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登云科技職業(yè)學院 215300)
漢代畫像石作為建筑構件的一部分,被裝點在喪葬禮制型建筑上,成為了這一時期祭祀性喪葬藝術。漢代盛行的“靈魂不滅、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因此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墓主人通常會把陵墓按照生前的生活習慣豪華裝修的一番。而畫像石的圖式內(nèi)容正好真實地再現(xiàn)了漢代生活。
中國人從禮的歷史非常悠久,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漢畫像石中“拜謁”圖式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此類文化。
“拜謁禮儀”在古代中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節(jié),主要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的見面禮儀,拜謁禮儀充溢于漢畫像石的各類題材之中,可見漢代的拜謁禮儀已滲透于漢代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漢代社會的一種風俗習尚。“拜謁”不是通常情況下的拜見,特指去拜訪高級長官或者是德高望重之人,所以在這里體現(xiàn)了一種森嚴的封建禮制等級制度。
拜謁之禮在畫像石中,無論是宴飲迎謁,君王出行,還是古圣先賢,神話傳說,都會出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這幾大題材上:1.臣對君的敬拜;2.下級對上級的敬拜;3.幼對長的尊拜;4.主對賓的迎拜等。比如,在山東嘉祥、莒縣、沂南北寨等均有出土的漢畫像石“周公輔成王”,故事講述的是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兩年后病死,周公旦輔佐十三歲的周成王直到到二十歲,代理天子職權,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我們可以通過畫面看到,立于中心位置頭戴山子皇冠的小人為周成王,左邊侍從手持華蓋,右邊跪拜者為周公旦,周圍還有眾臣作揖,小成王正在接受眾臣的拜謁。雖然,成王未成年還是孩子,但是他的級別卻是王,因此漢代的禮儀制度不得不讓這些大臣為他俯首下跪。
再比如,“孔子見老子”,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畫像石的圖式內(nèi)容積極宣揚尊老敬賢的孔子拜謁老子,請教學問等一系列謙虛好學的美德。出于嘉祥漢畫像石中的這幅“孔子見老子”,圖中,孔子率弟子拜謁老子,請教學問,孔子居右,老子居左,拄一拐杖迎接,孔子與老子之間有位幼童一手指向孔子,像是在問答,此幼童應為項橐,相傳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雖只有7歲,但是孔子非常尊重他,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后世尊項橐為圣公。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率弟子與老子一一作揖拜謁,老子同時作揖回禮,體現(xiàn)了尊師重道德優(yōu)良傳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的“禮”包含了禮制的精神原則和禮儀行為兩大部分。中國自古就是個注重人情禮教的社會,作揖、跪拜、行走、入坐、拜賀等都在拜謁圖式中體現(xiàn)出來,禮儀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儀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二者的關系非常密切。無論場面的大或小,均顯示了漢代細致的禮教文化。
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tǒng)禮儀源遠流長,即便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產(chǎn)生了行走的禮節(jié):“趨禮”,地位低的人或是晚輩在地位高或者是長者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此外,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時,既要保持態(tài)度熱情,又不失體統(tǒng)而彬彬有禮,人們相互拱手作揖,或是雙手合抱,舉至胸前客套一番。如若去做客,進門與入座時主客會相互謙讓,拱手作揖,稱之為“揖讓”。
入座時,主次尊卑井然有序,尊者上座,卑者末座,身份不同入座時的位置是不一樣的,都按照嚴格的安排席位,如果坐錯了,那就是對主人及賓客的大不敬。
中國的禮儀原則是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tài),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以禮待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tài),更多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對他人的尊重。因懂禮、習禮、守禮、重禮,所以被稱之為“禮儀之邦”,禮儀在古代社會規(guī)范著人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美德的之一。經(jīng)過《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專門闡述禮的經(jīng)典著作的傳頌與發(fā)揚,中華名族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
古人為何要學禮重禮呢?《禮記?曲禮》有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古人分析了人與動物的本質(zhì)差別就在于禮,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禮制禮儀的存在,禮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同時她又是一切社會活動的準則,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社會團體,為了保證這個團體有一定的秩序性,就要求我們遵守相應的禮教文化,這部分禮教文化所體現(xiàn)出來的則是道德層面上的各種規(guī)范要求,道德為萬事之本。禮還是自我修身的主要方法,以禮待人,禮尚往來,使得人與人之間體現(xiàn)了文明的所在。
禮儀的修養(yǎng)水平直接反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從漢畫像石中人物日常生活行為舉止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傳統(tǒng)禮儀常常被視作是人生之本,立業(yè)之基,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也應該立足于吸收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中的精華,使得傳統(tǒng)禮儀古為今用,健全我們的現(xiàn)代精神文明。
物質(zhì)生活條件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一部分傳統(tǒng)禮儀文化正在被忽略,社會上會存在一些言行失范和不文明的現(xiàn)象,比如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相互擁擠,吃喝失態(tài),穿著不合體,行業(yè)間的不正當競爭等等,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觀念中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加強禮儀文化的宣傳和建設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品德風氣,提高全民的精神文明意識。
所謂形象就是雙方在彼此心目中形成綜合化、系統(tǒng)化的印象。一個人能夠懂得尊重別人也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全民的禮儀文化修養(yǎng)也就越高。注重禮儀,謙恭友善,營造出的溫馨和諧氛圍就就能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種種關系,增加了社會的凝聚力,改善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
日常生活、生產(chǎn)及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規(guī)范秩序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禮儀文化了,任何禮儀規(guī)范都包含著對審美的要求,反映著人們的共同審美情趣及欣賞習慣?,F(xiàn)代社會我們追求外在形象美、形式美的同時更加注重內(nèi)在美,即人的品德美。禮儀對人的言談、舉止、儀表、儀態(tài)都有規(guī)范,這一系列的規(guī)范綜合體現(xiàn)在人的氣質(zhì)和風度上,從而增加了人的人格魅力,是美的素質(zhì)由內(nèi)而外的體現(xiàn)。
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親姊妹”,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征”。這種對美的追求,源于我們的精神需求,從審美角度來感染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態(tài)度,達到人格的完美。
禮儀在古代,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服務于封建宗教禮制和貴賤等級關系中,我們現(xiàn)代的禮儀文化則是和古代有很大的區(qū)別,我們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將這些美好的品德傳承與發(fā)展,協(xié)調(diào)和諧的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道德風尚。漢畫像磚上的禮儀圖式,給我們詮釋了中國古代的禮教制度,雖然帶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局限性,但是我們要取其精華,中華民族道德風尚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上的內(nèi)容還是值得我們?nèi)グl(fā)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