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玲亞,高樹學,孫 莉,陳正國,焦麗香,周 雯,劉艷飛,孫即秀
(1.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山東 濟南 250100;2.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3.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北京 100035)
根據石墨礦床的成因可分為區(qū)域變質型、接觸變質型和巖漿熱液型[1],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是我國石墨礦的主要礦石類型。據國土資源儲量通報統(tǒng)計,2016年,我國查明石墨礦產地181處,其中區(qū)域變質型礦床數146個,接觸變質型34處,巖漿巖型石墨礦1處。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床數量占80%。2016年全國查明石墨資源量約3.65億t,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資源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82%,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山西、四川、山東、內蒙古、河南、湖北等20個省份,黑龍江省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資源儲量1.29億t,占全國資源儲量的42%;內蒙古8 202.6萬t,占27%;四川省2 095.4萬t,占7%;山西省1 936.2萬t,占6%;山東省1 619.11萬t,占5%。
我國石墨礦床分布見圖1。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主要分布在華北陸塊、揚子陸塊及天山—興蒙造山系東部吉—黑成礦省。大地構造位置屬穩(wěn)定陸塊的隆起區(qū),如:佳木斯地塊、膠北隆起、狼山—陰山陸塊、阿拉善隆起、康滇基底斷隆、黃陵斷穹、龍門—大巴臺緣坳陷中段、秦嶺—大別山褶皺系等。其中大型及超大型石墨礦主要分布在佳木斯地塊、華北陸塊北緣中段及膠北隆起。
圖1 我國石墨礦床分布圖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主要賦存層位為前寒武紀變質地層,分布范圍與太古界—元古界出露地層一致。含礦巖系從新到老為寒武紀羅峰溪群、八村群,前震旦紀大金山組,中元古界長城系高于莊組、白云鄂博群、火地埡群、紅安巖群,古元古界荊山群、興東群、興化渡口群、敦煌巖群、龍首山巖群、金水口巖群、遼河群、秦嶺巖群、陡嶺群、遼河群、集安群、昆陽群、哀牢山群、水月寺群,新太古界麻山巖群、太華群、紅旗營子巖群,中太古界集寧群、烏拉山群、崇禮巖群。從上述賦礦層位看,古元古代是我國大規(guī)模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重要產出期,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左旗分布有石炭紀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新疆清河縣分布有泥盆紀阿拉托別、孔克熱石墨礦,但石墨鱗片均較小,變質程度較低,均未開發(fā)利用。
石墨礦床的形成主要是沉積地層富含有大量有機質,并且發(fā)生較為強烈的變質作用[2]。從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變質程度看,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主要成礦期為:中太古代—古元古代區(qū)域變質成礦期,中元古代—早寒武世淺變質成礦期,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淺變質成礦期(見表1)。其中以中太古—古元古代區(qū)域變質成礦期為主要成礦期。
表1 我國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主要成礦期
經統(tǒng)計,我國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的成礦時代集中在中太古代—前寒武紀,占總資源儲量的93%,其中主要形成時代為古元古代,占總資源儲量的41.1%。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形成時代總體上北方早于南方。形成時代最古老的石墨礦位于華北陸塊北緣中段的大青山、烏拉山、興和一帶,變質程度深、石墨鱗片大。
我國的區(qū)域變質型礦床多產出于孔茲巖系(一套富含石墨高鋁的片巖、片麻巖,同時夾有大理巖、石英巖等副變質巖石組合)和與之類似的變質沉積巖系中,關于其原巖建造的性質和沉積環(huán)境, 基本認為是穩(wěn)定構造背景下生物活動強烈濱海—淺海相的碳硅泥巖建造。根據已有區(qū)域變質型石墨典型礦床構造特征,其產出與大理巖密切相關,大理巖多作為礦體的頂、底板或夾層出現,如:內蒙古查汗木胡魯石墨礦、山東平度劉戈莊石墨礦、雞西柳毛石墨礦頂底板均為蛇紋石化大理巖或蛇紋透輝大理巖,說明含碳質的沉積巖環(huán)境接近濱?!獪\海環(huán)相的碳酸鹽巖的沉積環(huán)境,或是同一環(huán)境下沉積的產物(濱?;驕\海相)。石墨礦石中常伴有硅線石、矽線石和紅柱石等特征變質礦物,這種富鋁的礦物原巖往往是粘土巖的重要標志,由此可以推斷原巖建造為富鋁、富碳的砂質粘土巖、中基性火山巖、碳酸鹽巖所建造。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形成一般經歷三個階段:①沉積成巖階段:中太古至元古代在相對穩(wěn)定的濱?!獪\海環(huán)境中,原生生物大量繁衍,為原巖沉積提供了碳質來源,沉積了泥沙質、半粘土質、粘土質及含有機碳的泥灰質、富鎂碳酸鹽建造;②區(qū)域變質作用階段:含有相當數量有機物質的泥沙質沉積巖,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巖石中的有機物質遭受一系列的分解反應,含碳質粘土巖沉積建造經過中高級區(qū)域變質作用的改造,在強烈的熱力和定向壓力下形成基底褶皺構造,使富碳質粘土巖沉積建造產生分解形成石墨,達到角閃巖相—麻粒巖相,重結晶和片理化使鱗片狀石墨礦產生并富集,形成工業(yè)礦體;③混合巖化的重結晶作用,使部分碳質遷移,形成石墨脈(脈內石墨鱗片片徑較大),重熔作用產生的長英質脈體注入石墨片麻巖之片麻理中,引起近脈壁兩旁石墨鱗片粗化。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成礦模式見圖2。
3.1.1 區(qū)域成礦地質環(huán)境
(1) 成礦時代:中太古至古元古代。
(2) 大地構造位置:華北陸塊、揚子陸塊周緣,佳木斯—興凱地塊、祁連加里東地槽褶皺系等隆起區(qū)。
(3) 成礦層位:佳木斯—興凱地塊麻山群、興東群;華北陸塊北緣的烏拉山群、紅旗營子群、桑干巖群、集寧群;膠東隆起的荊山群;遼吉裂谷的集安群、遼河群;豫西的太華群、秦嶺—大別山褶皺系的秦嶺群、陡嶺群;黃玲背斜水月寺群;康滇隆起康定群、哀牢山群;三江褶皺系哀牢山群等。
圖2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成礦模式
(4) 含礦巖石組合:石墨片麻巖、片巖、透輝(透閃)巖、大理巖、變粒巖、石英巖、斜長角閃巖等,以石墨片麻巖、石墨片巖為主。
(5) 建造特征:鎂質碳酸鹽—富鋁富碳(半)粘土質巖夾(中)基性火山巖建造。
(6) 變質相:角閃巖相至麻粒巖相,特征變質礦物:矽線石、紅柱石、藍晶石、石榴石、剛玉、鐵鋁榴石、紫蘇輝石等。
(7) 混合巖化作用:廣泛,發(fā)育條帶狀混合巖、均質混合巖,鉀交代現象普遍。
(8) 成礦環(huán)境:古老陸塊的邊緣地區(qū)——淺海陸棚(結晶基底)。
3.1.2 礦床特征
(1) 礦物組合:礦石礦物為石墨,脈石礦物為石英、云母、長石、矽線石、斜黝簾石、透閃石、電氣石、金紅石、透輝石、方解石、白云石、石榴石等。
(2) 結構構造:花崗鱗片變晶結構、葉片狀結構;團體狀構造、片狀構造、似條帶狀構造。
(3) 控礦條件:礦體受沉積、區(qū)域變質作用控制,有一定的層位, 產狀多與圍巖產狀一致,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經歷多期構造運動,受控于大型復式褶皺(背斜、向斜)構造。
3.1.3 代表性礦床
內蒙古查汗木胡魯、興和石墨礦,黑龍江蘿北云山、雞西柳毛石墨礦,山東萊西南墅石墨礦等。
3.2.1 區(qū)域成礦地質環(huán)境
(1) 成礦時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寒武紀、石炭紀、泥盆紀。
(2) 大地構造位置:東準格爾地塊、華北陸塊北緣、祁連加里東地槽褶皺系、遼吉裂谷、秦嶺—大別山褶皺系、龍門—大巴臺緣坳陷帶、新華夏構造系。
(3) 含礦地層:華北陸塊北緣的中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長城系高于莊組;秦嶺—大別山褶皺系新元古界峽河巖群、信陽群;龍門—大巴山中元古界火地埡群、紅安群巖群;武夷山的建甌群及羅峰溪群;祁連加里東地槽褶皺系石炭系;東準格爾地塊中生代泥盆系含礦地層。
(4) 含礦巖石組合:石墨片巖類(紅柱石二云石墨片巖、含石墨二云石英片巖、云母石墨片巖、石墨片巖、石英石墨片巖)、大理巖類(石墨大理巖)、明礬石化石墨石英巖。
(5) 建造特征:鎂質碳酸鹽—富鋁富碳(半)粘土質巖建造。
(6) 變質相:綠片巖相—角閃巖相,變質程度低,特征變質礦物:紅柱石、矽線石、綠簾石等。
(7) 混合巖化作用:局部發(fā)育,微弱。
(8) 成礦環(huán)境:古老陸塊的邊緣地區(qū)——淺海陸棚。
3.2.2 礦床特征
(1) 礦物組合:礦石礦物為石墨,脈石礦物為石英、云母、長石、矽線石、斜黝簾石、透閃石、電氣石、金紅石、透輝石、方解石、白云石、綠泥石、角閃石、黃鐵礦等。
(2) 結構構造:鱗片變晶結構、斑狀變晶結構、碎裂狀結構、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片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眼球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
(3) 控礦條件:礦體受沉積變質作用控制,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受控于復式褶皺(背斜、向斜)構造。
3.2.3 代表性礦床
四川坪和、尖山石墨礦,江西峽山石墨礦、內蒙古大烏淀石墨礦等。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典型礦床成礦特征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形成時代越老,變質程度越深、鱗片越大。大鱗片石墨礦形成于角閃巖相—麻粒巖相,小鱗片石墨礦形成于綠片巖相—角閃巖相。據山東省地礦局第四地質隊對南墅石墨礦變質相進行多組礦物的溫、壓估測認為,南墅地區(qū)主期變質溫度為760~875°,壓力在0.5GPa左右,屬低壓相系麻粒巖相,從而使得原巖中的碳質在更有利的環(huán)境中結晶成晶片大的晶質石墨礦床[3]。根據測定內蒙古興和石墨礦含礦巖系變質溫度為670~750°,變質壓力為0.75~1GPa,變質程度屬高級角閃巖相,石墨鱗片較大,片徑為0.30~2.00mm,+100目石墨含量為84.69%[4-5]。蘿北云山石墨礦經歷了兩期變質作用:第一期變質作用為中—高角閃巖相,特征變質礦物為矽線石、透輝石、石榴石、透閃石、角閃石。主要變質巖類型是矽線石墨石英片巖、黑云斜長變粒巖等,溫度介于620~720℃,壓力介于0.62~0.84GPa;第二期變質作用為低角閃巖相,特征變質礦物為藍晶石、次閃石、陽起石,溫度介于530~550℃,壓力介于0.37~0.45GPa,鱗片石墨呈定向排列,通常呈集合體,主礦體中正目鱗片(>100目)在鏡下測量含量達60%[6]。內蒙古大烏淀石墨礦,成因是區(qū)域變質作用和接觸變質作用雙重作用的結果,礦體賦礦層位為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巖石類型為紅柱石石墨透閃石英片巖,變質程度低,僅為綠片巖—角閃巖相,石墨鱗片較小,鱗片片徑為0.001~0.10mm[7]。
表2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典型礦床成礦特征
(1)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是我國石墨礦形成的主要類型,占總資源儲量82%。按變質程度可分為中深變質作用形成的中—大鱗片石墨礦和變質作用較弱的細—小鱗片石墨礦。
(2)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形成時代集中在前寒武紀,中深變質形成的石墨礦其成礦時代集中在中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石墨礦石類型主要為石墨片麻巖、石墨片巖、大理巖等。淺變質形成的石墨礦成礦時代集中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寒武紀、石炭紀和泥盆紀,礦石類型以石墨片巖、石墨石英巖為主。
(3) 石墨形成時代越老,變質程度越深,石墨鱗片越大,經濟價值越高;形成時代越新,變質程度越低,石墨鱗片越小,經濟價值越低。中太古至古元古代是大鱗片石墨形成的主要時代。石墨礦固定碳含量并不隨著變質程度高而增加,固定碳含量主要取決于原始沉積環(huán)境及地層中有機質含量的豐富程度。
(4) 區(qū)域變質型石墨礦主要賦存于穩(wěn)定陸塊區(qū)的隆起區(qū),大型復式褶皺構造是石墨主要控礦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