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勤,劉 芹
(上海理工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上海 200093)
林語堂學(xué)貫中西,著譯雙豐,一身集中國文化、英語造詣之大成,揚中國文化名震西方,這樣的中國學(xué)者,林氏之后鮮有來者。
林語堂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著作共30余部,尤以《吾國與吾民》(以下簡稱《吾》)和《生活的藝術(shù)》為扛鼎之作,林語堂晚年也曾自詡為得意之作[1]。這些英文著作的回譯為中國讀者欣賞林作提供了渠道,更為如何用英語書寫中國文化內(nèi)容、國外和國內(nèi)讀者的接受心理以及無根回譯本身這種另類翻譯提供了研究藍本[2]。遺憾的是,正如吳慧堅所說:這幾部重要的英語著作欠缺高質(zhì)量譯本,評析這些英著回譯的論文更寥寥無幾,給林語堂研究造成了直接影響,致使林語堂建樹之最——對外輸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3]?!段帷返闹饕g本是1936年黃嘉德的譯本和1994年郝志東與沈益洪合譯本[3-4]。前者文白夾雜,佶屈聱牙,如今已少有讀者。郝版(中文書名為《中國人》)幾成中國讀者欣賞《吾》的唯一途徑??上?該譯本時有理解錯誤、回譯策略失當(dāng)、文字晦澀等問題,質(zhì)量遠殊原作。這是林語堂的遺憾,更是中國讀者的損失。本文擬著眼于意義表達的最基本單位——詞匯,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審視郝版中出現(xiàn)的理解偏差和翻譯失當(dāng),希望有助于《吾》的研究或重譯。
詞匯的意義分為語言意義(semantic meaning)和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雖然概念定義各學(xué)者表述不一[5],但實質(zhì)基本一致:語言意義是相對恒定的靜態(tài)意義,亦稱概念意義或詞典意義;語用意義是臨時產(chǎn)生的,指為特定語境下的語用目的服務(wù)的意義。一個詞語的語言和語用意義并不固定,而是流變的[6]。一個新意義的出現(xiàn)在早期階段屬于意義創(chuàng)新,這種個體維度擴展屬于語用意義范疇[6]。新意義經(jīng)過長時間大量使用,被固化成概念隱喻意義,于是形成了包括“原型意義”和“隱喻意義”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可見,詞匯的語用意義依附于語言意義,兩者之間存在交叉和變動,分辨的主要依據(jù)是語境分析,學(xué)者們從語言學(xué)和翻譯學(xué)不同的視角對語境有著不同的分類和闡釋[7]。胡壯麟把語境分為上下文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8]。在翻譯的視域中考察詞匯,其語言意義主要取決于上下文的語言特征,即詞組語境、句集語境、段落語境和篇章語境[9]。而語用意義主要是語言在情景和文化語境中臨時重構(gòu)的意義,具有意義短暫、意義新鮮[10]和語境共生[11]的特點。不把握這個區(qū)別,語言和語用意義就容易混為一談。下文將參照這個分類標(biāo)準(zhǔn),分析MyCountryandMyPeople回譯版本《中國人》中詞匯的語言和語用意義的翻譯失當(dāng),并嘗試解決。
確切理解詞匯的語言意義主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言邏輯以及詞匯本身的使用規(guī)約,如詞性、詞語搭配模式等,從詞典意義中選取適合的語義項,再通過信息等值的原則用目的語加以表達。簡而言之,翻譯詞語的語言意義主要是在詞語固化的意義項之間選擇最恰當(dāng)?shù)?再在目標(biāo)語中等值復(fù)現(xiàn)。
《中國人》譯本中詞匯翻譯失當(dāng),首當(dāng)其沖的原因就是詞匯的義項選擇錯誤。
例1
Only a decade ago Chinese womenparadedthe streets in trousers and today they are floating in long gowns covering the ankles,while women in the West are wearing skirts,but the trouseredpyjamahas every possibility of coming into fashion.
譯文
僅僅10年前,婦女在大街上散步也是穿著長褲,今天,她們已經(jīng)飄飄然于覆蓋踝節(jié)部的旗袍之中了,而西方婦女則已經(jīng)在穿短裙,與此同時,睡褲則很有可能也要時髦起來。
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對動詞parade是這樣釋義的:1)to walk or march together to celebrate or protest about something游行;2)if soldiers parade,or if an officer parades them,they march together so that an important person can watch them閱兵,(士兵)接受檢閱;3)proudly show something or somebody to other people,because you want to look impressive to them向……炫耀。
譯者譯為“散步”,顯然是把parade作第一義項解:walk or march,卻忽略了該義項作為不及物動詞需要添加強制性副詞或介詞的用法,導(dǎo)致“paraded the streets in trousers”被譯為“散步也穿著褲子”,無異于暗示“散步穿褲子”是不合時宜或沒有必要的,令讀者費解。從“parade”作為及物動詞后接賓語“the street”的用法來看,此處“parade”應(yīng)取第三種釋義,形容當(dāng)時女性著褲裝頗前衛(wèi),所以赳赳桓桓,與下文中描寫穿旗袍的女性“float(翩然)”相應(yīng)成趣。
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中,“pyjamas”有兩個意義:1)a soft pair of trousers and a top that you wear in bed 睡衣褲;2)loose trousers that are tied around the waist,worn by Muslim men or women 穆斯林穿著的寬松長褲。究竟何者恰當(dāng)?還需仔細厘清。如果作者意屬前者,則言內(nèi)之意為“睡褲都可能成為時裝”;言外之意是諷刺,譏笑時裝潮流的荒唐。如作者意在后者,則旨在刻畫時裝潮流往返折沖,言其花樣翻新。筆者認為此處判斷“pyjama”的重要依據(jù)為定語trousered(褲子的)。如果意在諷刺,則沒有必要強調(diào)是“睡褲”而非“睡衣”,可見此處的trousered如非贅言,定是為強調(diào)“pyjama”為褲型的一種而特意限定的。所以trousered pyjama應(yīng)解為“寬松長褲”。有趣的是,此后時裝的變化竟然證明林語堂預(yù)測不爽,寬腳長褲果然風(fēng)靡一時。
因此,例1可譯為:僅僅10年前,婦女身著褲裝出門,赳赳桓桓;如今又旗袍及踝,裊裊婷婷;而此時西方女子又穿上了短裙,某日肥筒闊褲又將成為時尚的新寵。
例2
She(courtesan) was morecultivated,more independent,and more at home in man’ssociety.
譯文
她們(妓女)比那些家庭婦女更有教養(yǎng),更獨立,更容易處理男子的社會。
譯“cultivated”為“教養(yǎng)”,可見譯者是選取了cultivated的這一義項:showing good education,manners,etc(有教養(yǎng)的,受到良好教育的)。如果仔細查閱就會發(fā)現(xiàn)cultivated 還有概念指向更加明確的含義:someone who is cultivated is intelligent and knows a lot about music,art,literature etc(有才藝的)。“教養(yǎng)”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yǎng),其概念的內(nèi)涵遠寬泛于后一義項的概念內(nèi)涵“藝術(shù)、才藝”。譯作“妓女比那些家庭婦女更有教養(yǎng)”,只怕讀者百口嘲謗,傳統(tǒng)中國婦女更是萬目睚眥。譯者對“cultivated”擇義失當(dāng),導(dǎo)致唐突了原文的本意:妓女比那些家庭婦女更多才多藝/才藝出眾……
其次,“society”是否是“社會”之義?“男子的社會”是指父權(quán)社會還是當(dāng)時男子專享的社會領(lǐng)域,如官場、文壇?為什么妓女在這樣的社會(feel)at home(自在輕松)?這些問題無法解釋,是因為這里“society”并非“社會”,而是“the companionship or presence of other people(交際,交往)”。
綜上,筆者認為例2應(yīng)譯為:妓女較之家庭婦女,更加多才多藝,更獨立不倚,與男性相處更為自如。
盧思源教授指出:在語言的實際使用過程中,詞匯的涵義往往含蓄微妙,隱晦而深奧,有時候并不是以它們的原始(中心)意義的面貌出現(xiàn),而是以派生(次要)意義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有些詞在轉(zhuǎn)義后,其衍生義與原始意義相距甚遠,甚至難辨其相互關(guān)聯(lián)[12]。這些詞匯往往是在原型意義的基礎(chǔ)上,以關(guān)聯(lián)為導(dǎo)向,借助一定的“詞匯調(diào)節(jié)(lexical adjust-ment)”手段,如字面意義的收縮(narrowing)、近似(approximation)、隱喻擴充(metaphorical exten-sion)[13]等手段服務(wù)于特定的上下文。讀者和譯者識別這些語用意義的依據(jù),如汪榕培先生所指出,主要是語境關(guān)聯(lián)、使用者個人因素和修辭功能的辨別[5 ]?!吨小返淖g文則因為未能辨識這些重要因素致使不少詞匯的翻譯失當(dāng)。
…one can understand the whole game of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and prophesy the outcome of any Chinese declaration of policyblindfold.One ceases to be frightened by its literaryfireworks.
譯文
……你就能理解這個中國政治在過去30年來所玩的游戲,也就可以閉著眼睛描繪出中國人的任何新政策實際情況的圖景。你也就不會害怕這些新政策最初的煙火了。
此處blindfold(蒙眼布)和fireworks(煙花)都不是其原型意義,而是作者在“中國新政”這個特殊語境中,通過關(guān)聯(lián)激活讀者的隱喻認知,重建了新的語用意義?!懊裳鄄肌币蚓哂姓趽跻暰€的特征,通過“連鎖聯(lián)接(concatenation)”的拓展模式引申為“障眼法”的含義。
就原型意義而言,“fireworks”與“firework”同義,表示“煙花、花炮”,單數(shù)形式多用作定語,修飾“display”等;“fireworks”則除了原型意義又逐漸衍生出類比或隱喻意義如“炫示、展露”“怒火、爭論”等意義。但此處的“fireworks”與“blindfold”一樣,均意在諷刺當(dāng)時中國政治的弊端:改革威勢赫赫煞有介事,其實不過空有聲勢掩人耳目,這是作者在特定語境下臨時賦予詞匯的創(chuàng)造性的語用意義,有“天花亂墜”之意;為契合前文的“frightened by(被……唬住)”,譯為“煙霧彈”更為貼切。
綜上,原文擬譯為:你就能理解中國政治在過去30年來所玩的這個把戲,也就可想而知中國那些不過遮人耳目的所謂新政的結(jié)果。你也就不會害怕那些文字的煙霧彈了。
例4
Each tries to make up hissetand throws out the unwantedbambootothenextman.
譯文
每個人都試圖湊齊自己的一副牌,而把那些沒有用處的竹子扔出去供別人選擇。
為說明中國人缺少公共精神作者做了一個生動的類比:國人各自為政就像他們的娛樂打麻將一樣。在這個明確的中國文化——麻將的語境里,set(套、組)、bamboo(竹子)和the next man(下一位)都是被作者臨時賦予了特定意義:set(套、組)和the next man(下一位)通過語義收縮,從一個泛化的指稱被借以表達麻將的專門概念“一副牌”和“下家”,而bamboo(竹子)則通過“近似”原則表達了麻將的專門術(shù)語“條子”。譯者譯“set”為“一副牌”,準(zhǔn)確無誤;把“the next man”譯為“別人”,不夠準(zhǔn)確;而譯“the unwanted bamboo”為“不要的竹子”則顯然不得要領(lǐng)。
例5
The only reason why this novel is considered obscene is that the author makes its men and women go through extremelycompromisingsituations.
譯文
這本小說被視為淫書,唯一原因是作者有意使書中男女們過于姑息遷就。
compromise的中心意思是“使妥協(xié),遷就”,通過“詞義輻射(radiation)”拓展出“使受損,蒙羞”的意義,但此處的compromising又在“使蒙羞”的意義基礎(chǔ)上繼續(xù)派生出“有失體面”的涵義,使compromising situation暗指“有辱聲譽的情形”,尤指不道德的性行為或不光彩的性糾紛,Shannon Donnelly該題材的小說命名為A Com-promising Situation,就是一個有力的旁證。林語堂此處使用該詞明顯有著委婉或諱飾(euphemism)的修辭意圖,精審的譯文同樣應(yīng)該追求既可諱穢又可意會的修辭效果,打破表層結(jié)構(gòu),挖掘其深層結(jié)構(gòu),通過“連鎖連接(concatenation)”的方式,實現(xiàn)語言的活性[11 ]。因此例5可譯為:這本小說被視為淫書,只是因為書中有過多的云雨場面。
例6
…[if he remains]still enthusiastic for progress and reform,he is either aninspiredidiotor aconfoundedgenius.
譯文
(如果他仍)醉心于進步和改革,那么他不是一個富有靈感的白癡,就是一個稀里糊涂的天才。
“inspired idiot”和“confounded genius”在修辭上均屬于矛盾修飾(Oxymoron),即:將兩個意義上似乎矛盾的詞有意連接起來的用法。其特點是通過將矛盾的概念和判斷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互映襯,表達復(fù)雜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長的哲理[14],如“震耳欲聾的沉默”“憂傷的樂觀”。原文矛盾修飾的內(nèi)容基礎(chǔ)是:明知“進步和改革”不可為而為之。料事在先,所以說他聰明;無功受累,所以說他愚笨。譯作“富有靈感的”雖然嚴格符合“inspired”的概念意義,但“靈感”是指創(chuàng)造過程中突然爆發(fā)出來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違原文的語域。筆者認為,對“inspired”稍作“詞匯調(diào)節(jié)”(lexical adjustment)就能成為形神兼?zhèn)涞淖g文:要么是個聰明的傻瓜,要么是個糊涂的天才。
作者在刻畫妻妾成群的家庭如何沖突不斷時,借用了《金瓶梅》中的一句話:
例7
The best rely to this are the words of P’an Chinlien,“Do you ever see two spoons in the same bowl that do not knock against each other?”Sheknewwhat she was talking about.
譯文
對于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是潘金蓮的話:“一個碗內(nèi)兩張匙,不是湯(tàng,動詞,表“觸,碰”)著就是抹著?!彼雷约涸谥v些什么。
引言部分,譯者采用了《金瓶梅》的原文復(fù)現(xiàn),形式工整、表達生動,但對林語堂點睛的評語“She knew what she was talking about.”卻翻得少了精到,失了味道?!発new”一詞此處屬修辭用法:含蓄陳述(understatement)——與夸張相反——故意輕描淡寫反勝過窮態(tài)極妍,用輕靈的語言給讀者的想象造成豐富的留白,四兩撥千斤。林語堂明明是盛贊她見事深明、鞭辟入里,卻故意降格使用沒有褒獎意義的中性詞語“know(知道)”。譯為“她知道自己在講些什么”,雖忠實了語言意義,卻違背了語用目的,頗似廢話,擬于不倫。筆者以為不妨借用一句現(xiàn)成的流行俏皮話:“她懂的。”或可像原文一樣,達到語言清減,想象豐腴的效果。
所謂個人因素對語用意義的影響是指:某一詞匯或詞匯結(jié)構(gòu)通過“臨時附加信息”呈現(xiàn)“表達意義”(expressive meaning),表示說話人對所指人或事持有的某種態(tài)度或情感。
例8
…the salvaging of an old culture,like the sorting of family treasures,and even the connoisseur’s eyes are sometimes deceived and his fingers sometimesfaltered.
譯文
……對古老的文化進行一番打撈工作,就像整理自己的傳家寶一樣。就是有古玩鑒賞家的眼光有時也不免看錯,他的手指也不免猶豫不決,不敢去撿出那應(yīng)當(dāng)撿出的東西。
擬譯為:……對我們古老的文化來一次大搶救,就像清理我們的家傳之物,有時古玩行家也難免看走眼,失了手。
這是在全書引言部分,林語堂為介紹該書的寫作緣由并解說介紹文化的煩難所言。以清理傳家之物作比,暗示難度太高作家極可能犯錯,有自謙的用意,也有對諒解的敦請。作者個人的這個情感訴求對譯者理解和翻譯“falter”至為重要。將其譯為:猶豫——從常識上講沒有諒解的必要;從語言邏輯上講也有乖謬。先有“eyes are deceived(看走眼)”——表示錯誤已發(fā)生,不可能后續(xù)“fingers falter”(手指猶豫)——表示錯誤不一定發(fā)生?!翱椿ㄑ邸钡故强赡堋笆知q豫”。筆者認為這里的“falter”是作者從概念意義出發(fā),在不同的語義場,進行了一系列“調(diào)整”,表達出因看走眼,“失了手”的語用意義,詞匯調(diào)整和語用意義激活的過程如下:
圖1 “falter”一詞語用意義激活過程Fig.1 Activating process of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falter”
MyCountryandMyPeople用異語進行中國文化敘事,回譯為漢語,在翻譯中被稱為“無根回譯”,即由英語回譯到并不存在的漢語“原本”[15]。這樣的另類翻譯既面臨著獨特的問題,如譯文的歸化要求更高等,也面臨著所有翻譯共同的問題。本文從語言意義和語用意義的視角,審視和研究了《中國人》譯本中的詞匯翻譯,既推動了對異語創(chuàng)譯的文化現(xiàn)象和無根回譯的研究,也為普遍的語用翻譯研究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