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逵夫 趙祥延
內(nèi)容提要:隴南石刻文獻中有佚名《成州學(xué)記》,羅希道《階州福津廣嚴院記》,?!酢酢鹅`源廟太祖山祈雨大應(yīng)碑》,黃德裕所作王公儀夫人李氏、劉氏墓志銘,孫操《宋故祁君墓志銘》,佚名《王知彰妻李氏墓銘》等七篇北宋碑記銘文,不見于《全宋文》。這七篇碑文對研究宋代甘肅名宦王公儀以及隴南一帶宗教情況等有一定的文獻價值。今予以校錄,供參考。
曾棗莊先生、劉琳先生主編的《全宋文》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斷代文章總集,復(fù)旦大學(xué)陳尚君教授曾指出“《全宋文》匯聚有宋一代三百二十年間的所有文章,是一項規(guī)模浩大的基礎(chǔ)文獻工程,是一項功德無量、澤及久遠的學(xué)術(shù)建設(shè)事業(yè)”,實為允當之論。這樣大的工程不可能一次全部到位,有所缺漏,在所難免。隴南石刻文獻中有佚名《成州學(xué)記》,羅希道《階州福津廣嚴院記》,?!酢酢鹅`源廟太祖山祈雨大應(yīng)碑》,黃德裕所作王公儀夫人李氏、劉氏墓志銘,孫操《宋故祁君墓志銘》、佚名《王知彰妻李氏墓銘》等七篇北宋碑記銘文,不見于《全宋文》。今予以校錄,以供《全宋文》增訂和學(xué)者們研究時參考。本文按碑刻時間順序排列;依《全宋文》收碑銘文之例,將碑首題署一律放于文后說明之中;同一作者有兩篇者以括號加數(shù)字標示;“說明”之后附以“校記”,校記所涉及之文獻僅于首次出現(xiàn)時注明作者及版本。有的缺字加以試補,用[]標出,以供參考。
成州學(xué)記
皇帝二十三年,有詔州縣立學(xué)館,署講員,以進鄉(xiāng)彥。士不受業(yè),無所就,弘[一]獎教育,必道成而官優(yōu)。莘莘乎弦[二]誦萬方,與鄒[三]魯俱。倉泉劇州,背山面池,且武圜觀[四]幾稀,斯民變風,良守是賴。于斯之時,長樂馮宗圣假節(jié)來舍,拜詔蹙頞,倡謀吏寀,曰:“天子尚文,書軌混并。豪英端居,翹企[五]望明。蔚為王國光華,猶病夫?qū)W不純、教不明如是。茲邦華部羌,守岈之余,詩禮蘋蘩,藝圃郊黌,曉以新書,亦緣餙之一術(shù)?!毖燥r令孚,下罔弗飭。乃審地勝,式規(guī)程,協(xié)辰僝工,救筑并興[六]。前□鼓篋響臻,羅書笈于東序,盍賓簪于右庠。后筵[七]重廡,列為齋堂、驛迓。東西為經(jīng)師碩生、善友博諭、切約藏修之所[八]。南端子亭有壁池、芹藻、錦鯉[九]、祥鳣、芳[一〇]葩、峭石,亦[一一]游息佳處矣[一二]。饎箸有庖,課稟有儲,泛掃羅護,干隸肅給。肇謀考成,系馮君能,蓋其制宏麗[一三]而不侈也。宗圣名彭陽苑,特起海嶠而聞京師,贍辭大策,殿柱[一四]前選;材諝試邊,障而不丑,氐憬勤勤,施為首善向[一五]方,資利長世。予[一六]故于記事宜實。執(zhí)訊重趼,丐文示后,姑為捃摭[一七]構(gòu)之,伐堅琢石[一八],咨西州君子上學(xué)遜敏,發(fā)舒翹英,思以稱賢二千石心,以仰副圣天子壽考作人至意[一九]。
明年慶歷[二〇]乙酉閏夏乙巳記。
[說明]
以張維《隴右金石錄》(甘肅省文獻征輯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校印本)為底本錄入。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記。北宋仁宗下詔州縣辦學(xué),以促進教育發(fā)展、培育人才,文中記載了成州興建學(xué)館的概況,對于了解北宋隴南教育有較重要的意義。
[校記]
[一]弘,同治《武階備志》(吳鵬翱纂,同治十二年刻本)諱作“宏”。
[二]弦,乾隆《成縣新志》(黃泳纂,乾隆六年刊本)作“弦”。
[三]鄒,《成縣新志》作“齊”。
[四]觀,《成縣新志》作“冠”。
[五]企,據(jù)《武階備志》補。
[六]興,《武階備志》作“與”。
[七]筵,《武階備志》作“延”。
[八]藏修之所,《成縣新志》無。
[九]有壁池、芹藻、錦鯉,《成縣新志》無。
[一〇]芳,《武階備志》無。
[一一]亦,《成縣新志》無。
[一二]矣,《成縣新志》無。
[一三]蓋其制宏麗,《成縣新志》作“又佚”。
[一四]柱,《隴右金石錄》無,據(jù)《武階備志》補。
[一五]向,光緒《階州直隸州續(xù)志》(清葉恩沛編,光緒十二年刊本)作“響”。[一六]予,《武階備志》作“序”。
[一七]摭,《成縣新志》作“經(jīng)”。
[一八]伐堅琢石,《武階備志》作“伐瑑堅石”。
[一九]以仰副圣天子壽考作人至意,《成縣新志》作“毋忽”。
[二〇]明年慶歷,《武階備志》作“慶厤”。
階州福津廣嚴院記
若夫佛書之為教也,時歸冰愽,功德□大,況有以何有,順空而不空。前圣之真詮,大乘小乘之□□,流諸沙界,被乎海藏,非至人孰能拫其淵蘊哉?寺院之所建也,崇嚴佛事,居處僧寶及善之清境植因之。凈土,漢明唐宗 搆;白馬,開元之盛搆。誘化辟生,趨向無得,非宿德不可勝其清凉也。今上皇帝祗膺景運,恢隆永圖,仰宗祖之威靈,以圣賢之扶佑,殊俗款塞,萬國歡□。嘉祐八年十二月一日,敕降天下郡縣名藍勝剎,未有敕額,更賜名額。后于治平四年十二月,復(fù)詔天下郡國,佛寺僧舍可三十橺未有名者,特賜之名。山奇而水秀,人繋而俗阜。其惟江山迤邐,不三四舍,有鎮(zhèn)曰福津,駢懹闤闠,難永日要據(jù)關(guān)右,當沖感化鎮(zhèn),“廣嚴”為額,見僧顒秀修葺住持。噫,有宋開國垂百余年,寺之于院,不許創(chuàng)及徙。廣嚴之興,萬口一聲,得非千年會遇者哉!加以院主顒秀,性識悟□□□□圓通內(nèi)典,汪洋外學(xué),能守道以處己,能舉善而諭人。左右居民,遠近檀越,無不欣仰咸悅。隨院舊基,乾德元年閏十二月二十一日起,置修造院主僧智光。自天圣元年重修造院主僧契澄,同修造僧延操。大佛殿三橺,文珠殿三橺,觀音殿三橺,齋廰三橺,僧堂兩橺,三門樓三橺。東至程行銖地為界,南至大河為界,西至干溝為界,北至院平為界。
□□非住持者多能,安能致隆盛若是哉?記日補故者,獲二梵之功德,此不忝爾,后之□者,敢不存誠、戒行、緒焚修、上答天恩、永□帝祚者也?大宋元豐元年戊午歲八月十二日,修造院主僧顒秀,小師海普,小師海用。童行海□,海亮,德信。
本州管內(nèi)都僧正賜紫僧昭隱,寄住僧意恭。
本州長馬王□,本州長使楊閔,開勾端,助緣弟子黎端,助緣弟子程璋、王承用,文友蔣□順。助緣弟子董扆?!酢醢病跗?,孟德和,程文美,何侁,楊文吉,楊晟,勾綾,淡承景
保正程端,劉守吉,弟子邊彥吉,男□□文昌,文勝
將仕郎、福津縣尉李
將仕郎、守福津縣主簿雷
給事郎、守福津縣令張
[說明]
碑題下署“羅希道、男文顯書兼刊字”。碑存甘肅隴南武都區(qū)三河鄉(xiāng)之廣嚴院。碑高134厘米,寬70厘米。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羅希道書。
靈源廟太祖山祈雨大應(yīng)碑
云峰皆山也,在西和州治之東九鎮(zhèn)之一祁山,而建太祖山靈源廟行祠,會遍諸方,系《禹貢》雍州之域,岷山壤地,接連秦鳳路天水縣?;涀远x剖判,一氣為根?;p清之氣,為星辰云霓,以成乎天;積重濁之氣,為山岳河海,以成乎地。是以名山大川,靈源洞府,萬靈為之主宰。神祠云峰,云煙開散,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陽明晦,變化之不同,則雖覽之不厭焉。即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父老言曰:“若歲旱澇不均,陰陽失序,禱雨得雨,祈晴則晴,人之興訟,曲直固結(jié)莫解者,屈者屈而伸者伸,未有盡獲屈而不伸、伸而不屈者矣。至于求嗣息而痊愈痼疾,變兇歲以作豐年,靡不包羅而昭報之,此蓋取其‘靈源’一祠?!背厮夸?,郡邑誠祈其神,無感不通,神應(yīng)之至,如影隨形,如響應(yīng)聲,影響斯答,搏鼓相應(yīng)。元豐三年,縣祠碑銘。此因暵旱雨澤應(yīng)祈,有司請焉。疏爵錫號,顯揚神休,宜特封靈源廟。元豐四年,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羅拯勘。
余自秦以來,應(yīng)以雨澤,遍歷秦州管界祠宇,多方祈禱,終無顯應(yīng),夏麥無望,民情不安。訪聞天水太祖山,峰巒秀出,太石嚴有湫泉一所,滿池盈溢,暵旱不枯涸,水流潺湲,涓涓不絕。及有風穴,透徹山頂,時有霧氣。每遇天旱,遠近之人,多來迎取,屢有感應(yīng)。齋戒迎湫于四月二日,城州設(shè)位,致祭早晚,尚僚屬祈禱,當日降雨,至七日方止,約深二尺,膏澤沾足,府州狀申遠近。雖薄夏麥,及今秋禾有望。元豐八年,權(quán)知秦州天水縣事?!酢醴昙⑹洝?/p>
[說明]
碑存甘肅隴南西和縣興隆鄉(xiāng)象駝山四龍王廟內(nèi)。碑高174厘米,寬86厘米。
此碑正文分為兩段。第一段為《太祖山靈源廟祈雨大應(yīng)記》(據(jù)文意擬題),其中提到宋元豐四年(1081)羅拯勘廟之事。羅拯(1016—1081),字道濟,祥符(今河南開封)人。登進士第,歷知榮州、秀州,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提點福建刑獄,遷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三年(1070)為江淮發(fā)運使,六年(1073)為左司郎中,加天章閣待制,九年知永興軍。元豐元年(1078)知青州,二年知潁州,三年知秦州,次年卒。第二段為天水牛知縣記祈雨之事。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天水縣知事?!酢趿?。
夫人李氏,其先秦人,父曰士平,觀察使諱士衡之猶女也,享年二十九,以皇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卒,迨今卜葬于白石之西原,實元祐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也。夫人自少婉淑,父母愛之,慎擇所歸,得今左中散大夫公儀而妻焉。中散公方舉進士未第,安貧處約,而夫人知所以齊之之義,恬不以貴勢累其心,恭儉孝愛,出于天性,順事夫子,仁睦親族,閨門之內(nèi)穆如也。嗚呼!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nèi),然內(nèi)外之分雖殊,觀其設(shè)施,見于有正,非成德莫能也。夫人之德,著于行事。若是其美,于葬有銘,又奚愧焉!子男嘉禮見□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知昌州昌元縣,女適承議郎通判、蘭州司馬元,封永昌縣君。孫曰介夫。孫女四人。中散公今知鳳翔軍府事,為國孝成,用是夫人以累封追贈金城郡君。銘曰:
壽夭自天,莫或使然。終始一德,夫人之賢。云何淑懿,而不永年?刻銘幽石,以久其傳。
[說明]
篆蓋“宋故贈金城郡君李氏墓志銘”,題下署“鳳翔府司錄參軍黃德裕撰,男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知昌州昌元縣事、武騎尉王嘉禮書,奉議郎、武騎尉、賜緋魚袋俞夷直篆蓋”。
碑存甘肅隴南西和縣漢源鎮(zhèn)某個體收藏者家中。據(jù)西和縣文化館原館長蒲立所提供之拓片錄入。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黃德裕撰。
和義郡君劉氏,冀人也,觀察留后諱□□[一]長女,左中散大夫、知鳳翔軍府事王公儀之夫人。年三十六,以嘉祐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疾終[于家],越元祐五年八月二十八日葬于白石之西原。其子曰嘉謀、嘉猷,今并右宣德郎。女,長適進士黃逵,次適□殿崇班姚宏。孫三人,曰□壽[二]、宗壽[三]。孫女五人。
夫人稟性靜專,操行純懿,自父母家歸于夫家,為婦為母,皆盡其道;內(nèi)外宗族,一無間言。中散公始娶李氏,子六人,而二人李氏出也。然夫人同仁均育,無纖毫厚薄,人莫知其異也。蓋懿行如此,亦天所有,雖壽不及永,將欲示來裔而托于不朽,可以無志乎?銘曰:
猗歟夫人,懷貞信兮。作配賢哲,室家宜兮。諸子詵詵,均愛育兮。
仰事俯睦,靡或缺兮。謂宜壽考,奄忽逝兮。論撰有銘,光不泯兮。
[說明]
篆蓋“宋故贈和義郡君劉氏墓志銘”,題下署“鳳翔府司錄參軍黃德裕撰,男右宣德郎、知隴州汧源縣王嘉謀書,奉議郎、武騎尉、賜緋魚袋俞夷直篆蓋”。
碑存甘肅隴南西和縣漢源鎮(zhèn)某個體收藏者家中。據(jù)西和縣文化館蒲立所提供之拓片錄入。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黃德裕撰。黃德裕(約1050前后—1115后),字仲益,邵武(今福建邵武市)人。元豐二年(1079)登進士第,知福州閩縣,歷任鳳翔府司錄參軍、朝奉郎戶部員外郎(宋慕容彥逢《摛文堂集》卷四載)、朝請大夫、直秘閣知利州軍州事等職。據(jù)其岳父鄧景儁(1043—1075)墓表載:“嫁長女于邵武黃德裕,今為朝請大夫、直秘閣知利州軍州事”(《宋故南安軍大庾縣尉贈朝奉大夫南城鄧公墓表》,見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三十二),可知黃德裕為邵武人,墓表作于政和五年(1115)前后,黃德裕時任朝請大夫、直秘閣知利州軍州事。弘治《八閩通志》卷七十《人物》載:“黃德裕,字仲益,邵武人。登元豐二年進士第,知福州閩縣,方勁有為。再知鳳翔,卒。”
[校記]
[一]□□,原字漫漶難辨,據(jù)《王公儀墓志銘》《王公儀神道碑》“工部尚書渙之女”句,似當為“渙之”二字。
[二]□壽,據(jù)《王公儀墓志銘》《王公儀神道碑》,當或為“儔壽”,或為“燾壽”。
[三]此處云三人,下僅列二人,據(jù)《王公儀墓志銘》《王公儀神道碑》或當為“知?!?,然王公儀尚有知古、知德、知彰等四個孫子,亦或為其他四孫之一。
宋故祁君墓志銘
太原祁君諱贍,祖考世為秦州天水人。曾祖諱政,祖諱用明,考諱英,皆治生不仕,門閥賑富,善延賓客,施濟悉能。以此,余力零替,無聞愧赧。逮君之生,性素剛毅,卓然有識。君當冠年,家力有所不給,或人語曰:“君之先門,賑富久矣;今何牢索,罕無僅存。”君曰:“丈夫生世,不在茲乎?異日復(fù)興無難。”遂奮其志,挈家移居于長道。君又能書算,而典律頗通,故為縣之人吏,其臨事也謹厚,真所謂佐政之吏。歷二十年,遠邇推稱有時。君念疇昔之語,惟恐不立,已而辭歸。經(jīng)斡資財,質(zhì)物為庫,不茍貪其厚息,周急于人。未踰一紀,聚緡繼萬,君之力也。君娶鹵中李氏,而李氏與君同年,合髻為婚,宜其家室。君以治生之道,貽厥子孫。君乃燕居義所,以惠之博,殊好知己,日隆碁酒,美譽實騰,可以為嘉。紹圣三年四月十有九日,以寢疾卒于家;是年十月十日,李氏繼卒,享年各六十有三。鄉(xiāng)人見之,無乎不慟,屑涕而吊。男女五人:長男曰抃,先卒于君;次曰宗裕、宗玠,能畢其事。長女適茹永,次之張適,偕[一]豐富之輩。宗裕、宗玠送終之禮,能尚而已。次年正月十有一日,雙窆于漢陽鄉(xiāng)萬家里。宗裕昆季屬余鄉(xiāng)閞,懇求為銘,自恨不才,奚足以當,辭之固難,以塞勤求爾。銘曰:
君性剛毅,始終無替。義締于人,施不以細。利不茍貪,復(fù)興家計。結(jié)髻之妻,同德同歲。雙窆之棺,同年同逝。眾皆焦然,嗚呼屑涕。二子忼慨,宗裕宗玠。禮尚送終,不之有懈。福及子孫,勿翦勿敗。賁于窮泉,永無有壞。
[說明]
題下署“上祿孫操撰,進士孫天成書,翟戩刊”。碑存甘肅隴南禮縣博物館,高50厘米,寬56厘米。
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孫操撰。
[校記]
[一]偕,讀為“皆”。
王知彰妻李氏墓銘
[說明]
碑題作“故李氏墓銘”,為查檢方便起見,據(jù)文意擬題。
碑存甘肅隴南西和縣漢源鎮(zhèn)某個體收藏者家中。據(jù)西和縣文化館蒲立所提供之抄件錄入。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