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讓“探究性學習”在初中語文課堂煥發(fā)活力?本文以教學《綠色蟈蟈》為例,從“情景探究、發(fā)現(xiàn)式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不完全探究”五個方面闡述“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一、情境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意境可以使人聯(lián)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fā)。初中教師面對的正是一群“激情勃發(fā)”的學生,當我們用心去創(chuàng)設探究性學習的情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寬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時,就更容易讓學生在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中,深入探究,發(fā)展思維。
在《綠色蟈蟈》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了一條通往森林深處小路的畫面,并配上各種昆蟲的鳴叫聲,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感覺自己正走向森林。當畫面中出現(xiàn)綠色蟈蟈時,學生開始小聲議論:“這是蟋蟀吧?”“是嗎?”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讓學生探究的問題:森林中的蟈蟈外形怎樣?與畫面中的一樣嗎?學生帶著疑問,興致勃勃地開始探究這個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主動地進行閱讀與思考,還能培養(yǎng)學生關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濃厚興趣和行為能力。
二、自主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在教學《綠色蟈蟈》時,我要求學生自讀一遍,探究蟈蟈的外形;第二遍自讀,則探究蟈蟈的習性。每一遍自讀都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給予學生閱讀和探究思考的充足時間。對蟈蟈外形的探究,學生做得較好,但對于蟈蟈習性的探究,卻不是很理想。這時,我讓學生多讀課文幾遍。在交流時,很多學生積極舉手,甚至連一名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也提出了問題:“蟈蟈的食性算不算它的習性?”我肯定了他的探究精神,并讓全班同學一起探究,確定“食性”也是蟈蟈的習性。這樣的做法,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fā)展個性。
三、發(fā)現(xiàn)式探究
《綠色蟈蟈》作者運用生動傳神的語言來寫蟈蟈,使蟈蟈的形象躍然紙上。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這生動傳神的語言呢?對此,我運用了“發(fā)現(xiàn)式探究”方法。
在整體了解課文內容后,讓學生再自讀課文,劃出自己認為精彩的詞句。交流心得時,學生找出了不少生動的語句,例如“竊竊私語”“津津有味”“毫不猶豫地接受”“蟈蟈們彼此十分和睦地同居在一起,它們之間從不爭吵”。此時,我順勢提出探究問題:“為什么作者寫得這么好呢?”學生經過探究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語句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使語句生動傳神??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多方位地審視、探究文章的立意、題材、語言和結構,能夠更好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四、合作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識。在這過程中,要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探究和自由發(fā)表言論,讓他們在交流、探究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實現(xiàn)個性差異互補,促進共同進步。
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難點,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帶動學生的寫作。我習慣于在課前分小組,小組內搭配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也有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以優(yōu)生帶動待進生。在教學《綠色蟈蟈》的尾聲,我設置了“課文拓展”環(huán)節(jié):“這篇課文是寫昆蟲的,如果你也要寫一篇關于昆蟲的小作文(150字左右),你會怎么寫呢?”我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探究寫法。之后,讓學生來談談寫法。這時,有一個很怕寫作文的男生舉手了,他說:“我準備寫竹蟬,因為小時候在鄉(xiāng)下總能看到,我打算從竹蟬的聲音、外形特點和習性來寫?!蔽铱隙怂乃悸罚⒃诎嗌嫌枰员頁P。這位學生對竹蟬很熟悉,卻不知從何寫起。小組合作探究,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接下來的練筆中,他的文章條例清晰多了。
五、不完全探究
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采用“不完全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或材料,分階段、螺旋式地開展延伸性探究。例如,在教學《綠色蟈蟈》時,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是在鄉(xiāng)下寫《昆蟲記》的,那么他是農民嗎?他又是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學生提完問題,剛好到了下課時間,我順勢圍繞這個問題布置了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查找作者資料。通過探究,學生了解到法布爾不是農民,而是自然科學博士。1875年,他為了更好地整理舊資料,開展新研究,決定到鄉(xiāng)下去。在那里,他不知疲倦地從事著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
筆者認為,對一部作品的探究往往需要“回頭看”,需要反復思考和解讀,才能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傊?,適當運用“不完全探究”方法,往往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