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秀菁
第七屆現(xiàn)代特殊教育論文征集和評選活動已落下帷幕。本次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熱情,近4000名教師提交了論文,彰顯了教育科研的意識和能力。
特殊教育教師參與教育科研,要以科研的思路去審視特殊教育教學的過程,在日常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研究了解學生、改變學生,提高特殊教育的質量,推動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并由此在更高水平和層次上展開新一輪教育教學活動,使教育教學工作向最優(yōu)化的方向發(fā)展。教師正是在參與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借助規(guī)范化、學術化的系統(tǒng)探究,得到更好的專業(yè)成長。
作為特殊教育教師,首先需要想清楚,要把特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通過實施什么樣的課程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很多教師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只要拿著教材,按照教材的順序,教完教材上的內容就行了。但特殊學生類型多、殘障程度不同,學習能力、學習途徑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沒有一本教材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因此,如何從特殊學生的“特殊需要”出發(fā),給予他們最適宜的教育,是特殊教育需要研究的首要問題。
教師參與特殊教育課程的研究,就不會僅僅關注自己所教的課程,而是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學生的高度思考特殊教育的目標。教師不僅要教好相關的文化知識課程,幫助特殊學生掌握適應終身學習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要關注特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由于身心發(fā)展的障礙,特殊學生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失去或部分失去了隨時隨地獲得信息的途徑,學習能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還有許多特殊學生沒有掌握獨立生活必需的基本經驗和技能。因此,為了幫助特殊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將來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質量,參與課程研究的教師要從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思考特殊教育課程的特殊性,從幫助特殊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培養(yǎng)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與課程研究,特殊教育教師還要認識到良好心理素質對特殊學生的重要性。特殊學生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人生?將會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尤其是該如何面對自身殘疾這個事實?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能“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那么特殊教育的教師,怎樣把特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對待,真正關注特殊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關心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引導特殊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殘障問題,讓特殊學生能客觀地接受自己殘障這個事實,從而能正確面對自身的生理缺陷?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體驗到成就感,形成快樂、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特殊教育教師還要幫助特殊學生學會與他人建立起積極的、建設性的關系,即教育特殊學生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他人,學會珍惜親情、友情,能與他人建立起真誠的、親密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學會用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肢體語言等充分地、體面地表達自我,以及能在社會生活中恪盡職守,盡心盡力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真正做到自立和自強。
為達成這樣的教育目標,參與特殊教育課程研究的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研究他們適應社會最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適宜的呈現(xiàn)方式,思考以什么樣的課程理念去指導特殊教育學校課程體系的編排?以怎樣的課程結構去編制教材?而教師參與研究特殊學生學習內容的整個過程,就會改變教師“想當然教教材”的思維定式,極大提升特殊教育教師駕馭課程的能力。
由于特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僅靠某一種教學方式方法很難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師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的教育對象,而應細心了解每一個特殊學生障礙形成的原因、障礙的程度、認知發(fā)展的水平、學習的能力、個性發(fā)展的狀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不足,然后采取特殊的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補償他們的缺陷和不足,滿足他們的特殊教育需求。
參與科研,會促使特殊教育教師去研究如何為特殊學生創(chuàng)設安全、平等、適宜、全納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支持和促進特殊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這種環(huán)境既包括校園、教室設施等硬件條件,也包括編寫教材、制作教具學具以及運用教學技術、教學策略等軟件條件。教師會研究如何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有條件,還會思考怎樣動手去設計、改造、布置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有利于他們成長和發(fā)展的良好條件,支持學生有效學習。
要使特殊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前提是能找準特殊學生的認知起點,為他們制定適宜的發(fā)展目標。這就要研究特殊學生的評估方法,特別是教育評估的方法,這些研究將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為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學手段奠定基礎。
參與科研,會幫助教師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因為研究特殊學生的行為管理策略,能幫助教師妥善預防、干預學生的問題行為;研究不同類型特殊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征,會促使教師探索出有效的特殊學校班級和課堂教學管理的策略。
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每一個教師的追求。參與教學研究的教師會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基礎、特殊需要,以及各學科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實施有效教學。如不同類型的知識,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技能性的知識,通過反復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會根據(jù)不同殘障類別學生的需要,通過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還會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特殊學生的評價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影響到特殊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因此參與科研會讓教師成為一個有心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觀察與判斷,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賞識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并通過盡可能詳細、具體、具有鼓勵性,并與學習者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積極正面的反饋形式,促進特殊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他們會研究如何運用靈活多元的評價方法,多視角、全過程評價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并會利用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參與這些特殊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必將有助于教師形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優(yōu)秀品質,并能在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方式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教師參與研究的過程,是一個深入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與他人合作、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學習相關的理論,查閱相關的文獻,還會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這些寶貴的經歷都將促使教師得到更好的專業(yè)成長。
要做特殊教育的研究,首先必須具備特殊教育的基礎理論,并具有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儲備。這就要求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然后再對有關問題進行研究,認真思考,學會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研究相關的問題。這樣的學習和思考,將為教師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培智學校網絡課程“生活適應三百課”實踐研究項目論證會供圖 談秀菁
科研的本質特征是創(chuàng)新,為避免低層次的重復研究,研究過程的前期工作之一,是查閱與研究相關的文獻。這樣做的好處很多:首先查閱文獻資料能幫助教師獲取本領域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其次能了解其他的研究者在本領域內已做了哪些工作,避免自己再做重復性的研究;第三能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研究的空白或薄弱之處,從而找到新的研究視角,發(fā)現(xiàn)研究的新的生長點;第四,在查閱文獻過程中,能借鑒別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與同事共同探討值得研究的問題,合作開展研究工作;在進行調查研究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各種專業(yè)人士:這些都是教師獲得信息,得到學習和成長的好機會。
在課題研究的開題、中期檢查、結題的過程中,有多次與相關領域專家探討學習的機會。專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教師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過程的開展、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展示提出意見和建議,這對研究者來說,是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極好機會。參與這樣的研究將極大拓寬教師的視野,吸收到最新的研究成果,習得“學術化”或“專業(yè)化”的思維模式,并能將研究過程中習得的科學嚴謹?shù)难芯糠椒?、態(tài)度用來改進教學,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
總之,教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將助推特殊教育教師更快地由經驗型、博愛型的教師向學者型、科研型的名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