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詞語的關鍵期,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能力,為學生有效學習語文乃至學習其他學科夯實基礎。
一、激發(fā)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
漢字,是中國歷史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小學生所要認識的3500個常用漢字,是進行正常閱讀、口語交流和書面交流的基本語言素材。讀準字音、記憶字形、理解字義、正確應用是識字教學的“四部曲”。教師可以根據中華漢字本身的構字規(guī)律,結合漢字特點,通過各種途徑,教給學生識字方法,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讓學生重視“隨文識字”和“多維立體識字”,在感受祖國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不斷增加語言積累。以“浦東名師”賈志敏《推敲》一課為例,他圍繞“木、休、左、右、東、西”等文字,與學生展開交流對話,巧妙地引出“斟酌”“推敲”等學習重點。他借助酒杯這一實物,引導學生理解“斟”與“酌”以及“斟酌”的意思,并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理解“推”與“敲”,自然過渡到“推敲”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與探究。通觀整節(jié)課,賈志敏老師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語境,引導學生讀生字詞、讀課文,讓學生在“咬文嚼字”中潛移默化地豐富語言積淀,培養(yǎng)語感。又如,筆者在教學“日月水火”等字時,利用課件演示“日月水火”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自主觀察相關的圖畫、象形字,猜出生字寶寶,然后進行生字組詞、說話訓練等,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能力和運用能力??傊蜗笾庇^的立體教學,既可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的字形與字義的聯(lián)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重視朗讀背誦,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多讀、多背、多寫,是實現語言積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貫做法,它通過聲音高低、長短、頓挫、節(jié)奏的變化,使人身臨其境地進入語境。進行有效的誦讀,不僅可以增加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還可以陶冶性情,引發(fā)想象,增強理解,這對語言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許多文學大師在回憶文學啟蒙的時候,幾乎都有談到小時候背誦詩詞、閱讀經典的經歷。事實證明,多讀、多背、多寫,確實能夠有效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怎樣才能讓學生進行高效的朗讀和背誦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性、有針對性、有指導性地引領學生多讀多背,以鼓勵為主,要求學生抓住最佳時機進行反復誦讀,想方設法提高誦讀和背誦的效率,而不應讓學生放任自流地死記硬背;在完成課內誦讀任務的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求學生每天摘錄一句話,每周背誦一首詩,每月閱讀一本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又要想盡辦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尤其是要多讀通俗易懂的經典文章,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不斷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培養(yǎng)良好習慣
語文教材是優(yōu)秀文化的記載和傳承,蘊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化因子。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語言積累的過程?!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毙陆滩脑诿總€“百花園”里都有“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的訓練,或是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或是學習格言警句,或是背誦詩詞名篇。教師要立足于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語言積累能力。同時,還要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學用結合”,不斷鞏固所學詞語。例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小學生語言積累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進行“成語接龍”游戲,從“一心一意”等簡單成語開始“接龍”,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增加詞語儲備,強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我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注意做好讀書筆記,積累好詞佳句,并通過開展讀書會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分享閱讀體會、學習心得等,在交流中鞏固新知,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通過這些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在學習中積累,在運用中積累”。
學生語言積累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學習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沒有豐富的語言積淀,學生將難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找準語言教學的發(fā)力點,讓學生掌握積累語言文字的方法技巧,使之形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從而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方面不斷進步。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