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慧
【摘 要】在18世紀中,隨著作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小提琴家演奏技術也獲得很大發(fā)展,左手和右手技巧進一步加強。尤其運弓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小提琴在藝術的殿堂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升華。
【關鍵詞】18世紀;小提琴;演奏;運弓技術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84-01
一、運弓問題與原則的提出
在學習者學會了握弓之后,他就應該學會弓子在與弦接觸的過程中如何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了。很多論著當中就告誡學習者應該將弓子平行于馬子,弓毛貼緊弦,弓桿稍稍朝琴頸的方向傾斜。當需要一個非常明亮的聲音、在高把位或者在細的弦上運弓的時候就應該靠近馬子。當在低的、粗的弦上或者需要一個柔和的聲音時就應該遠離馬子運弓。
利奧波德·莫扎特很早就提到了運弓的問題,不久,塔蒂尼也提到了運弓的原則。利奧波德·莫扎特這樣說道:每一個音的演奏,即便是有力的弓法,在開始都有一個輕柔的運弓,盡管它不一定能夠非常清楚地被聽見。否則的話,發(fā)出的就不是聲音,而是一個令人不悅的噪音了。這個同樣輕柔的運弓在音即將結(jié)束的尾部也能夠被聽見。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如何運用弓子做出有力和輕柔的分配,也就是如何利用壓力和放松,來制造一個優(yōu)美流暢的聲音。
關于弓子的分配,塔蒂尼也做出了相類似的解釋:首先應該學習的是在弓子上以一個足夠的力量在弦上運動,這樣的目的是使聲音的出現(xiàn)應該像呼吸一樣而不是像吹氣一樣。在完成了輕輕的運弓之后,接下來的是立即在弓子上加上想達到的壓力,因為在這之后就不用再擔心聲音會出現(xiàn)噪音了。
在利奧波德·莫扎特和塔蒂尼的著作當中談到了弓子的分配。他們認為弓子的運行應該注意起弓和收弓。在弓子的開始部分時應該給出一個溫柔的起弓,在收弓的時候也應該注意放松。
二、18世紀小提琴運弓技術
在整個18世紀的上半葉,弓子的運行都依靠手腕的作用。短時值音符的演奏只運用手腕和低位置的手臂的作用,而在長音的演奏中則依靠的是高位置的手臂和一點點肩膀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吉米尼亞尼的闡述是清楚而生動的:在快速音符的演奏上依靠的是手腕和肘關節(jié)的連接,并且?guī)в幸稽c點肩膀的相關動作。但是在長音的演奏中,弓子需要從一端向另一端運行,這時肩膀的關聯(lián)動作依然是一點點……最好的演奏者應該將弓子拉滿,并且運弓也需要手指的動作。他又接著闡述了一個良好的換弓方式和手腕在這當中的作用:在上弓中,手從手腕的關節(jié)處開始有一點向下彎曲,當弓根的部位靠近弦的時候,手腕立即伸指,或者整個手有一些向上彎曲,然后弓子立即調(diào)整方向向下做下弓的運動。
在這樣的換弓闡述中,很難讓人相信手指是不運動的。然而,第一個真正提到運弓和換弓的過程中手指作用的人是費爾斯,對手指的運動缺乏注意是早期論文和18世紀晚期以及后來的論文的一個顯著區(qū)別。費爾斯認為:弓子應該握得非常牢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手指的僵硬。恰恰相反,手指的關節(jié)應該非常靈活,這樣就能保持一個自然的、輕微的變化,從而為一個優(yōu)美的聲音服務。手腕也同樣應該同樣保持靈活,這樣它就能幫助弓子保持一個直角運行。在整個運弓動作中,小臂應該伴隨著整個手腕動作,大臂只有在演奏全弓的時候才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肘關節(jié)應該和整個身體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這一時期的運弓中,全弓的演奏主要運用在慢速和一些長音的時候,而清晰的快速音符則主要在上半弓短小的弓段上進行。在塔蒂尼的信中,他主張在演奏十六分音符的時候應該使用弓尖、弓尖和中弓之間的部分或者中弓。他并沒有提到用下半弓來演奏。在長音的演奏和慢速的樂段中則使用全弓。老式弓子的平衡點在靠近弓根的部分上,這種相對來說要輕便的弓子用上半弓演奏清晰的斷奏比現(xiàn)在更為簡單、自然,適合演奏快速的音符。而在中下弓的弓段上更重、更難以控制,因此,不適宜演奏快速的音符。作為一條規(guī)則,聲音的壓力和音質(zhì)都是由食指控制的。吉米尼亞尼特別強調(diào)不能使用整個手的壓力進行演奏。利奧波德·莫扎特也認為食指是力度的核心。然而,在利奧波德·莫扎特的時代中,加快運弓的速度也是增加音量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在現(xiàn)代小提琴的演奏中,增加演奏的速度仍然是增加音量的一個主要的手段。但是在18世紀的論文中,利奧波德·莫扎特幾乎是唯一一位提到運弓的速度對聲音有影響的人。在這個時期中,弓子運行的速度問題并不是沒有被挖掘,而是沒有被重視。
三、結(jié)語
現(xiàn)代的運弓方式和18世紀的運弓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區(qū)別的。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18世紀中的運弓在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輕柔的起音,緊接著有一個輕微的漸強,同樣,在運弓的結(jié)尾有一個輕微的減弱趨勢。然而現(xiàn)代運弓方式就不存在這一概念。這種運弓實際上也可以看出,18世紀的小提琴演奏中,音與音之間的間隔比現(xiàn)在的演奏要明顯,音符的顆粒性更強一些。而當音符演奏的時間越長的話,那么這種區(qū)別就越為明顯。在18世紀中,長音演奏的力度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而在現(xiàn)代的演奏中,長音則通常保持在一個相同的力度層面上的。
參考文獻:
[1]周曉林.從運弓問題說小提琴演奏[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1(02).
[2]袁一斐.如何解決小提琴演奏時的運弓問題[J].大眾文藝,2010(22).