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育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2618)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是骨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其發(fā)病率在腰椎疾病中僅次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腰部及腿部的疼痛麻木等不適,嚴重者可出現(xiàn)鞍區(qū)感覺異常和二便功能障礙等[1]。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DLSS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其引起的腰腿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而,積極地預防并治療DLSS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西醫(yī)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消炎止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但手術費用較高,部分患者耐受性較差,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多[2-3]。近年,中醫(yī)藥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取得了顯著的療效[4],本研究以溫通針法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48例,臨床療效確切,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96例DLSS患者后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齡40~56歲,平均(44.6±3.2)歲,病程5個月至17年,平均(2.3±4.5)年;實驗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齡42~58歲,平均(47.2±5.1)歲,病程4個月至15年,平均(2.1±3.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訂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腰椎管狹窄癥診斷標準:①有慢性腰痛病史,部分患者有外傷史;②多發(fā)生于體力勞動者且年齡在40歲以上者;③腰腿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麻木、無力等,休息后好轉,嚴重者伴有尿頻或排尿困難;④下肢肌萎縮,雙側或單側跟、膝腱反射減弱,直腿抬高試驗、腰背伸實驗均為陽性;⑤影像學可見椎體橫經(jīng)與矢狀徑乘積和椎管橫經(jīng)與矢狀經(jīng)乘積的比值大于4.5,中央椎管、側隱窩狹窄及黃韌帶肥厚等。
①風寒痹阻:腰腿冷痛重著,時輕時重,拘急不舒,游走不定,遇寒加重,得熱痛減,舌淡、苔白滑,脈沉緊;②腎氣虧虛:腰腿疲軟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頭暈耳鳴,形羸氣短,肌肉瘦削,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脈沉細;③氣虛血瘀:面色少華或晦滯,神疲乏力,腰痛纏綿,下肢麻木,舌質瘀紫、苔薄,脈沉澀[6]。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②年齡40~58歲;③影像學檢查腰椎無滑脫及明顯神經(jīng)根骨性卡壓者;④中醫(yī)辨證分型屬于風寒痹阻和腎氣虧虛者;⑤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①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疾病者;②既往有針刺及中藥過敏史者;③合并脊髓或馬尾損傷者;④精神、心理疾病者;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6.1 對照組 采用脫水、止痛、營養(yǎng)神經(jīng)對癥治療。具體用藥:脫水給予20%甘露醇(華潤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11020861)250 mL靜滴,每日1次,必要時加用地塞米松(天津天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53553)5 mg;止痛給予塞來昔布膠囊(美國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J20150063)口服,每2天1次,每次1片;營養(yǎng)神經(jīng)給予甲鈷胺(江蘇迪賽諾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62564),每天3次,每次1片。連續(xù)治療4周。
1.6.2 實驗組 采用溫通針法聯(lián)合獨活寄生湯治療。溫通針法,主穴:腰陽關、腰椎夾脊、委中;辨證配穴:①風寒痹阻加陰陵泉、關元;②腎氣虧虛加腎俞、太溪。隔日1次,連續(xù)治療4周。操作方法[7]:患者俯臥位,針刺部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左手拇指切按在進針處,右手持針垂直刺入穴位,待氣至后逐漸加重切按力度,同時右手向前捻轉、重插輕提,待針下沉緊時施以“關閉法”(選擇某一方向的穴位后左手拇指按壓該穴位的歸屬經(jīng)絡,防止針感傳向另一方向),行針結束后守氣1 min,緩慢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針1次。獨活寄生湯,基本組成[8]:獨活、杜仲、川牛膝各15 g,淫羊藿10 g,桑寄生20 g,人參、茯苓各10 g,甘草、羌活各6 g,秦艽15 g,細辛3 g,肉桂6 g。以上中藥由本院代煎,每劑煎2袋,每袋150 mL,每天服用1劑,分早晚2次溫服。連續(xù)治療4周。
1.7.1 臨床療效評價 參照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分數(shù)評估法[9](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的評價方法,臨床治愈:JOA評分改善率≥75%;顯效:JOA評分改善率50%~74%;有效:JOA評分改善率25%~49%;無效:JOA評分改善率<25%。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29-治療前評分)×100%。
1.7.2 腰痛程度評價 采用視覺模擬痛疼評分量表[10](Visual analog scales,VAS)評估患者的腰痛程度,即采用10 cm直尺,0分端表示無痛,10分端表示最劇烈的腰痛,將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測試者,讓測試者在直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腰痛程度的相應位置,0~2 cm計1分,3~5 cm計2分,6~8 cm計3分,9~10 cm計4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腰痛程度越重。
1.7.3 腰椎功能恢復情況評價 采用JOA評分方法對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包括患者自覺癥狀9分(腰痛、下肢痛及麻木、步行能力)、臨床體征6分(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實驗、感覺障礙、肌力)、日常生活14分(平臥翻身、站立、洗漱、前屈、舉重物、行走)及膀胱功能(正常計0分、輕度受限計-3分、明顯受限計-6分),總分29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越好[9]。
1.7.4 IL-1α和TNF-α測定 各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時血液5 mL,2 000轉/min,離心15 min,收集上清液,-80℃冰箱保存?zhèn)溆?。采用酶?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中IL-1α和TNF-α的表達情況,檢測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試劑盒購自于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稀釋標準品,加入樣品及標準品,加酶標抗體,加底物液A、B顯色,終止反應,讀取吸光度數(shù)值[1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實驗組的總有效率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腰痛程度均無明顯緩解,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腰痛程度明顯減輕,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組間治療前、治療2周及4周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臨床體征和日常生活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患者治療4周后自覺癥狀和日常生活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患者治療4周后血清中IL-1α的含量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95,P=0.027);實驗組患者治療2周及4周后血清中IL-1α的含量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4周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恢復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IL-1α含量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血清中TNF-α的含量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4周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中TNF-α含量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DLSS)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腰痛”等范疇[12],《醫(yī)林繩墨》載:“大抵腰痛之癥,因于勞損而腎虛者甚多……蓋腎虛而受邪,則邪勝而陰愈消,不能榮養(yǎng)于腰者,故作痛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論腰痛治法》載:“治斯證者,當用補腎之劑,而引以入督之品”,可見其基本病機屬本虛標實,素體稟賦不足、腎精虧耗、骨脈失養(yǎng)為本虛,是該病的發(fā)病基礎;風寒暑濕、六淫外邪為標實,是發(fā)病的外在因素。《證治匯補·腰痛篇》載:“治惟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邪滯,理經(jīng)髓,久痛宜補真氣,養(yǎng)血氣”,可見其治療以補腎為主,后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jù)標本緩急隨癥加減進行治療[13]。
眾多學者研究表明,中藥和針灸治療DLSS療效顯著,同時對特殊針刺方法治療DLSS的臨床療效做了對比研究,證實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14]。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因子是導致腰椎管狹窄患者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合成并釋放炎癥遞質進一步刺激并加重神經(jīng)根性疼痛,且血清中IL-1α和TNF-α水平與腰痛程度及行動障礙程度密切相關[15]?!皽赝ㄡ樂ā笔窃趥鹘y(tǒng)燒山火和熱補針法基礎上化裁而成,具有扶正祛邪、祛風散寒、行氣化瘀等作用,“溫”“通”是本針法的精髓,也是針刺取得療效的關鍵所在,“溫”即通過行針使針下得氣,產(chǎn)生與溫針灸、艾灸等相似的溫煦作用,振奮陽氣而具有祛寒除濕的功效;“通”即通過行針手法使經(jīng)絡、氣血運行通暢,溫通結合,標本兼治,從而對DLSS的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16]。本次研究選取了與病變密切相關的穴位,其中主穴:腰陽關具有通調督脈、祛寒除濕之效,統(tǒng)領一身之陽氣;夾脊穴位于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能強壯腰膝、舒筋通絡;委中為膀胱經(jīng)合穴,膀胱經(jīng)挾脊抵腰絡腎,有“腰背委中求”之意。配穴:關元為肝、脾、腎三經(jīng)與任脈的交會穴,具有培元固本、溫化寒濕之功效,與腰陽關配伍,加強祛寒除濕的功效;腎俞能調補腎氣、通利腰脊,與腰陽關、委中相配伍,補腎強骨之力倍增;同時,太溪能夠強健腰膝、滋陰補腎。現(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可促使硬膜囊及周圍組織水腫消退,緩解脊髓和神經(jīng)根的壓迫,同時能抑制大腦皮層痛覺中樞,有效阻斷神經(jīng)遞質受體的傳導,增強鎮(zhèn)痛作用[7]。獨活寄生湯出自于《備急千金要方》,載:“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臨床常用于治療素體肝腎虧虛、外感風寒濕邪而致的痹證[17]。方中杜仲、牛膝、淫羊藿補肝益腎、強筋壯骨;桑寄生祛風勝濕、通絡止痹;人參、茯苓、甘草益氣扶正;獨活、羌活、秦艽散濕止痛,又佐以細辛以入腎搜風,肉桂以溫經(jīng)散寒,縱觀全方共奏益肝腎、祛風濕、止痹痛、通經(jīng)絡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獨活寄生湯可抗炎鎮(zhèn)痛、改善微循環(huán)、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等[18]。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運用溫通針法同時結合獨活寄生湯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腰痛程度、改善臨床體征、提高日常生活質量,同時能夠抑制血清中IL-1α和TNF-α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