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強 楊江輝
一份腫瘤病理報告就像患者的一份“判決書”。病理診斷不僅可以判定腫瘤的良惡性,還可以診斷腫瘤的原發(fā)灶在哪,腫瘤是否需要切除,切多大范圍,切得干不干凈,是否需要繼續(xù)擴大切除等。惡性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中,該如何用藥,需不需要放化療等與預后密切相關的治療手段,也要由病理診斷來決定。那么,如此重要的病理報告,為什么不能“立等可取”呢?
標本的前處理:
固定和取材
簡單來說,固定就是把新鮮標本放入10%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該操作程序看似簡單,其作用卻至關重要,一旦做不好,在后續(xù)操作過程中則無法彌補。組織取下后應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大多數(shù)組織應固定24小時。
取材就是按照檢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適當大小的組織塊,以供制片進行顯微鏡檢查。一般要求大小1.5×1.5×0.2~0.3厘米為宜,并詳細記錄取材過程,必要時對標本攝影存檔。
標本的“化學加工”:
包埋、脫水、透明、浸蠟
包埋就是用包埋劑(通常為石蠟)將組織包埋成塊的過程,只有經過包埋才能使組織達到一定的硬度和韌度,才有利于切成所需要的厚度。石蠟包埋法是病理發(fā)展過程中最經典的包埋法,也是目前病理科最常用的包埋法。
為了讓石蠟進入組織,就需要對組織塊進行脫水和透明。目前,病理科常用梯度酒精來達到組織脫水的目的。之后需要一種既能與乙醇混合,又能溶解石蠟的溶劑,以使石蠟浸入組織塊,這類溶劑使用較多的是二甲苯。在這一過程中,組織塊變得透亮,因此稱之為“透明”。最后,組織浸入融化的石蠟,就完成了組織“化學加工”程序。
標本的“手工加工”:
切片、染色
接下來就到了制片的關鍵過程——切片。切片要求切得厚薄均勻、平坦、無褶皺、無折疊、無刀痕、裂隙、顫痕。然后將切好的片子放入攤片機中,用載玻片撈起,瀝水后放在展片機(烤片機)上烘烤,之后就可以進行脫蠟、染色等處理。
蘇木素-伊紅(H-E)染色是病理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染色后組織細胞核呈藍色,細胞質呈紅色,便于診斷醫(yī)師觀察組織結構,提供診斷依據(jù)。染色后的切片用中性樹膠封固,至此,切片的制作過程就結束了。
病理醫(yī)師拿到切片后,在顯微鏡下進行仔細觀察。一組標本,病理醫(yī)師通常要看幾十分鐘,碰到有問題時還要看了再看,最終才出具病理報告。
所以,自標本送檢之日起,一般3~5個工作日才能發(fā)出診斷報告,如需進一步檢查(如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原位雜交等),則需再適當延長時日。
因為病理報告至關重要,所以需要耐心等待。
(摘自《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