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思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6-0100
本單元的主題是“地震”,閱讀文本內容涉及“中國唐山地震的不眠之夜”,讓學生學會運用思維導圖整理文章的脈絡,從整體把握文章的行文。
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學內容:Unit 4 Earthquakes
教學時間:一節(jié)課,40分鐘
教學目的:
1. 更加了解唐山大地震;2. 學會畫思維導圖
教學重點:
1. 思考并討論與地震相關的詞匯;2. 學會畫思維導圖;3. 賞析閱讀文本里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1. 學生畫出文本第二部分(第二和第三段)的思維導圖;2. 根據(jù)思維導圖,學生復述文本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內容。
教學方法:1. 小組探究學習,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2. 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學工具:黑板,電腦,投影和大屏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 教師描述地震的形成,引導學生引出“地震”的話題。
2. 展示震后的圖片,讓學生小組討論盡可能多的和地震有關的詞匯。
3. 通過問答,教師讓學生說出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地震,從而引出唐山大地震。
二、閱讀
1.讓學生比較閱讀文章的標題:“地球的一個不眠之夜”和“唐山地震”,哪一個更好?為什么?
2. 第一次閱讀:閱讀文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Q1:文章以什么順序展開的?
Q2:每一段的主題句是哪一句?
Q3:文章四個段落怎么劃分?
3. 第二次閱讀:閱讀時關注細節(jié),并給文章的三個部分畫一個思維導圖。
Part 1:教師解釋什么是思維導圖,并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文章第一部分內容的思維導圖。
Part 2:小組活動——學生閱讀第二部分并畫出該部分的思維導圖,然后課堂上展示。
Part 3:教師展示文章第三部分的思維導圖,要求學生根據(jù)該導圖復述這一部分的內容。
4. 第三次閱讀:賞析文章中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
三、作業(yè)布置:根據(jù)思維導圖,復述閱讀文章的內容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閱讀理解課,主要通過思維導圖這種新的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理解文章,并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結構以及文章內部邏輯關系,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訓練。
教學過程:1. 導入:教師通過對地震發(fā)生的描述引出地震的話題,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并分享他們所想到的能夠描述地震的詞匯。2. 閱讀課文標題并與 “Tangshan Earthquake”相比較。3. 學生進行第一次閱讀并回答問題——文章以怎樣的順序組織內容的?每個段落的主題句?四個段落該怎么劃分?讓學生通過第一次閱讀從整體去把握文章。4. 第二次閱讀:通過帶著學生完成課文第一部分的思維導圖,學生分小組完成課文第二部分的思維導圖以及根據(jù)教師所給的第三部分的思維導圖作復述,讓學生更清楚課文的邏輯思路。
在教學設計里,還有第三次閱讀——欣賞文章中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對英語修辭手法有初步的認識,但由于時間關系,最后把這一部分布置成作業(yè)了。
在這節(jié)課里,導入部分可以更加緊湊一些,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學生分享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約出更多的時間,也可以有時間進行第三次閱讀,甚至是最后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另外,借助思維導圖來促進對文章的理解是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如果最后再告訴學生思維導圖在寫作時候的應用那就更完美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 5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