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綺顏
【摘要】孟子以性善論為邏輯起點,提出了一套內容豐富的政治思想。孟子所提倡的這一政治制度雖然是一種開明專制制度,但因其具有與道德、教化密切相聯(lián)等特點,仍可以給今天的政治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的啟迪。
【關鍵詞】孟子;仁政;道德;教化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泵献幼鳛槿寮覍W派重要一支,其政治思想深刻影響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建設。因此,在致力于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今天,正確認識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意義不言而喻。
一、孟子所構想的政治制度是一種開明的專制制度,帶有民主的色彩卻不是民主制度
對“民”的強調時孟子政治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孟子看到了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突出作用,因此將保民重民作為君主施行仁政,從而王天下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孟子將其所主張的民本思想發(fā)展成了一套非常系統(tǒng)的理論。一方面,孟子注意到普通民眾的衣食生計關系到國家的安危,主張民乃富國之本,因此他告誡統(tǒng)治者不能漠視人民的疾苦。另一方面,孟子認識到能否實現(xiàn)王道政治這個政治思想的最高范疇也取決于普通民眾。因此,孟子主張要惠養(yǎng)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同時要聽取普通民眾意見,爭取國人支持。
根據(jù)孟子這種反對暴政苛政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民重君輕”、“更易天命”的思想,很多人將孟子的民本思想與民主聯(lián)系到一起,認為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一種樸素的民主。但其實,孟子并沒有從根本上反對君主制,甚至沒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本身,而是在道德上對專制的君主提出了嚴格的個人素養(yǎng)方面的要求,是一種開明專制制度。而須知開明專制再開明,也仍然是專制而非民主。
這種對專制制度的維護最明顯的體現(xiàn)在孟子對等級制度的推崇上。孟子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宣揚君臣上下的等級思想,認為“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盡心上》)。為維護社會等級制度,孟子特別強調禮義的作用,提出“無禮義則上下亂”(《盡心下》)。同時,孟子更是認為社會上的人尊卑貴賤地位不同是必然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滕文公上》),很顯然,在孟子看來,勞心者與勞力者之間是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天然存在,不容置疑的。
關于民本思想與集權主張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孟子在《離婁上》中自己有一個回答,即“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說,孟子對民的強調,在于要求國君重視民眾的作用,在經(jīng)濟保證國家財政來源,在政治上爭取人民擁護,鞏固君權,而不是讓民主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這種民本主張實際上最終目的是為鞏固君主專制政體,是以君主專制思想為主,民本思想為輔的君主政體。
二、在孟子的政治構想中,政治和道德是分不開的
行仁政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居于最高的范疇,而從“仁政”二字就能看到孟子混道德與政治為一談的政治思維?!叭省北緛硪环N道德范疇,孔子講“仁者愛人”,將“仁”與“政”合二為一是孟子政治思想中一個非常大的特點。
孟子在其政治思想中對道德的強調,主要還是針對君主本人。因為,一方面,在傳統(tǒng)社會中,君主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典范,他們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僵也”(《滕文公上》)。所以說統(tǒng)治者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具備良好的作風,天下的百姓也就會仿效,國家也就會安定和諧太平。另一方面,民心向背對于君主廢立、國家存亡意義匪淺,而君主具有良好的品德是贏得民心的關鍵,正所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君正而國定矣”(《離婁上》)。相反,統(tǒng)治者若不端正自己、不行正道,就難于服眾,更難于治眾。除了君主需要修身樹德、率先垂范以外,孟子還對為官者也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認為“莫若貴德而尊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公孫丑上》)。孟子提出賢能之臣事君,就是引領勸導志于仁、仁政,即“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shù)?,志于仁而己”(《告子下》)等等?/p>
孟子政治思想的這一特點,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國相通的社會現(xiàn)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古人慣以忠、孝并提,君、父并舉,認為國事是家事的擴大。因此,國君相當于國家這個大家庭的父親,必須以德服人。孟子在列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所經(jīng)歷的種種磨難時,總結道:“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這里,孟子高度概括了治理國家所必須具備的人倫之道,即以父子血緣親情為基礎,向外輻射的五種人倫宗法政治制度。
其實,將政治與道德密切相連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與西方古典政治思想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孟子所提出的德,是以性善為基礎的“仁”、“義”、“禮”、“智”的“四端”,是為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設定的。而西方先哲譬如柏拉圖,也主張德治,但這種德是蘇格拉底提出的“知識即美德”的一種延伸,強調“必須為智慧而求知識,以知識和智慧服眾和治理國家。但是道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人類社會生活來說,道德是無所不在的,政治領域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將政治與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大亮點。
三、在孟子的政治構想中,政治與教化是分不開的
教育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直接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盡心上》)”,也就是說政治是教化的手段,教化才是政治的目的,教化比政治更為根本。其實任何一種政治制度或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與教育相脫離,這二者是一體的兩面,而且應該是內在一致的。
西方政治學家在談論政治的過程中也沒有忘卻教育問題。共和主義把教育當成是實現(xiàn)理想國家的必要手段。例如柏拉圖希望通過教育對國家進行階層劃分,培養(yǎng)哲學王,建立一個等級秩序分明的國家,理想國家是由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三個階層各司其職構成的。通過教育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職責所在。古典自由主義則希望通過教育為理想國家培養(yǎng)理性公民。例如洛克、盧梭在詮釋契約國家的時候提出了通過教育為這個理想國家培養(yǎng)理性的公民的思想。而現(xiàn)代自由主義者則將教育資源合理配置作為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一種途徑。在公共學校普遍建立的時代,政治哲學家們非常關心如何配置教育資源,才能保證社會的正義與理想國家的實現(xiàn)。例如,羅爾斯指出兒童教育影響著國家的民主政治。最后,批判政治哲學認為批判現(xiàn)實就要批判教育。思想家們在邏輯上也承認教育是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治的手段,所以教育也是重要的批判和揭露的對象?!昂蟋F(xiàn)代主義理論是一種反抗的政治學,對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哲學家,重要的東西不是證明什么,而是反對什么,不是提出某種政治主張,而是批判某種政治主張,不是追求某種偉大理想,而是拒絕所有的偉大理想。”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則批判和揭露了教育作為國家再生產(chǎn)、經(jīng)濟再生產(chǎn)和文化再生產(chǎn)的手段所具有的功能。因此,這些反抗的政治哲學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批判,他們以批判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總的來看,無論哪一種理論均承認教育是國家運行、實現(xiàn)理想國家的重要的手段,只是在處理教育與國家發(fā)展關系時的關注的重點不同。
而孟子政治思想中的教育理念最獨特之處,就在于這種教化是指在德主圣君的統(tǒng)治下通過政治實踐去實現(xiàn)每個人的固有德性和人格,讓每個人都能求得內心本存的善。具體地講,君主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是政治的惟一目的,而是初級目標,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政治實踐去實現(xiàn)每個人的固有德性和人格。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教化不是用強制手段和愚民伎倆使民眾成為降服在君主之下的奴役對象;相反,君主是首先必須是先受教育的,他首先要做到修身,進而才能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后君主通過篩選經(jīng)過良好教育且具備高尚德性的人進入朝堂,輔佐君主在滿足臣民基本生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實現(xiàn)生命中應有的超然之善。
孟子對于政治教化功能的強調,與性善論這一政治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密不可分的。善惡本身就是一個道德問題,所以從政治思想的邏輯起點起就隱含著對法律理念的排斥。
總之,在探討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不應先人為主的將西方政治制度、政治文明作為標準模式,而應以在立足現(xiàn)實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tǒng)的德行文明萃取西方政治文明的精髓,把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和發(fā)展現(xiàn)實政治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在充分挖掘以孟子政治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中符合人性的部分,從中獲得啟示來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
[2]姚大志.當代西方政治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