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中國詩詞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武亦姝引發(fā)了不小的波瀾。不單是因為奪冠,她所表現出來的對詩詞的純粹喜愛以及精神氣質、光華,讓她走向了舞臺的中央。
在2017年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分區(qū)賽現場,一位選手執(zhí)教《七顆鉆石》。文本中的“水罐”特別神奇,會隨著小姑娘的美好心靈而變化。這位教師找到了“教學的水罐”,安排的活動也給學生不斷帶來驚奇,學生浸入故事情境的體驗和創(chuàng)造之中。當學生與文本發(fā)生共振的時候,我分明感受到他們處在課堂的中央。
“人在課中央”——這是一個隱喻的說法。它不僅指物理的空間,“人”處在中心的、重要的位置,更是指深度參與學習過程和自主建構所創(chuàng)造的狀態(tài)。描述這種狀態(tài),最能打動我的還是“生命”兩個字。在富有生命感的課堂里,教師真誠地邀請生命進場,“把生命放在生命里”,而不是隨意地揉搓學生的生命;智慧地開啟生命感覺,釋放生長的活力,而不是以知識的名義奴役學生的生命。
課堂的生命感是具體的。當教師找到教材背后的核心價值,并將其下沉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中的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的主體知識,課堂的意義感產生了;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能夠帶來足夠大的沖擊,學生思維的觸須擺動起來,由此踏上“驚心動魄”的學習之旅,課堂的驚奇感產生了;當教學能夠打開兒童的想象,知識的理解呈現出形象、流動、敘事、豐富的特征,課堂的畫面感產生了;當教學以藝術的方式展開,顯性的學習實踐活動牽引出豐富的隱性價值,帶給學生內心的震撼與眼界的敞亮,課堂的審美感產生了;當教師溫暖的目光與學生相遇,師生彼此真誠傾聽,教學對話處在融通、自由、和諧的狀態(tài),課堂的幸福感產生了……無論學生處在哪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都表明“我在”課堂了,“我”沒有因為概念、知識走丟了,消失了。
課堂該到實質轉型的時候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十幾年,已經累積、形成了較厚的“觀念地表”。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的召喚下,我們必須升級教學認知系統(tǒng),打破堅固的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教師中心的程式和框格,從而回到“人”本身,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從淺層次學習走向深層次學習,讓學生的生命活潑地展現出來。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基本的元素,如自學、呈現、評價等。不同的組合和變形,可以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教學形態(tài)。教師唯有從“人”出發(fā),活化自己的教學思維,才能創(chuàng)造富有生命感的課堂結構和形態(tài)。
康德早就指出,人永遠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工具?!叭嗽谡n中央”——第12屆杏壇杯賽課的主題表達得很直接,也非常深刻,人的成長永遠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