛山帶原油主要來自母源較好、強還原且高鹽度的成熟烴源巖,目前尚未揭示出特征相似的烴源巖,推測在北部洼槽下白堊統(tǒng)發(fā)育有強還原且高鹽度的成熟烴源巖。
2.2.3 圈—源關系
根據最新的地震資料解釋成果,目前臨河坳陷落實吉蘭泰潛山帶、吉蘭泰東翼逆牽引構造帶、磴口北構造帶、杭五斷壘帶等4個有利構造帶,發(fā)育了潛山、構造和巖性等多種圈閉類型(圖7)。
由于受早白堊世、古近紀時期巴彥烏拉山—狼山南段和北段走滑拉分作用強度差異的影響,臨河坳陷東北部形成深洼槽,西南部形成淺洼槽,湖盆發(fā)育,為有利生烴區(qū)。上述構造帶緊鄰有利生烴區(qū)(圖4),油氣運移距離近,屬于源內或源邊斷裂垂向—儲層側向運聚模式。
圖6 臨河坳陷吉蘭泰潛山帶原油甾烷特征對比圖
圖7 臨河坳陷中—新生界圈閉及油氣藏預測圖
吉蘭泰潛山帶鄰近北部洼槽中心,太古宇目的層埋深淺,潛山頂面埋深淺,僅為23~1500m,面積達150km2,構造背景條件好。但由于是變質巖潛山,前期認為油源和儲層可能是不利因素。但2016年在該區(qū)完鉆的松探1井和松探2井證實下白堊統(tǒng)發(fā)育半深湖相沉積相帶,存在發(fā)育好烴源巖的條件;且潛山ZK230、ZK500鉆孔井在太古宇片麻巖裂隙中見原油顯示,該潛山是油氣有利運聚方向?;谏鲜霭l(fā)現(xiàn),2017年11月對吉蘭泰潛山帶油氣成藏條件重新認識,認為該潛山帶具有以下有利成藏條件:
一是潛山具有良好構造形態(tài)。受慶格勒圖斷裂、狼山斷裂夾持,為四面受斷層控制的斷壘山,潛山高部位為反向斷層控制的斷鼻山形態(tài),南側腰部為不整合與內幕反射對接的屋脊背斜形態(tài),東側翼部為更加接近生油洼槽的獨立斷塊山,閉合幅度為2000m,圈閉面積為150km2。
二是緊鄰東北部深洼區(qū),油源條件好。ZK230井基巖裂隙原油與松探1井油砂色譜具有相似的譜峰形態(tài),說明原油來自相似沉積環(huán)境的烴源巖,但ZK230井原油成熟度高于松探1井,推測吉蘭泰潛山帶油氣主要來自鄰近深洼槽。潛山太古宇變質巖以狼山山前斷裂與深洼槽對接,對接窗口達2800m,油源供給條件好,潛山構造位置高,為油氣運移有利指向區(qū)(圖8)。
三是潛山發(fā)育裂縫型儲層和溶蝕型儲層,具備有利儲集條件。太古宇變質巖類型為淺灰色黑云斜長片麻巖、深灰色斜長角閃片麻巖、灰白色—淺肉色鉀長片麻巖,呈似層狀、互層產狀產出,接觸界限多為漸變過渡,顯示較強的混合巖化作用。構造裂縫較為發(fā)育,發(fā)育構造角礫巖帶,局部見溶蝕晶洞,有利于原油儲存。
圖8 臨河坳陷吉蘭泰潛山帶圈—源對接關系圖
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正確指導和長慶油田大力支持下,2017—2018年,河套盆地探礦權流轉給華北油田。為快速扭轉勘探被動局面,在短時間內獲得發(fā)現(xiàn),必須不斷解放思想,積極轉變思路。通過對前期地質認識的快速消化,結合基礎地質研究進展,逐步形成了“以烴源巖評價為重點、圈—源關系分析為核心、分層次定目標為策略”的總體勘探思路。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檢測結果都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首先,重新認識在盆地性質的基礎上,明確臨河坳陷受走滑拉分強度差異的影響,可形成南北兩個生烴洼槽,資源潛力豐富;其次,基于最新的地震解釋,認為洼槽周緣發(fā)育多個近源構造帶,具有源內或源邊斷裂垂向輸導—儲層側向運聚的條件,明確了圈—源關系;最后,分層次開展區(qū)帶優(yōu)選,認為南部洼槽吉蘭泰潛山構造區(qū)埋藏淺(小于3000m)、構造背景好,ZK230、ZK500等多口鉆孔井在太古宇片麻巖裂隙中發(fā)現(xiàn)原油顯示,是實現(xiàn)低成本、高效快速勘探的現(xiàn)實有利區(qū);而傳統(tǒng)認為的北部勘探有利區(qū),雖多口井見油氣顯示,但目的層埋藏較深(大于5000m),鉆探困難,鉆探成本高,屬于接替勘探區(qū)。據此,鎖定吉蘭泰潛山及其圍斜部位中—新生界構造圈閉為首選突破目標,以期突破工業(yè)油流關帶動臨河坳陷整體勘探部署的實施。
科學部署是實現(xiàn)油氣勘探快速突破的前提??碧剿悸芬坏┟鞔_,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部署。為此,勘探人員堅定不移執(zhí)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礦權流轉政策,立足自然資源部核準的礦權區(qū),以高效勘探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地質認識為引領,整體評價優(yōu)化部署,突出吉蘭泰潛山勘探,加大臨河坳陷重點區(qū)帶預探力度。堅持市場化運作,利用經濟適用技術,加快勘探生產組織實施。
針對制約勘探進展的地震資料少、品質差、測網密度稀等問題,采取了老資料重新處理、加密二維地震,并補做新高精度重磁及時頻電磁等多種方法;為了摸清潛山含油狀況,部署實施2~4口鉆孔;為了實現(xiàn)碎屑巖領域油氣勘探的突破,部署實施吉華2x井等。這一系列措施方法,加速了該區(qū)油氣勘探進程。
在加快河套盆地臨河坳陷油氣勘探進程中,精細工程實施是勘探實現(xiàn)快速突破的重要保障。
3.2.1 超前謀劃,非地震、地震先行,為井位提供資料保障
由于臨河坳陷資料較為稀疏,為了精準井位部署,超前謀劃部署,利用重力、磁法、電法、地震多方法聯(lián)合勘探[12]。發(fā)揮重磁勘探成本低、效率高的優(yōu)勢,自2017年11月17日開始歷時35天,精心組織、科學施工,完成野外高精度重磁采集,為二維地震及井位部署提供參考。2017年12月開始野外地震采集,針對臨河坳陷變質巖潛山內幕成像難度大、斷裂系統(tǒng)發(fā)育、地形地貌復雜等地震勘探難點,應用高精度衛(wèi)星照片預設計,優(yōu)化地震采集參數(shù),加強采集處理一體化,動態(tài)優(yōu)化部署調整,快速完成采集與處理,獲得了高品質的地震資料。
3.2.2 優(yōu)化井筒工程設計、加強運行管理,確保高效實施
重點強化針對臨河坳陷地質特點的技術系列,優(yōu)選適合于吉蘭泰潛山帶片麻巖地層的錄井、測井技術系列,保障油氣的發(fā)現(xiàn)與評價;優(yōu)化井身結構,從最初的三開井身結構優(yōu)化為二開井身結構,縮短了建井周期,降低了勘探成本;優(yōu)化鉆頭設計及鉆井參數(shù),使用金屬密封牙輪鉆頭加大鉆壓鉆進太古宇片麻巖地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嘗試使用扭力沖擊器加PDC鉆頭鉆進太古宇片麻巖地層,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突破華北油田太古宇片麻巖勘探盲區(qū)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工程地質一體化,嘗試“叢式布井”“老井場利用”和“井營分離”,緩解了河套盆地土地類型多樣、征地費用高的問題。
運行管理是實現(xiàn)高效勘探的保障,通過開展成熟經驗共享、生產計劃超前安排、施工方案共同討論、復雜情況共同解決,要求“人等井,不能井等人”“料等井,不能井等料”,做到各專業(yè)、各工序的無縫銜接,克服了路途遠、社會依托差的難點,有效保障了河套盆地的高效勘探。
3.2.3 適用測試技術,提高生產時效
創(chuàng)新采用了MFE裸眼選層測試與螺桿泵排液聯(lián)作工藝,提高了新區(qū)勘探時效,為埋藏淺、壓力系數(shù)低、井溫低和巖性穩(wěn)定的太古宇儲層中途測試提供可借鑒方法。在充分認識太古宇片麻巖井壁穩(wěn)定的基礎上,采用劃眼通井和雙井徑測井技術,確定了裸眼封隔器坐封位置,使用原鉆機中途裸眼坐封螺桿泵聯(lián)作測試[13],大大提高了坐封測試時長。通過在JHZK2、JHZK7等井使用,既取全取準地層資料,又提高了試油測試生產時效。
4.1.1 吉蘭泰變質巖潛山首獲工業(yè)油流
2017年12月5日,吉蘭泰潛山首口地質驗證孔(HZK1)開鉆,同步部署實施高精度重磁、時頻電磁及二維地震。HZK1井在太古宇519~558m鉆遇油斑4m/1層、油跡25m/3層,鉆井取心裂縫較發(fā)育,具有非重質油的特點,證實了該潛山的含油性。隨后優(yōu)選3個鉆探目標,分別實施了JHZK2、JHZK4、JHZK7等3口鉆孔井。JHZK2井、JHZK7井在300~700m井段油氣顯示活躍,中途測試泵排分獲日產 2.84m3和 1.92m3的工業(yè)油流,JHZK4井在993~1062m井段發(fā)現(xiàn)油層,初步圈定面積達150km2的潛山有利勘探區(qū)。
4.1.2 吉蘭泰潛山東翼鼻狀構造發(fā)現(xiàn)碎屑巖厚油層并獲工業(yè)油流
利用新采集的二維地震,以古近系、白堊系為目的層,鉆探了吉華2x井,在1394~1746m井段砂礫巖見到油氣顯示269m,測錄井綜合解釋各類油層195m/19層,對1651~1736m井段油層37m/5層試油,采用螺桿泵排液求產,日產油10.26m3,累計產油27.53m3,發(fā)現(xiàn)了一個埋藏淺、油層厚度大的富集油藏。
4.2.1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視指導和長慶油田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實現(xiàn)快速發(fā)現(xiàn)的基礎
河套盆地的勘探發(fā)現(xiàn),既是華北油田“創(chuàng)新與精細并重”勘探理念的成功實踐,更是中國石油突出“整體協(xié)調、共建共享”理念、積極推進礦權流轉改革的重要成果。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多次聽取對這個盆地的勘探思路、部署方案匯報并給予指導;在吉華2x井見到活躍油氣顯示后,又兩次組織專項會議重點推進,對勘探突破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長慶油田多年來在河套盆地區(qū)域勘查中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和寶貴的地質認識,并且在礦權流轉期間,給予華北油田積極的幫助,不但提供了大量基礎資料,而且將制約勘探的地質瓶頸與華北油田做了分享,為河套盆地勘探發(fā)現(xiàn)打下了基礎。
4.2.2 堅定信心、科學部署與決策是實現(xiàn)油氣勘探發(fā)現(xiàn)的前提
臨河坳陷歷經40多年的勘探,勘探工作者認為臨河坳陷具備形成規(guī)模富集油氣藏的良好地質條件,始終堅定找油的信念。礦權流轉后,針對河套盆地地質復雜,烴源巖、資源潛力未獲證實且勘探和認識程度均較低的局面,深化關鍵制約問題的研究,創(chuàng)新地質認識,按照低成本、高效快速勘探的思路,以經濟適用技術開展科學部署與決策,快速精細實施,實現(xiàn)了河套盆地勘探重要發(fā)現(xiàn)。
4.2.3 轉換思維,創(chuàng)新驅動,選準突破口是實現(xiàn)油氣勘探發(fā)現(xiàn)的關鍵
通過梳理和消化前期認識,重新認識盆地性質和構造演化模式,突破以往固有的模式,轉變思維[14],創(chuàng)新圈—源關系認識,以吉蘭泰潛山及圍斜構造帶為勘探突破口,鉆探JHZK2、JHZK7、吉華2x等井,從而在潛山和碎屑巖兩大領域,以及古近系、白堊系和太古宇3套層系獲勘探發(fā)現(xiàn)。
4.2.4 經濟適用技術的選用是實現(xiàn)快速發(fā)現(xiàn)的有效手段
按部就班,拘泥于老區(qū)的勘探程序,必然勘探周期長、成本高。為了在兩年探礦權周期實現(xiàn)突破,必須加快勘探節(jié)奏,采用高效、經濟適用的技術。因此,在選定吉蘭泰地區(qū)為突破口后,立即實施驗證孔,再利用成本低、時效快的高精度重磁與時頻電磁圈定有利靶區(qū),然后針對目標區(qū)快速采集少量二維地震,準確落實目標井位,采用市場化運作,優(yōu)選合作伙伴,實現(xiàn)了高效勘探和快速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