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視角淺析盛唐名詩《登鸛雀樓》的兩個經典譯文,通過比照,即譯者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得出“整合適應選擇度”更高的譯文。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研究法;翻譯;唐詩
【作者簡介】吳昊(1989-),男,漢族,江蘇人,廣東理工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唐詩是對漢語的高度提煉與濃縮,反映著燦爛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文試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胡庚申教授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即譯者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不斷地適應和選擇的交替過程。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活動應該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提出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生態(tài)翻譯學將翻譯置身于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來探討分析,為翻譯批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二、原詩分析
《登鸛雀樓》出自盛唐詩人王之渙,是唐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詩內容如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詩歌前兩句描寫氣壯河山的景象,視野從西方的落日轉入東方的黃河,給人開闊豪邁之感。通過抒發(fā)登高望遠這一深刻而樸素的哲理,督促世人通過不斷進取提升自我,拓寬自己的視野,以達到新的人生境界。
三、譯文比較
本文將選取《登鸛雀樓》的兩個經典英文譯文,作者分別為許淵沖和翁顯良,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轉換角度進行分析,并嘗試得出“整合適應選擇度”更高的譯文。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許淵沖譯)
Upward
Westward the sun, ending the 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顯良譯)
1.語言維“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語言方面,漢語和英語間差異顯著。漢詩整齊、簡練、虛詞少,以凝練簡潔的語言承載較大的信息量。
音韻方面,翁詩比較自由,許詩采用AABB的押韻格式,兩詩都使用了行間韻,如許詩中的“grander”和“greater”,翁詩中的“Westward”和“Eastward”、“ending”和“emptying”、“unto”和“upward”。相比而言,翁詩的尾韻不明顯。音節(jié)方面,許詩兩兩對仗,句子音節(jié)數相同,朗朗上口,而翁詩則是采用以散文譯詩的方法,節(jié)奏和韻律欠缺。
形式方面,翁詩長短不一,許詩對仗較為工整,尤其是后兩句,“a grander sight”和“a greater height”。
意象方面,題目里許詩點明了詩人所處的位置,翁詩直奔主題,是對原詩題目的一定改造,但和自己譯文末句的“upward”兩兩對應,深化了主題。
2. 文化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要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克服由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以保證信息交流的順利實現,這就是文化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題目《登鸛雀樓》中,“鸛雀”中文中即指一種水鳥“鸛”,這種動物全球許多地區(qū)都有,因而在英文中也有對應的詞語“stork”,而這里的“樓”則是中國特色的建筑,許譯用的是“tower”,這是很多中國樓閣常采用的翻譯,但和西方傳統(tǒng)的“tower”存在很大差別。翁詩則未在題目中點明,直到結尾出現“storey”,豁然開朗,但中國樓閣的意象并不明顯?!鞍兹铡笔侵形奶赜械恼f法,表示太陽,英文中鮮見“white sun”的說法,white這里可能還帶有“pale”的意思,因而采取了“sun”的表達。而“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舉世聞名,譯為“Yellow River”沒什么異議。
3. 交際維。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原詩作于盛唐時期,作者壯志凌云,詩中積極向上的格調與時代精神契合,尤其是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者在翻譯時應當將這種精神努力傳達出來。最后兩句,原文并未標明主語,符合漢語無主語的特征,譯文分別用了“you”和祈使句,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形成互動,后兩個譯文還加上了感嘆號,更強化了這種情感,作者的廣博胸襟流露在其間。
四、總結
整體來看,許的譯文簡單明了,鏗鏘有力,富含情感,尤其是后兩句;翁的譯文情感較強,多處呼應,主題明確,但形式過散,特別是開頭部分,缺乏絕句簡短有力的形式之美。兩者都為佳作,但許的譯本具有更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更勝一籌。通過生態(tài)翻譯學三維理論,本文對兩個譯文進行了客觀比照,體現了這一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b(6):11-15.
[3]陳邦炎.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4]龔景浩.英譯唐詩名作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