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夜里,萬人矚目之時,他升入高空,環(huán)場一周,點燃火炬。那是李寧和李寧公司共同的高光時刻。隨后,卻是一路跌宕。
2018年7月28日,55歲的李寧先生起了個大早趕到鳥巢。他要在臺上做3分鐘的講話,臺下是一群5歲的小足球運動員。十年前,他曾每天在這里訓練到天明。直到2008年8月8日夜里,萬人矚目之時,他升入高空,環(huán)場一周,點燃火炬。那是李寧和李寧公司共同的高光時刻。隨后,卻是一路跌宕,李寧不得不強迫自己成為一個代理CEO,落入繁雜的事務之中。
2014年11月中旬,香港九龍旺角亞皆老街朗豪坊大樓45層會議室內(nèi),正緊急召開董事會。這一天,51歲的李寧公司董事長李寧,在離開具體管理職位16年后,再次被推到前臺——眼下正是公司的危急時刻。李寧公司已連虧3年,虧掉了31個億。李寧面容平靜,但股東們的心情不太好。公司元老們早就坐不住了,紛紛跑到李寧家里,勸他出山做CEO。面對勸說,李寧巋然不動。十幾年來,李寧和自己創(chuàng)立的這家公司刻意保持距離,他不相信個人的力量,卻篤信職業(yè)經(jīng)理人制度,從1998年開始放手,他先后聘用了三任CEO。
2012年,他引入私募企業(yè)TPG的合伙人金珍君,這位哈佛畢業(yè)的美籍韓裔經(jīng)理人,通曉三國語言,當時剛帶領達芙妮走出泥潭。李寧把危機中的公司托付給他和他的團隊。兩年,金珍君沒有上演奇跡。伏筆早已埋下。金珍君入主不久,就被元老直接在會上炮轟。日積月累生長出來的不信任感,往往會在公司文化深處裂出縫隙。這時候需要的是一個有強大黏合力量的人。在危急時刻,如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都不出來,還有誰能救公司?李寧只好硬著頭皮,接了。
即使已經(jīng)回歸公司3年半了,李寧臉上仍有一種疏離感。多年來,李寧都被公司上下視作一個吉祥物式的存在。對于員工來說,他更像遙遠而模糊的精神象征。他出現(xiàn)的形式包括園區(qū)內(nèi)“李寧交叉”的雕塑、年會舞臺上那個遙遠的身影和每個新年一封加油鼓勁的員工內(nèi)部信。
20年前,李寧就開始與公司的日常管理脫離。1998年,李寧到北大上學,把公司交給CEO,自己只做董事長。2004年公司在港股上市,他更是把家搬到香港,陪伴一對子女在那里上學。他的放手是相當徹底的:他任命了公司第一任CEO陳義紅,但陳離開時,繼任者張志勇是陳自己選的。CEO以下的管理層,李寧更不干涉。
在公司遇有重大決策時,李寧會出現(xiàn),但他不一定拿主意。最著名的故事是,2010年夏天,公司決策層決定換標。他們要放棄那個打上李寧深深烙印的L形logo,換一個更鋒利、時尚的——這是后來飽受詬病的決定。但出席了提案會的李寧并不顯露喜惡,只推說腰痛復發(fā),問他們:“我能不能不選?”
他不是那種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創(chuàng)始人:“我并不想做一個CEO,我是想做一個企業(yè)的投資人,或者創(chuàng)業(yè)者。”他對體育比賽始終很有興趣。作為曾經(jīng)的體操國家隊隊長,他從1990年便開始贊助體操、跳水、乒乓等幾支國家隊,每逢這些隊伍有重大國際比賽時,他常常親臨現(xiàn)場,與隊員教練們在一起。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李寧一生始終和體育深度纏繞,他的性格和人生關鍵時刻都與此相關。
2008年,是他離開賽場之后的人生高光時刻。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之夜,在苦練一月、瘦了10斤之后,45歲的李寧作為最后一棒火炬手,被威亞吊起,在鳥巢上空繞場一周,引燃主火炬。這個榮耀把18歲的李寧公司推向了最高點。對手的反應,最能說明此事的強烈程度——李寧剛點完火,北京奧運最大的贊助商阿迪達斯就去國際奧組委、中國奧組委投訴了。更直接的回饋是市場的反應。2009年,李寧公司實現(xiàn)凈利潤39.7億元,同比上漲23.3%,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超越了阿迪達斯。
奧運后,來找李寧的事情無疑更多了。2008年后,他作為親善大使,跟著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工作人員出國訪問,到過萊索托、孟加拉、柬埔寨,有些地方環(huán)境惡劣,出發(fā)前要打許多針疫苗。但李寧非常樂意做,他那是代表中國,所到之處都會有中國大使出面會見,而他向駐在國民眾發(fā)放的每袋糧食上都有國徽,這些是他在意的。在同行人看來,這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在外面很“閑”,沒有什么公司的電話要打,關于生意,一口不談。
2010年,他做了上海世博會健康大使,開幕之前排練主題歌,他也愿意去上兩三次。公司品牌項目管理中心總經(jīng)理張向都記得,當時國家體育總局想成立一個運動員基金,用于退役運動員的安排,他們約李寧在國家體育總局邊上的天壇飯店見面。一位局長提出,希望李寧能投200萬,李寧想了想說,他投2000萬。局長沒聽清,問了兩遍,沒錯,就是2000萬。
那位曾經(jīng)為李寧安排公共事務的前員工,是這么理解李寧的:“他當運動員時,每一場比賽都代表國家,這是一以貫之的教育,在賽場上聽到的國歌,眼睛里看到的國旗,身上穿的國徽,經(jīng)典的紅黃配色,全部都是跟國家有關系。后來雖然在公司,他也覺得只要涉及國家,就應該把它當成責任來看待。”也因為這一點,體制內(nèi)官員對李寧認可度頗高。李寧和體制的這種互相認可也給了公司信心,進而讓他們做出了更激進的判斷。那時的李寧公司,上下情緒一片高漲,他們認為擴張是必要的,也想要一個更國際化、更年輕化、更有活力的公司形象。2010年公司換了商標,在這之前,他們已經(jīng)把新的研發(fā)中心開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波特蘭。但是很快,命運的饋贈就結束了。過分的樂觀最終需要一個償還。2008年后是一個更現(xiàn)實的年代,它結結實實地撞了上來。
2010年,李寧業(yè)績發(fā)生斷崖式下跌,凈利潤暴跌至11.08億,股價在短短5個月時間內(nèi)被腰斬。僅2011年,李寧就關店1821家。
時至今日,李寧公司的高管們已經(jīng)能客觀看待當年的“試錯”。張向都認為這都是公司戰(zhàn)略的問題,盲目擴張、投入,最后形成負債,“都是自己的事”。尤其是2008年之后,公司因為戰(zhàn)略重心從“體育”轉(zhuǎn)到“時尚”,因此選擇性放棄對中國奧委會戰(zhàn)略合作伙伴的爭奪。這后來被許多人認為,是第二任CEO張志勇任內(nèi)錯誤的決策之一。它不僅意味著李寧失去了一個乘勝追擊的機會,還意外地養(yǎng)大了對手——當時營業(yè)額還不到李寧一半的晉江企業(yè)安踏,拿到了戰(zhàn)略合作伙伴資格,迅速進入發(fā)展快車道。
在親歷者的敘述里,安踏為得到這個機會,用心頗深。當時負責競標的安踏副總裁張濤為了和體育總局建立關系,他從2008年春天起,就開始天天去總局“上班”。他們做標書的團隊分為兩支,一支明線,一支暗線,他們最終用了暗線制作的那份標書,臨出發(fā)前,張濤接到了安踏創(chuàng)始人丁世忠從總部打來的電話,告訴他投標的數(shù)字。他填好,封好,出了門。在總局門口,張濤還遇見剛交了標書的張志勇,兩個人揮了揮手,沒說話。
挫折沒有就此結束,對李寧公司來說,觸動更大的是2013年,安踏以高出他們一倍的價格,拿下了國家體操隊的贊助權。體操隊是李寧的“娘家”,當時的輿論認為,安踏已經(jīng)攻破了李寧的禁地,它不僅是為了商業(yè)價值,更是為了打壓李寧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