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在日常音樂課教學中融入小器樂教學是音樂教育的新方向?!靶∑鳂愤M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約法三章”,上好入門的第一課;需要家?;樱瑤椭鷮W生保持器樂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以學生為本,努力積累課堂器樂教學經(jīng)驗。我們應將器樂教學落實到課堂的每一處細節(jié)中,進而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器樂;課堂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7-0049-03
為貫徹《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實踐,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2016年,南京市教育局在日常音樂課教學中融入小器樂教學,大力推進南京市音樂教育“器樂進課堂”的教學。在4月到6月期間,南京市教育局率先開設以陶笛、豎笛、口琴、葫蘆絲4種樂器為主的藝術骨干教師專題培訓班,12月舉辦首屆中小學生小器樂比賽,充分展現(xiàn)了南京市音樂教育的優(yōu)秀成果。全市還開設了多場不同類型的“小器樂進課堂”現(xiàn)場會,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大好景象。越來越多的教師深刻認識到器樂進課堂對音樂課、對師生、對學校文化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但是在這股熱潮中,也存在著各種看似微不足道、不被重視的小問題,只有認識并解決這些小問題,“小器樂進課堂”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一、“小器樂進課堂”面面觀
課堂實錄1:
2016年3月,我校承辦了“南京市器樂進課堂”展示活動,我執(zhí)教了蘇少版音樂六年級下冊歌曲《巴魯瓦》一課。在學生初步學會完整地演奏歌曲的四個樂句之后,我擬將學生分成兩個聲部,將四個樂句隨意兩兩組合演奏,感受非洲音樂這種多聲元素相和諧的特點。當天授課的班級是比較活躍的七班,分組進行二聲部合奏后,我提出問題:“你們覺得這兩個聲部合奏的效果怎么樣?”班上特愛“插嘴”的小王急不可待地搶答道:“刺耳?!彪m然離我的答案相距甚遠,但確實符合當時的演奏情況。因為展示課的會場比平時上課的音樂教室空曠了很多,分聲部之后,學生們爭相演奏自己的聲部,完全忘記了平時的演奏要求,忘記了相互聆聽的要求。
在接下來的點評環(huán)節(jié),專家直言不諱地說到了這個“小插曲”,同時還提出了一個日常教學中我們一直忽略的細節(jié):為了方便學生演奏,上器樂課時,學生是直接拿著琴上課的,不用帶袋子。所以,在演奏完樂曲進入后面的歌曲學習環(huán)節(jié)時,口風琴就放在凳子里面,這時口風琴的吹管也是暴露在外面的。等吹奏的時候,學生直接拿起吹管放進嘴里。專家笑著說:“感覺有些不講衛(wèi)生?!?/p>
課堂實錄2:
這是一節(jié)豎笛課,教師正在臺上滔滔不絕,臺下卻不時冒出三三兩兩的“畫外音”(學生隨意吹豎笛的聲音),一會兒一個“sol”,一會兒一個“do”,而上課教師早已習以為常,依然淡定授課。終于到了全班都可以吹奏的環(huán)節(jié)了,學生們早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手指,在教師還未呼拍時,已開始各吹各的,不亦樂乎,其中還夾雜了幾個手上空空、從中起哄的聲音。教師見狀,只得一遍遍扯著嗓子喊:“安靜,安靜。”課后,我與執(zhí)教教師進行交流。他反映上器樂課實在太累人,學生根本就不聽指揮。教師還很苦惱地告訴我,平時上課,總有學生不帶樂器,上課的時候這些學生就會沒事干,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
課堂實錄3:
一名教師在上一節(jié)器樂輔助教學的研究課,授課內(nèi)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龍的傳人》一課,為了體現(xiàn)“器樂進課堂輔助課堂教學的研究”這一主題,授課教師一開始就帶領學生復習了陶笛G調(diào)的各種指法。學生在吹奏過程中,教師一直在強調(diào):“全孔按做‘fa?!薄白⒁狻畉i的指法跟C調(diào)不一樣。”“小指勾住笛尾?!薄驮诮處煵粩嗵崾緦W生演奏姿勢和指法時,學生用飽滿的氣息“順利”完成了音階的吹奏,授課教師點評道:“非常好?!眳s忽視了這是一條“跑調(diào)”的音階。之后演唱完歌曲,教師要求學生再次拿出陶笛,演奏樂曲《龍的傳人》,并出示了標記有指法的陶笛曲譜,學生再次“順利”演奏完畢,教師再次進行表揚,從頭至尾都沒有發(fā)現(xiàn)學生吹奏的音調(diào)不準。
二、小器樂進課堂的思考
1.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1)“約法三章”,上好入門第一課。
器樂入門教學的第一課尤為重要。在第一課中技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與學生“約法三章”,定下今后學習的規(guī)矩。我在教學器樂第一課時,首先跟學生定下“與豎笛(陶笛等樂器)有約”的時間,一周只有一節(jié)音樂課需要帶樂器,還要說明每次上課之前的準備工作,如樂器和音樂記錄本的擺放位置,什么時間做好這些準備工作,課間不能隨意亂吹樂器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要定期做好樂器的清潔等。上課了,更要“一切行動聽指揮”。良好的課堂常規(guī)對上好一節(jié)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于器樂課來說,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更會讓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師沒有要求演奏時,絕對不能出現(xiàn)隨意演奏樂器的現(xiàn)象;在全班演奏時,要嚴格按照教師的呼拍進入。在課堂中,我還設置了一些小口令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如要求學生坐姿端正,除了用琴聲提示之外,還可以喊口令:“腳跟腳跟(生:找朋友),小手放在(生:小腿上)?!睒菲餮葑嗤戤叄骸罢f停(生:就停)?!薄柏Q笛(生:平放)?!睂W生手中的樂器必須停止發(fā)出聲響。剛開始時,學生自控力有限,經(jīng)??诹铐懫?,依然聲音不止。這時候教師就必須停止授課,告訴學生只有在安靜的情況下,才能專注于學習,對于隨意讓樂器發(fā)出“聲音”的學生,在沒有齊奏前,樂器暫時交由同桌保管。經(jīng)過兩三節(jié)課的訓練,學生基本可以與教師達成良好的默契,也保證了器樂課的順利進行。
(2)家?;樱3謱W習積極性。
在器樂學習中,要認識到學生都會經(jīng)歷學習積極性的起伏現(xiàn)象。學生學習初期興趣濃,進步較快,一段時間后,動機強度減弱,興趣降低。這種現(xiàn)象直接體現(xiàn)在樂器攜帶情況的變化上。而所有的教學措施都必須在學生上音樂課時能把樂器帶進課堂上才能夠?qū)崿F(xiàn),因此制定一套長期有效的督促方案尤為重要。如在二年級開設豎笛課的前兩個星期,學生攜帶豎笛的積極性很高,但逐漸就出現(xiàn)了個別偶爾不帶的現(xiàn)象,接著每個班級都會有三五個“忘記”帶樂器的學生。這些學生在課堂中大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參與相關的音樂活動,而這一現(xiàn)象也以點帶面地影響了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首先跟班主任溝通,請她在器樂課的前一天晚上發(fā)信息通知家長提醒孩子準備好樂器,然后每節(jié)課我都首先進行樂器攜帶情況的檢查和統(tǒng)計,安排“記錄員”用不同的符號在每個同學的花名冊中進行登記,一學期超過一定次數(shù)未帶樂器,本學期的音樂平時成績就無法達到優(yōu)秀,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公示。我還發(fā)揮伙伴的力量,在課堂中開展“小組長、副組長、小助手、星級小組”等激勵性的評比活動,消除學生的學習倦怠。此外,我利用手機的攝錄功能,將學生的表演、手抄曲譜的過程拍攝下來發(fā)到班級QQ群上,加強課堂和家庭的聯(lián)系。長此以往,學生樂器攜帶率逐步提升,基本能達到98%,有的班級甚至達到了100%,學生在固定時間攜帶樂器已然成為常態(tài),極大地解決了器樂攜帶的難題。
2.技法學習,聽覺先行
音樂教育心理學提出:器樂演奏對兒童辨別音高有快速而明顯的作用。像豎笛、陶笛這樣的吹奏類樂器,音準極易受到演奏者氣息的影響,陶笛的音準甚至和演奏姿勢也有很大關聯(lián),也會影響樂器的音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聽”的好習慣,聽音準、聽音色,合奏時聽聲部的和諧度。學生對音準、音色的辨別需要教師的先行引導,通過示范對比,讓他們感知“準而美”的聲音。這時候不妨開展一對一的師生二重奏,由演奏單音開始,教師和一個學生同時演奏一個音,告訴大家判斷這個學生吹奏出的聲音是否“準而美”的標準是能否與教師吹的音融合在一起。這樣具體的辨別方式,學生一聽便知。吹奏的學生通過聆聽、調(diào)整氣息吹出和教師一樣的聲音,其他聽辨的學生也能學著將自己吹奏的聲音向“準而美”的標準靠攏融合。在口風琴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運指方法,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如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固定五指的“1、2、3、4、5”五個音之后,我便開展了“請你跟我這樣彈”的聽音活動,循序漸進地進行從單音到短小的樂句的訓練,加強師生互動,既訓練了學生的運指,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聽奏習慣。
3.返璞歸真,潤物無聲
在器樂教學中,讓學生保持良好的興趣是前提,組織有序的課堂教學是手段,循序漸進地安排課程是基礎,關注音樂本質(zhì)是器樂教學的根本,提升核心素養(yǎng)是器樂學習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枯燥的技能技巧的傳授,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樂于參與到音樂實踐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
(1)技巧情感相互統(tǒng)一。
學生演奏樂器時,要做到技巧與情感相互統(tǒng)一??陲L琴、豎笛、陶笛等吹奏類樂器的技巧包括吐音練習、氣息的控制練習、演奏的指法練習、調(diào)式音階的練習等。在這其中,氣息的控制練習一般容易被忽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歌唱的狀態(tài)去演奏樂器,幫助學生獲得美麗的音色,奏出悠揚的旋律。例如,我在教二年級的學生學豎笛的氣息運用過程中,就模擬了“過生日吹蠟燭”的場景。學生手中的豎笛就是一根“蠟燭”,單手拿著“蠟燭”,手臂伸直,讓“蠟燭”與嘴巴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分別用三種氣息來“吹蠟燭”:一種用全力“噗”的一聲把“蠟燭”吹滅;一種是用微弱的氣息對著“蠟燭”輕輕吹,使“蠟燭”的火苗紋絲不動;第三種是用中等力度的氣息緩緩吹動“蠟燭”,使得“燭光搖曳”。之后,我再請三個學生分別用三種氣息來吹豎笛,其他學生聽辨出正確的氣息,回家對著鏡子反復練習,通過看、聽、辨找出最佳的吹奏狀態(tài)。
(2)實施分層互助教學。
器樂教學應遵循趣味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的特點,優(yōu)化教學過程,采用欣賞式、分析式、示范式、分解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依據(jù)學生各自的需要設計教學內(nèi)容,實施分層互助教學,以獲得多角度、多層次的成功。例如,在教五年級《春游》這首口風琴曲時,我示范演奏后,先讓學生跟琴視唱旋律,找出旋律的異同,發(fā)現(xiàn)樂曲的第一、第二句是同頭換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第四樂句與第一樂句旋律基本相同,只有第三樂句是獨立的。接著,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演奏四個樂句,比比哪組學得又快又好。之后,采用接龍順序演奏,學生自然而然地組成了一首完整的樂曲。緊接著,學生們互換旋律。漸漸地,每個人都能夠完整演奏出樂曲了。這樣教學,既化解了教學的難點,又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讓每個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器樂教學中,總會出現(xiàn)一部分演奏水平高,一部分進步不明顯的學生。這個時候,可采用“師徒結對幫扶”的方法,讓進步快的學生和進步慢的學生結成“師徒對子”,通過互幫互學,提高學生的吹奏能力。同時,對于進步快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比較難的曲子,或鼓勵他們自己上網(wǎng)搜集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演奏,然后在班級中展示,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獲得發(fā)展性的成功。對一些進步比較慢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樂曲,延長完成吹奏任務的時間,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成長的空間。
4.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校自2012年9月建校以來,先后將口風琴、豎笛、陶笛、葫蘆絲等小器樂引進音樂課堂,我校音樂組的教師由建校初期的2名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1名,每人都能基本熟練地掌握這些小器樂的演奏技巧。我們按照年級開設不同類型的器樂課程,每位教師均能夠勝任器樂校本課程的教學。我們每周一次的“基本功大練兵”時間就拿來吹奏這些樂器,相互交流教學心得,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編寫校本教材,統(tǒng)一教學內(nèi)容,骨干教師定期開展器樂進課堂展示課、器樂研討課等活動,給予年輕教師點對點的貼身指導。多名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自費小器樂進修,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他們在課堂中嫻熟的示范,獲得了學生的推崇,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學習小器樂的自信心,在校園中已然形成了“人人都是小樂手”的良好文化氛圍。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的體驗音樂的橋梁?!蓖ㄟ^學習,掌握一種樂器的演奏技能,將為學生插上一對飛向美妙音樂之旅的翅膀,打開一扇新的領悟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的大門,從而使其在音樂之路上腳步更為有力、更為自信。在“小器樂進課堂”這股熱潮中,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以學生為本,努力積累課堂器樂教學經(jīng)驗,將器樂教學落實到課堂的每一處細節(jié)中并逐步完善,進而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讓小器樂奏響大課堂。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思貝.讓笛聲在學生心中悠揚[J].教育教學論壇,2017(18).
[2] 歐陽丁丁.小學口風琴教學入門初探[J].兒童音樂,2016(5).
[3] 錢麗莎.讓小器樂奏響大課堂[J].小學教學研究.2016(8).
[4] 吳藝挺.口風琴進課堂的技能提高策略[J].教師博覽,2016(3).
[5] 鄭莉.小學音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 金林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新路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