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仁
摘 要: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和利用者。數(shù)學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不一定適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這就要求數(shù)學教師結合當?shù)貙嶋H,聯(lián)系學生的學情,對初中數(shù)學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通過聯(lián)系實際、化靜為動、提煉總結等策略,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對教材中的例題、習題進行變換、重組、分類,更有效地完成教材預設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應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shù)學教材;例題習題;開發(fā)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29-00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9.061
在數(shù)學課中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例題習題是為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緊密聯(lián)系,達到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目的,同時也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成效進行檢驗提供必要的依據(jù)。因此,教師應該在備課時認真研究例題和習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才會在新知識的講授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有針對性。教材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憑借和依據(jù)。教材只是最基本的教學素材,在深刻領會新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有必要對教材進行重組、擴展和超越,實現(xiàn)對教材的整合。
細致地研究例題、習題,有助于教師從深度和廣度上理解教材,提高教師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的理解和認識。解讀教材的重點、難點時,教師要從整體,從整個章節(jié)來分析考慮。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閱讀教材的每一個章節(jié)、每個單元,不斷挖掘每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教材的重點是指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對以后的繼續(xù)學習具有重要作用的內容。對教材內容是否為重點的判斷依據(jù),主要有三點:是否為核心內容,是否是今后學習其他內容的基礎,是否為解決問題的主要依據(jù)。但是教材難點是相對的,每個學校、班級,甚至是學生個人對于難點的認識可能都不一樣。教學中的難點常表現(xiàn)為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無法理解的內容,或者其內在結構復雜過分抽象的內容,或需用新觀點、新方法去研究本質屬性較隱蔽的內容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結構,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到一般,分步加以解決,循序漸進地突破或分散難點。通過對例題和習題的研究,讓教師進一步明確教材編排和設置的目的,拓展和延伸教學的內容,有效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從而促進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通過對例題、習題的研究,使教師熟悉解答問題的程序,把握解決問題的困難所在,以便進行適度的指導和點撥。由于受到地域環(huán)境、學生的認知水平等因素干擾,教材的編寫難免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比如初中數(shù)學教材所涉及的例題習題大都是設計實際的問題情境,但是由于我們所處的地域因素,有些問題學生無法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做出判斷和解答,這違背了數(shù)學教材的編排原則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需要教師對此進行適當?shù)闹亟M。同時,教材涉及的例題習題大都是由條件尋求結論,或給出條件和結論,讓學生去判斷、推理、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被規(guī)范化束縛的認證書寫格式,對學生的智力開發(fā)有一定的局限,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要求教師結合當?shù)丨h(huán)境和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做適度的調整。因此,教師應緊密圍繞新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優(yōu)化整合。在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增強學生思維活動的目的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了解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出發(fā),還能得到什么知識,并能解決什么問題。這樣設置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的問題,才能切實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這樣結合學生具體情況的題目,有助于教師更合理地安排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使課堂效果最優(yōu)化,因此鉆研例題、習題對數(shù)學教師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研究例題、習題,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在應用時容易混淆的知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和指導。教師課前掌握這些情況,就能在課上講授理論知識時,盡可能聯(lián)系一些實例,變換條件,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化難為易,把問題講透。數(shù)學教材中的有些知識,教師講授時似乎不難理解,可是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學生就會感覺無從下手了。經(jīng)過對例題、習題認真研究,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精選習題、練習題,以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使學生輕松地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認真鉆研習題、例題,可以預測學生在做題時可能忽略的問題,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和一題多解的情況,進行展開、對比、歸納,讓學生探討其規(guī)律。
教師鉆研例題、習題,還便于更好地安排課堂練習、課外作業(yè),從而達到合理有效利用教材,促進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對教材上的例題、習題進行分類,結合學生實際確定直接應用定義、公式、定理、公理來解的是哪些問題,需要靈活應用知識解答的是哪些問題,綜合性較強的又是哪些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經(jīng)過研究例題和習題,教師能夠了解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把握題目考查的目標。幫助教師在處理這些題目時,部分設置為例題,部分設置為口答題,部分設置為板演題,部分布置為課后筆答題,部分則讓學生去思考拓展等。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題目的作用,還可以有效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
教師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將一些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例題習題加以改編、整合和歸納,便于學生接受。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抽象能力。在具體教學中,將熟知的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生活場景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親近感,更容易掌握相關的知識。反之,如果教師完全利用教材中的那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無所謂,甚至是排斥的心理,這樣的學習活動很難讓學生自主參與。所以,教師在研究例題習題時要注意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教學素材,使數(shù)學生活化,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張凌云.如何發(fā)揮高中數(shù)學教材例題習題的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10).
[2] 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